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芦山地震后次生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分析并预测芦山地震次生灾害规律将有助于灾区的灾害评价和灾后重建工作。震后,四川省国土局组织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开展芦山地震次生灾害风险评估,本人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其中。本文利用芦山地震后四川国土部门和中科院山地所提供的灾害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庐山地震后次生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达到灾害总量的99%,其中97%为小中型灾害。统计发现,地震各主要县市地质灾害密度差异较大,地震烈度等级越高,区域内各种次生灾害的密度就越大,大型规模次生灾害的密度也越大。本研究利用庐山地震灾害密度数据拟合多项式,并利用汶川地震灾害统计数据和国土局统计的芦山地震灾害密度数据对多项式进行对比验证,发现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统计数据基本吻合。本研究得出的拟合多项式以及相关的统计规律将为庐山地震后预测崩塌和滑坡等次生灾害提供参考,为震后灾区重建和灾害评估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
论地震灾害心理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绍玉 《灾害学》1996,11(2):86-90
依据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现场调查材料,考察了地震灾害给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分析了震灾心理的形成机制和表现特征,提出了地震灾害心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同时对地震灾害发生后实施心理救助的问题也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由王子平、陈非比、王绍玉三同志执笔,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震社会学初探》一书,是对地震与社会影响和作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基础上而写成的。对于地震这种自然现象是如何成为灾害的,它对人类社会生活会带来什么后果,人们在地震灾害发生过程中心理和行为会有什么变异、各种社会组织怎样才能更好地防御震灾等一些问题,在这本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因此,很值得关心防御地震灾害的人们以及地震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同志们一读。地震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是为时不久的事情。地震社会学这一名辞是1977年在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2016,(3)
地震灾害因其破坏性巨大,往往给受灾者造成巨大的物理损失和心理损失。为了更好地阐述心理损失概念和与物理损失之间的关系,以云南鲁甸地震为例,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对云南鲁甸地震进行分类处理,并将结果与受灾者的心理健康损失状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地震灾害中物理损失和心理损失呈现高度相关及个体认知差异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张金川  孙硕 《灾害学》2013,(1):150-152,159
随着我国救灾体系的完善,有组织直接参与地震救援的人员群体随之增大。地震救援人员自身的心理救护问题也开始暴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综述了地震救援人员在地震救援中产生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分析了专业地震救援队员、应急救治人员和地震救援志愿者等不同类型的群体在地震现场形成的心理问题和特点。因为受到的训练不同,地震救援与实际工作的经验不同,事前受到训练与有过救援经历的人受到心理伤害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据此,提出了事前干预进行心理训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21,(3)
地震灾害风险的形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的"灾"强调的不仅是地震本身,还包括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而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的类型丰富多样,不同场景引发的次生灾害类型不同。以山地地区为场景,基于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成果,考虑山地地质灾害的影响,给出以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地震灾害综合风险为标度的风险评估结果。并以四川省宝兴县为例开展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Ⅷ度基本设防烈度下,灵关镇的地震灾害风险处于高风险水平,永富乡和明礼乡处于低风险水平。该研究能掌握地震灾害风险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为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回顾了我国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发展与现状,介绍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探讨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防震应急系统工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减轻地震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需要推行防震应急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应该包括:综合监测;综合预测;地震灾害综合评估、编制地震灾害系列区划图;圈定防震应急目标区、制定防震应急预案;推动防震应急社会响应联动系统工程;实施分阶段防震应急;建立递进式动态分级分阶段社会响应机制;开展综合减灾,减轻地震伴生灾害、次生灾害及防震应急措施不当造成的损失;研究地震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根据区域地震灾害承载力,制定与减灾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颙 《自然灾害学报》1992,1(1):93-98,T002
