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从风险物质数量、风险诱发因素及风险防控能力角度出发,采用加权评分法,结合周边环境敏感受体情况,对沈阳市某化工园现状做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JHYSD和XJHX的区域环境风险值贡献最大,分别为3.08和2.59,约占园区内总风险值的41.2%;该化工园综合环境风险值为13.57,构成该综合风险值的各分项大小不同,其中,RIS_(危险废物)分项环境风险最大,贡献率达到28.89%,其次为RIS_(大气),贡献率达27.34%,其余三者顺序为RIS_(化学品)RIS_水RIS_(累积)。  相似文献   

2.
准确客观评估区域水环境风险是预防区域突发性污染事故、保证区域水环境安全的基础。基于欧盟Seveso Ⅲ指令,综合考虑风险源管理水平和泄漏风险、污染迁移时间、风险受体脆弱性等重要因素,对指令模型进行优化完善,构建基于欧盟Seveso Ⅲ指令的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并应用于北江流域,评估流域内各工业企业固定点源及典型非点源对饮用水水源等受体的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北江三水思贤滘以上流域划分的46个子区域中存在7个风险区,其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江干流韶关段,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江干流清远段和肇庆段,评估结果与流域风险分布基本吻合。建议根据评估风险值对北江流域开展分级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3.
环境风险地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信息和数据的空间分析,通过各种风险评估或预测模型,将评估的结果以空间方式展示出来.由于环境风险地图直观、信息量大的优点,有助于环境风险管理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实时决策.对风险地图种类作了概述,总结风险制图中需注意的问题以及国内外风险地图的应用研究以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取伊犁河流域范围内32家典型化工企业,采用环境风险指数指标评估体系,开展重点风险企业对区域环境风险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伊犁河流域水环境风险表征为:R水32-M-S48V52M13,环境风险等级为中;伊犁州直大气环境风险表征为:R气27-L-S27V27M28,环境风险等级为低;伊犁河流域综合环境风险表征为...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内涵,分析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设的思路与具体建议,包括以法律和政策制定为抓手开展顶层设计,从机构设置、技术研发、构建标准规范体系和开发系统性的数据库与模型工具等方面提升风险评估能力,强化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在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为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结合文献调研以及江苏省试点区(县)工作开展情况,从区域环境风险源布局规划、地方环境应急管理、应急资源优化配置、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等方面对行政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指出了行政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在统一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环境风险特征及试点地区工作经验,不断优化完善指标体系,补充各地先进做法,制定符合本行政区实际情况的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相似文献   

7.
基于不同用地规划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化工厂搬迁遗留场地为例,比较3种不同规划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高架建设用地)的人体健康风险差异,根据评估结果,该场地作为高架建设用地人体健康风险水平处于10~(-5)左右,风险相对较低,且风险主要集中于表层土壤及微承压地下水,推荐优先用作高架建设用地。结合规划用途给出土壤及地下水的风险控制值:地下0 m~1.5 m土壤中,苯、六氯丁二烯分别为7.72 mg/kg、38.5 mg/kg;地下水中,苯、六氯丁二烯分别为355 mg/L、53.5 mg/L。  相似文献   

8.
以石家庄市黄壁庄水库和岗南水库及上游河流为研究对象,对1 700余种典型特征污染物开展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获得了27 000余个检测数据,共筛选出98种特征污染物,建立了石家庄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源排放数据库。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筛查出的化学污染物、生物毒性和病原微生物等污染因子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各采样点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值(HQ)均小于阈值1,不会对暴露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明显的非致癌危害。各采样点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LCR)均在10-6数量级以下,对人体的致癌风险较弱。  相似文献   

9.
某化工厂致癌有机污染物分层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化工厂污染场地为例,根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运用HERA风险评估软件,将污染场地分为4层分别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场地存在高致癌风险,需要修复后才能开发再利用;关注污染物氯仿、苯,在地下0 m~3 m的风险控制值分别为0.07 mg/kg、0.83 mg/kg,在地下3 m~5 m的风险控制值分别为0.15 mg/kg、1.91 mg/kg,在地下5 m~9 m的风险控制值分别为0.40 mg/kg、5.05 mg/kg,在地下9 m~18 m的风险控制值分别为0.73 mg/kg、7.82 mg/kg。与以往计算单一的风险控制相比,分层计算污染物的风险控制值能有效减少治理土方量,降低治理成本。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冶炼行业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流程。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冶炼行业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层次性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冶炼行业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决策框架体系,利用该框架体系,通过层次性风险评估,可以筛选风险大的场地进行重点监管,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治污染扩散及消除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风险,从而经济有效地实现对冶炼行业污染场地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为依据,确定环境风险分析的研究线路,对评价单元进行风险识别,确定事故源项与风险因素。运用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蒙德法)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根据相关设计资料,选取各个参数,最后定量分析出单元的环境风险状况,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2.
分析总结了美国在比较风险评价研究、环境风险评价指南、环境风险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交流等方面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环境风险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开展比较风险评价研究,完善环境风险评价指南体系,减小环境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和建立有效可行的环境风险交流体系的建议,从而完善我国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提高环境风险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总纲》(HJ 1111—2020)(以下简称《总纲》)的发布实施对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简述了国内外相关标准现状,分析了《总纲》的主要内容,从标准名称、标准定位、术语定义、标准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解读。提出,应优先制定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估和风险表征专项技术规范;按照《总纲》和基础方法类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制定应用领域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结合化学品管理领域的试行技术导则推广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逐步修改完善。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科学水平,保障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14.
从风险排序的概念及应用需求出发,系统阐述了风险排序在当前风险管理特别是环境风险管控领域中的意义。指出风险排序是对风险定义在管理实践层面的应用深化。从风险排序影响因子的类别划分、来源构成、演化趋势以及排序方法的发展规律和优劣特征等角度进行系统综述,指出目前风险排序影响因子的界定及选取已呈现由风险理论限定过渡至突出服务风险管理为导向;风险排序方法学也逐步由单一方法排序过渡至多元方法互补排序的新阶段,逐步实现对风险排序结果的综合考量和准确度量。在此基础上,对风险排序方法在环境领域的实证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指出了当前风险排序研究多以结果的量化表征为焦点,而其排序方法及配套排序指标选取的适用性、综合性及代表性检验仍需进一步研究分析,尤其是对排序机理、风险理论及风险管控需求间内在相互关系的系统解析将是未来实现风险排序客观全面提升的重要基础及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是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管理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从政策制定、技术规范、制度试点、能力建设和管理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现状。指出,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存在各部门对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认识偏差,部门职责不清晰,管理需求不明确,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部门应结合各自职责与需求制定相关工作办法,开展试点探索,条件成熟时制定专门法律;厘清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部门在环境健康风险管理中的职责;紧密围绕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管理需求,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体系;从机构设置、技术队伍培训、合作共享、学术交流等方面提升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工业园区内企业集聚,导致环境风险隐患增加,加强对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尤为重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从工业园区内风险物质的识别、环境应急资源共享、环境应急监测、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闭环管理模式、环境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关于建立和完善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