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低碳环境友好技术国际转移博弈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促进低碳环境友好技术的国际转移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论文探讨博弈论方法在此类技术转移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建立起转移双方国家间宏观博弈、企业间微观博弈的双层、非台作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从企业、国家、国际社会三个层面综合分析重点影响因素.该模型中宏观参与人为双方国家,微观参与人为双方政府、企业和公民.研究表明,企业层面的项目投资回报率要求,国家层面的税收水平、项目管制或补贴资金水平,以及国际社会层面的气候变化应对项目支持资金水平是主要直接影响因素;双方的公民环保意识水平通过干预国家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而成为重要间接影响因素.最后,就促进我国引进技术、应对气候变化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如坚定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积极立场、建立国际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和优化技术引进项目资金支持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科学研究和评估工作推动了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并加大了各国行动力度。更多的科学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和深化,区域甚至次国家级层面的问题受到高度关注;2℃温控目标的实现已然成为共识,政策协调与集成及相关政策在不同领域的协同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和采取行动:1加强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工作,围绕与实现温升控制1.5℃、土地利用、海洋以及城市相关问题开展专题研究。2加强国内绿色低碳转型和国际谈判的战略研究。3构建气候服务体系,以灾害风险管理为抓手,提升气候变化适应水平。4通过构建能源互联网实现能源变革,加快推进国内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十年来,从国际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到各个国家和学术团体,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集中于自然生态领域,而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甚少。本文试图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全方位视角出发,回顾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相关影响研究,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回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政策以及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亚太地区主要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发展历程,并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发展动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适应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已经获得了与减缓同等的重要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谈判议题已经从初期单纯关注资金及技术开发和转让机制发展到实施具体的适应计划和行动,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06年以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专门的或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政策,包括法律、框架、战略、规划、行动方案等,最不发达国家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资金机制的支持下相继开展了《国家适应行动方案》和《国家适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因此制定国家或区域层面的宏观政策以规划和指导气候变化适应行动已成为必然趋势。从2007年开始,我国陆续在国家、地区和部门层次上制定了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表现形式、制定依据、战略定位、内容构成以及实施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包括缺乏专门的战略或规划、相关研究基础相对薄弱、政策的国际视野不足、政策落实的责任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监控和评估机制等。建议我国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预测、影响评估、脆弱性和风险评价技术研发,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制定、影响评估和实施机制的方法学和技术研究,抓紧制定专门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或规划,并重视其国际视野和战略定位。  相似文献   

5.
国际上对气候因素引致人口迁移的直接关联性和重要程度一直存在争议.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遭受的特大千旱给探索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移民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研究背景.在此特大干旱影晌下,当地农村居民是否、以及怎样采用迁移的方式来应对?本文以2010年8-9月在受灾严重的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揭示了特大干旱背景下当地农村人口的迁移行为及特征.调研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村组并未因此极端气候事件而引起大规模的气候变化移民活动,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为了解释灾后当地农村人口的迁移选择,本文引入“气候变化一人口迁移响应”的基本理论框架模型,考虑公共和私人两个层面的作用,对当地政府、村集体和农户自身的灾后适应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在公共层面的各类帮扶和救助下,农户自身亦采取了多样化的适应措施,两个层面适应行为的共同作用缓解了特大干旱给农户生计带来的压力,使得农户家庭成员的迁移并不成为必须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用一般均衡分析的思想,在考虑气候变化、经济系统、能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一般均衡模型结构的调整,开展诸如影响气候变化的环境政策模拟以及环境经济影响综合评估等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本文介绍了一般均衡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模型的跟踪分析,我们对一般均衡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有关减排的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环境政策模拟和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一般均衡模型和碳税、减排成本、居民消费行为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他们在一般均衡模型中的数学表述。同时,文章也讨论了一般均衡模型在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中的不足,即方程参数设定时经常遭受质疑、解答与环境系统相关的问题时过于简单等。最后,作者给出了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适应气候变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更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适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和地方适应目标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自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以来,国家、部门和地方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推动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快速发展。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我国适应政策的现状,发现:我国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包含117项国家和部门层面适应相关的政策、31个省级适应行动方案和21个省级适应规划。其中,虽然专门适应政策较少,但与气候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部门的政策中,越来越多的考虑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适应政策主流化趋势明显;地方适应政策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现有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在政策原则、目标和优先领域等方面能够因地制宜。其次,剖析了我国现有适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国家和部门适应政策组成要素不够完善,具体的适应政策的目标与对应的适应能力与适应资源不匹配;适应政策决策因素考虑得仍不够完整;适应政策监督不足,适应成效评估较弱。二是随着政策中心下移,地方政府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水平以及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能力存在明显局限。三是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科学基础仍相当薄弱。最后,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提出了从提高适应战略地位到加强适应决策机制,从夯实适应研究基础到完善适应相关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适应气候变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更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适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和地方适应目标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自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以来,国家、部门和地方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推动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快速发展。本文首先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我国适应政策的现状,发现:我国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包含117项国家和部门层面适应相关的政策、31个省级适应行动方案和21个省级适应规划。其中,虽然专门适应政策较少,但与气候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部门的政策中,越来越多的考虑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适应政策主流化趋势明显;地方适应政策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现有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在政策原则、目标和优先领域等方面能够因地制宜。其次,剖析了我国现有适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国家和部门适应政策组成要素不够完善,具体的适应政策的目标与对应的适应能力与适应资源不匹配;适应政策决策因素考虑得仍不够完整;适应政策监督不足,适应成效评估较弱。二是随着政策中心下移,地方政府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水平以及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能力存在明显局限。三是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科学基础仍相当薄弱。最后,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提出了从提高适应战略地位到加强适应决策机制,从夯实适应研究基础到完善适应相关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气候风险视域下气候移民的迁移机理、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背景下,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等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与干旱、洪涝等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增大,其不利影响所导致的现实或潜在的大量气候移民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结合已有的研究文献对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以来,气候变化导致气候风险加剧、气候灾害频发突发与环境变迁相互作用,导致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变化和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变更的机理逻辑展开分析。以把握现阶段气候移民数量不断攀升、波及区域持续扩大、临时性迁移向永久性移民持续演变、多种因素叠加交织下气候移民问题日趋复杂化的演变发展态势。并针对气候移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需制定国际气候移民法、加强国际合作、致力减缓与主动适应并举、在国际社会建立应对政策与治理机制和管理机构、降低气候移民的社会脆弱性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有效破解气候移民难题,化解气候移民面临的各种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做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知识的不断深化和积累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邀请全球有代表性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评估国际上正式发表的文献,提供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进展的最新认识结论。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通过统计中国在气候变化十大重要领域的科技成果产出量和影响力、中国政府和科学家对IPCC评估报告的参与以及中国大陆引文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的贡献,分析了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的贡献与局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大多数领域的科技成果产出量已居全球第二或第三位,但在海洋与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国际论文量明显落后;与美国和英国相比,中国气候变化科技成果的各类影响力指标明显偏低;中国对IPCC评估报告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积极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参与IPCC评估工作,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作用;但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大陆引文的角度看,中国贡献仍整体偏弱,中国大陆引文的贡献呈领域分布不均衡,优势领域少,成果影响面窄的特点。与科学基础领域相比,中国在影响和适应、减缓和国际合作领域的科学贡献更弱,对全球视角关注不够,但中国大陆引文总体的国际科学合作活跃度较高。后巴黎时代,中国需要更加面向国家需求、气候公约和《巴黎协定》目标以及国际气候变化科技前沿,加强全球视野和原始创新,突出中国优势和特色,使气候变化的中国研究成果更多支撑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