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底泥黑臭,向水面冒气泡是福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一个突出表现。目前,有关管理部门主要靠定期挖泥清淤来控制底泥富营养状况。然而1999年秋季福州西湖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调查结果却显示,由于底栖动物贫乏,西湖底泥富营养化问题将由于生态失调而进一步深化。建议将控制入湖泥沙量、减少挖泥频度、恢复底栖生态作为一项治淤措施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2.
惠州西湖水生态系统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惠州西湖属于城市浅水型湖泊,通过连续1个年度对惠州西湖5个子湖水环境、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及鱼类的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治理后的惠州西湖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生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初级生产者只有藻类无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种类少,鱼类单一,生态系统处于非健康状态。近年对西湖采取了开辟新水源、环湖生活污水截污、底泥疏浚等工程技术措施,治理措施的生态效果不明显,文章反思了治理措施的不足,认为应加强对城市浅水湖泊系统机理的研究,为湖泊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对贵州省境内乌江流域的16条主要支流进行了底栖动物调查,共获底栖动物78种,分别隶属于4门7纲17目39科,密度为22~21 712 m-2. 瓮安河及其下游各支流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较丰富,上游各支流的种类和数量则较少. 从群落相似性看,上游支流以节肢动物占优势,群落组成较相似,中下游支流以软体动物占优势,群落组成差别较大. 以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流域中底泥汞生态危害程度表现为轻微、中等或强度危害. 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与底泥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R分别为-0.32和-0.12,P>0.01),因此,流域汞污染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监测分析云龙湖底栖动物种类变化、密度变化,底质组成与变化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来研究云龙湖水质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5年,云龙湖东湖水质有所改善,西湖富营养化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修复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影响及关键影响因子,于2019—2021年在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修复区和未恢复区进行了6次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和土壤/底泥样品采集,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78种,隶属于4门8纲61科,结果表明:昆虫纲的优势度随着时间变化不断上升,而耐污性强的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优势度呈下降趋势。在2020年5月和2021年6月2次生长季对比中发现,在底栖动物整体密度下降的背景下,昆虫纲物种密度在南岸地区呈上升趋势,优势种和物种密度变化表明了生态修复工程改善了修复区的环境状况。在生态修复工程完成的初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群落结构受工程施工干扰严重,需要一定时间恢复生物多样性。环境因子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盐度、土壤/底泥全碳含量呈正相关,反映河口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对比分析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区和自然湿地的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变化过程,可为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评估提供重要数据和支持,为后续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和管理提供参考,对于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摇蚊幼虫是淡水湖泊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的底栖动物。它们生活在底泥中,位移能力很小,个体又较大,被认为是水质监测和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理想生物。底栖动物能大量富集水中微量的有毒物质,这已有许多报道,而有关摇蚊幼虫富集底泥中的有毒物质的报道甚少,国内至今尚未见报道。摇蚊幼虫富集毒物与其它底栖动物比较,其生态学意义更大,因为摇蚊幼虫除了作为鱼饵通过水生食物链浓缩和转移毒物外,大量的幼虫终将羽化为成虫,一批批飞离水体,有毒物质有可能较快地被消除掉。  相似文献   

7.
1961~2000年对大伙房水库6个站进行了不同季节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生态调查和水化学分析。共发现藻类8门,174种,底栖动物34种,分析了水库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化和生物演替。水质生态学评价结果表明:大伙房水库属中富营养化,水体只受到轻度污染,水质等级为2级。  相似文献   

8.
对13条入滇河流做了生态调查及分析,河流生态调查内容包括对河流底泥、底栖动物及岸边动植物的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提出了针对入滇河流污染的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福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分析Ⅱ、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1999年夏至2000年春福州西湖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的四季监测结果情况看,福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仍十分严重,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是引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若干人工调控措施对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在太湖用围隔试验,研究湖泊底泥稳外源污染对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没有底泥和外源污染(相于当彻底清淤和截污)的情况下,围区内(200m^2)水体氮磷浓度均有明显下降,但藻类生物量却急剧上升,且出现“藻华”,结合南京玄武湖和杭州西湖的截污、清淤挖泥、引水冲污等富营养化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分析,探讨了截污、清淤、引水冲污对营养几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指出对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单纯采取截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研究中山市高平镇洪奇沥潮间带的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优势度等各种生态指标得出该河道水体污染达到较轻的富营养化水平。并从底质、水体有机物等方面分析了污染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底泥疏浚对竺山湖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水质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结合2008年年底在竺山湖进行的底泥清淤工程,调查了底泥疏浚6个月后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及水质变化.结果表明,疏浚区和未疏浚区底栖动物均以霍普水丝蚓、摇蚊和铜锈环棱螺3种生物为主;同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后生物多样性降低,但生物量增加.受外源污染影响,上覆水体中TN、TP含量变化幅度分别为1.64~4.45mg/L和0.133~0.258mg/L,较高的水体营养盐含量,使得疏浚后的新生底泥仍处于营养盐较高的状态,从而使得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以生活于污染较重的物种为主.采用Shannon-Weaver、Simpson和Goodnight指数对底栖生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疏浚区处于中度污染,未疏浚区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结合底栖动物调查和水质监测结果,只有在严格控制外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后,底泥疏浚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崇明东滩沉积物类型对底栖动物种群生长的限制和底栖动物对不同类型沉积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砂质的低潮滩较适宜双壳类底栖动物的生长,在四季里,栖息在低潮滩的双壳类底栖动物占整个潮滩双壳类数目的比例分别高达73.4、66.4、98.5和96.9%;相反,腹足类底栖动物适宜生长在高潮滩的粘土质粉砂,四个季度中分别有77.5、64.4、69.3和92.4%的腹足动物栖息在高潮滩;甲壳类多栖息在高、中潮滩,但在9月份,由于正是蟹类的生殖季节,低潮滩的甲壳动物却占有了相当的比例,约51.6%.并以食悬浮物底栖动物和食底泥动物的分布丰度对沉积物粒径分别做回归性分析,得到方程分别是y=39.496x-790.07(r=0.9223), y=-127.27x+6037.7(r= 0.9489).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海域底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AMBI和M-AMBI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文倩  孟伟  刘录三  朱延忠  周娟 《环境科学》2013,34(5):1725-1734
AMBI(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和M-AMBI(Multivariate-AMBI)指数可以有效地评价河口和近岸海域软底质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人为和自然扰动的响应.本研究根据2009年4月在长江口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资料,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同时运用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计算AMBI(BAMBI)和M-AMBI(M-BAMBI),对其进行底栖生态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底栖生态环境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其中受干扰最严重的区域集中在杭州湾、舟山及长江口门区附近海域,与该海域的陆源排污、富营养化以及大量的海岸工程建设等有密切的关系.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运用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计算出的两个指数值,评价结果无明显的差异.与AMBI相比,M-AMBI与本研究生物群落结构参数以及环境因子的匹配度更高,能够更有效地评价长江口底栖生态环境质量.Pearson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M-AMBI与底层水体的富营养化指数之间存在线性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表层水体的呈非线性显著负相关;AMBI与富营养化指数之间却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M-AMBI更适合指示长江口水域的富营养化压力.  相似文献   

