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南通市农业土壤和粮食中金属元素背景值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大量增加,农业环境遭受污染的可能性日趋严重,因而,查清农业环境背景值就显得尤为必要。农业土壤和粮食是农业生态环境中的主  相似文献   

2.
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化农业技术措施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确实得到很大发展。七十年代世界粮食增长率超过同期人口增长率的一倍半。这是一个不可否定的的重大贡献。然而也由于农业生产上投入大量的动力机械、化学肥料和农药等化学制品之类的高能物质,在增加农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冲击了本来就很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破坏了其中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降低了能量的转化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无限  相似文献   

3.
<正>全球人口在2016年已达73亿,预计到2030年人口还将达到90亿,粮食生产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问题。而农业同时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用户和土地用户,带来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然而,一方面人类面临着食物供给的挑战,而另一方面,根据粮农组织报告,全球生产的食物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即每年大约为13亿吨被损失或浪费掉。食物的损失和浪费发生在从农业生产到最终消费端的整个过程中,其中发达国家每年大约为6.7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最近15a来中国气候变化在最近50a来的比较特征,并着重分析与讨论了这一期间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变化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因气候变化影响粮食产量的变化幅度一般为3%~5%,个别年份可达10%左右;因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一般在5%~10%,个别可达10%左右。  相似文献   

5.
主席先生: 中国代表团将在本届理事会全体会议一般辩论的发言中,阐述中国对当前世界环境问题的基本观点。现在,我仅就粮食问题谈谈我们的意见。粮食问题是当前世界上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是关系到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通过对别国推行畸形的农业单一经营、不等价交换和大量倾销“剩余”粮食,严重地破坏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和粮食生产能力。它们还常常控制粮食市场,把人类基本生活资料作为榨取超额利润和干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使用农药发展非常迅速,品种和用量大幅度增加。它对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增产、保收和保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在日本,稻米收获量自1945~1954年的每公顷3.2吨增加至1966~1968年的4.2吨。我国农业在毛主席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及农业“八字宪法”方针的指引下,连续十年获得丰收,大量使用农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农药使用于卫生方面,对消灭疟疾、鼠疫  相似文献   

7.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人工肥料的生产、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农业上豆科作物的种植使自然环境中活性氮数量上升了1个数量级.人类对氮循环的这种重组尽管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但是也越来越引起广泛的环境问题.其中1个环境问题就是硝酸盐在淡水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累积.在这里,我们建立的生态系统,有机氮在自然界稳定的  相似文献   

8.
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一个国家的粮食问题是关系到本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保护环境发展农业的新模式——生态农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态农场的提出为了解决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而产生的食物匮乏,农业生产中能量的大量浪费和森林的破坏,以及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衰退,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调,使生产处于恶性循环之中,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发展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使能流和物流在生态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以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农业生态系统,本来就是人们尽量保存自然生态系统的情况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太阳能被植物吸收形成森林,产生的枯枝落叶,以及通过食草、食肉动物制造的有机废杂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又成  相似文献   

10.
农田施肥对环境的影响●张作瑞王连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而人口的不断增长增加了对食物和其它物质的需求。于是,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成为我国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但同时,高度集约化农业中大量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不良...  相似文献   