估计某个地区未来将会遭到多大的地震灾害损失.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是十分重要的科学问题.因力地震预防和救灾的基础是对未来地震灾害的定量估计.地震灾害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方面是未来地震动强烈程度的估计(地震危险性分析).另一方面是各个地震动等级对社会、经济、人口等所造成的损害程度估计(地震易损性分析). 本文介绍了以上两方面研究工作的进展,以及国家地震局“未来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组”试编的中国未来50年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图及其应用.讨论了在灾害预测方面所遇到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害过程的仿真建模方法和再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通过探讨基于仿真建模方法和再现技术进行地震灾害模拟的可行性,提出利用虚拟三维仿真建模技术、动力学动画技术和场景渲染技术来再现地震灾害形成的全过程,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再现的虚拟地震灾害过程可以使各级地震应急管理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相对逼真地感受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增强其防震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分析地震的特点及我国目前抗震设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的概念,介绍了确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的方法及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通过对其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死亡率的统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咨询了熟悉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专家和政府管理部门等业内人士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较合理的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的建议值,为在抗震设防标准研究中定量考虑和控制地震人员伤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宝鸡石油中学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其地震灾害认识水平、防震减灾基本技能、自救互救情况、震后心理倾向和信息传播进行了研究。采用权重法,利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中学生地震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深度还很不够,防震减灾意识淡薄;②城市中学生掌握的实际防震减灾技能不足,但有迫切的学习需求;③城市中学生具有基本的自救能力,但自救互救的组织性和主动性较差;④城市中学生具有广泛的地震信息来源,但辨别地震谣言的能力不强,易于传播地震谣言。针对上述结果,提出了强化城市中学生防震减灾教育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震社会心理与防震减灾宣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文卫 《灾害学》2006,21(3):114-119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以往研究结果,对社会公众对待有关地震事件的社会心理作了深入分析,并对新时期社会心理的时代特征作了初步探讨。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首先要了解地震社会心理,并根据社会心理的时代特征进行创新的观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社会心理和需求,要注意同一人群不同地震时期的不同的社会心理,还要注意不同宣传形式的作用和效果。据此,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时期的社会心理、结合形式多样和具有时代特征的不同的防震减灾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是对我国地震应急避险工作的严厉拷问,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现行的体制.从地震灾区收集了应急避险的第一手数据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调研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有的地震应急避险措施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公众在地震灾害中应急避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震时人的心理反应与应急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刘更才 《灾害学》2001,16(4):72-76
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与地震社会学的原理,分析研究城市地震灾害发生时,人们的心理行为反应特征以及制约震时人们心理行为反应的主客观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震时人们应采取的应急对策。  相似文献   

16.
作者于2月12日至28日间赴震区,对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反响、政府和社会组织功能、交通、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控制、社会心理等14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逐一调查。结果表明,与同等级的地震相比,其影响较为广泛且偏大。本文还对造成这次地震社会经济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了分析,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建筑模型试验、原型实测、强震观测结果的分析对比,提供相应于新的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大震”、“小震”时建筑自振基本周期的一种求解方法。此处,还给出求解高层建筑某些高振型周期的统计结果。这些成果在工程计算时加以运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任隽  袁志祥  冯希杰  范增节 《灾害学》2004,19(Z1):53-56
2003年4月24日陕西省石泉县红卫乡一带发生ML4.9级地震.这次地震对石泉、汉阴等县建筑物特别是农村建筑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本文统计了不同类型的房屋建筑破坏情况,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上海市是国际性大都市,确定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对于城市防震减灾、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已有的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中,统计结果所依据的烈度资料包括历史地震资料,而历史地震资料因震中位置精度不高原则上不宜作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统计资料。在借用法工作中,地震动衰减关系所用的距离参数一般采用实际距离,与烈度等震线距离的含义有所不同。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仅选用了有近代仪器测定震级的地震,并对等震线的距离参数进行了修正,利用联合衰减统计方法,统计得到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与以往的类似工作不同之处是:(1)仅选用了有近代仪器测定震级的地震,这样统计结果比较可靠。(2)对距离参数进行了修正,使地震动衰减和烈度衰减关系中的距离参数的定义尽可能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