15.
辽宁大伙房水库水生生物特征及水质生态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61~ 2 0 0 0年对大伙房水库 6个站进行了不同季节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生态调查和水化学分析。共发现藻类 8门 ,1 74种 ,底栖动物 3 4种 ,分析了水库水生生物种类组成 ,数量变化和生物演替。水质生态学评价结果表明 :大伙房水库属中富营养化 ,水体只受到轻度污染 ,水质等级为 2级。  相似文献   

16.
星云湖水生生态系统变迁及富营养化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星云湖近20年来水生高等植物、浮游生物、鱼类、底栖动物的变迁历程及优势种群的演替过程。并运用卡森指数法、选取6项典型因子对星云湖四个时期的富营养状况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在分析水生生态系统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了控制富营养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是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底栖动物优势种,通过生物扰动可以提高水体营养盐浓度,并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富营养浅水湖泊经生态修复后,水体透明度会得到改善,有利于底栖藻快速生长,从而降低水体营养盐水平.那么,底栖藻能否抑制水丝蚓对富营养水体水质的不良影响?为此,本文开展了双因素(底栖藻和水丝蚓)的室外受控实验,结果表明:在无底栖藻处理中,水丝蚓显著提高了水体总氮(TN)、总磷(TP)、总溶解磷(TDP)和叶绿素a(Chl-a)浓度,同时显著降低水体溶解氧(DO)浓度;而在有底栖藻处理中,水丝蚓对水体TP、DO及Chl-a浓度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水丝蚓的生物扰动提高了水体营养盐和浮游植物浓度,促进水体富营养化.但底栖藻群落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丝蚓的生物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8.
霍甫水丝蚓为常见的优势底栖动物,耐污力和适应性强,环境变化敏感,在环境监测和生物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对污染物具有生物富集能力,可作为一种指示生物表征与评价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状况;另一方面,其生物扰动显著影响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进而间接影响功能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生长,显示出一定的生物修复潜力。霍甫水丝蚓环境效应总体表现为两面性,既能促进底泥物质向上覆水释放,有时又参与代谢降解固定污染物。本文综述了霍甫水丝蚓的环境监测作用、水环境生物修复作用及机制,认为利用底栖动物霍甫水丝蚓修复污染水环境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4~2008年每年5月和8月对黄河口、长江口及珠江口生态监控区底柄动物的监测结果,对以上三大河口底栖动物的种类数、生物量以及种群密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将数据与同地区、同季节的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底栖动物种类数均随时间变化呈明显减少趋势.黄河口春、夏两季底栖动物生物...  相似文献   

20.
锁磷剂对杭州西湖底泥磷释放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索杭州西湖高有机质底泥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技术,分别于春、夏、冬这3个季节采集西湖8个湖区的原状泥柱,进行室内磷释放过程连续培养,研究锁磷剂Phoslock对底泥磷释放通量的控制效果.结果发现,西湖底泥冬、春季磷释放通量较小,全湖平均分别为0.13 mg·(m~2·d)~(-1)和0.29 mg·(m~2·d)~(-1),而夏季则大幅度增高,全湖平均释放通量为3.29mg·(m~2·d)~(-1),每日全湖释放磷可达23.7 kg(以P计);空间上,磷释放通量受底泥有机质含量控制,底泥有机质污染重的湖区总体上磷释放通量大,而与底泥磷含量及有效态磷含量关系不大;投加630 g·m~(-2)的锁磷剂能够有效控制西湖底泥磷释放,在3个季节所有点位,均能将上覆水磷含量控制在0.010 mg·L~(-1)以下,夏季磷释放通量大的时期,锁磷剂的控磷效果达98%.本研究结果表明,即便对于高有机质含量、"香灰土"特征的西湖沉积物,锁磷剂的控磷效果也比较好.在西湖富营养化治理工程中,可以考虑在局部湖湾投放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