11.
2000~2015年中国地级市化肥使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潘晓东  李品  冯兆忠  段昌群 《环境科学》2019,40(10):4733-4742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对粮食增产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但过量使用也带来诸如地表水富营养化、土壤结构恶化及农业承载力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对于化肥的研究多集中于利用效率方面,而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很少,充分认识化肥使用量空间上的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5年全国地级市化肥折纯使用量和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比较了2000、2005、2010和2015年这4年全国尺度各地区化肥使用总量及单位面积化肥使用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我国的化肥折纯使用量呈直线增加趋势,而在区域内一直处于比较高的集聚状态.化肥折纯使用量经历2000~2005年区域聚集状态增强,2005~2010年聚集状态减弱,2010~2015年又增加的过程.②从全国化肥使用的空间分布来看,2000~2015化肥使用总量呈现增加趋势,主要表现在化肥使用量超标的地级市变多,区域变广.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如广东省和福建省由于播种面积减少比例大于化肥使用量的增长比例,导致超标地级市较为密集.③2000~2015年我国粮食重心的移动轨迹和化肥使用量的移动轨迹不相符,粮食重心往东北地区移动,而化肥使用量的重心往西部移动.一是表明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化肥使用量逐渐增加,有超标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以东北地区为例,结合监测数据和农业统计数据,利用GIS技术分别开展耕地数量变化对粮播面积的影响分析、高中低产田内部各县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分析、高中低产田内部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以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耕地数量增加了188.8×104hm2,总体呈北增南减趋势;②粮播面积增加了162.67×104hm2,高产区的粮食单产多呈上升趋势,中产区的粮食单产稳中有升,低产区各县的粮食单产有增有减,但多数仍呈上升趋势;③高产田的粮食单产和低产田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东北地区粮食总产的增加;④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进一步向吉林省集中,大豆、水稻、小麦向黑龙江集中,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却无法跟上它的脚步。2008年出现的粮食价格暴涨,在世界各地都相继引发粮食危机甚至是暴动。在这种背景下,世界是否会出现新一轮农业“绿色革命”呢?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最近公布的一项报告指出,艾滋病现在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类健康方面的问题,它的蔓延还在对非洲的粮食生产形成潜在的威胁并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空间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生产空间重构不仅事关我国粮食安全,而且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数量、生产潜力和空间格局三个维度出发,采用GAEZ模型、景观格局指数与重心迁移模型探讨了1980—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重构。研究表明:(1)就数量来看,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但其内部转换频繁。粮食生产空间转出面积约达6458万hm2,其中退耕还林还草与建设用地扩张占到90%左右;粮食生产空间转入面积为6680万hm2,毁林垦草占到75%。(2)从生产潜力上看,其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表现出由东向西降低的梯度差异。生产潜力总量减少主要是由退耕还林还草与城市扩张所导致,使得中低潜力、中潜力与中高潜力等级的粮食生产空间减少。而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毁林垦草,使得中潜力与中高潜力等级的粮食生产空间大量增加。(3)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生产空间的规模逐渐变小,形状趋于复杂,相隔距离逐渐变远。同时,粮食生产空间的数量重心整体向南运动,但迁移距离不大。而生产潜力重心不断向东北移动,迁移幅度相对较大。研究结果丰富了土地系统研究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及实现粮食生产空间的可持续集约化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于农业大量使用化学品 ,使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及其衍生物增加 ,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具大的危害性。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在农产品生产中使用农用化学品的危害 ,倡导我国农业走绿色农产品生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人类对天然陆地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还只进行了一部分。自有史以来,随着粮食、纤维材料、木材和其他生物产品产量的增加,农业和林业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尽管耕作、灌溉、化肥施用、动物饲养、病虫害控制和其他技术逐步实现了现代化,但人类还没有完全控制这些系统(只  相似文献   

18.
减少环境污染应积极推广有机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克服观代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应积极推广有机农业。  相似文献   

19.
借鉴Cobb-Douglas全要素生产函数,以粮食总产量为因变量,以包括年降水量等气候要素、 耕地面积等经济要素和化肥施用量等技术要素在内的10项投入为自变量,构建1987年至2008年期间奈曼旗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模型。结果表明:①影响奈曼旗粮食总产量的关键因素为农业劳动力(t=9.44,P/=0.00)、 年降水量(t=8.33,P=0.00)和灌溉用水量(t=6.89,P=0.00)。 除农业劳动力外,其他两项因子均与水资源有关;年降水量和灌溉用水量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说明粮食总产量的增长倍数高于水资源投入的增长倍数,水资源的继续投入将导致粮食产出快速增长。②根据模型,农业劳动力、 灌溉用水量、 年降水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5.13、 1.55和1.46,显示当地劳动力投入及水资源投入均存在不足,单独增加某个投入要素即会导致粮食产出以更快速度增长;随着奈曼旗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且年降水量波动性增强且呈下降趋势,粗放式的灌溉明显加强。根据模型,其他投入要素不变、农业劳动力减少1%时,灌溉用水量增加3.31%;其他投入要素不变、 年降水量减少1%时,灌溉用水量增加0.94%。③降水的波动会导致粮食单产量的波动,而灌溉用水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粮食单产量水平(R2=0.543);降水量的减少导致农民通过扩大播种面积来获得增产,因此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播种面积的年际变化之间呈现明显的反向变动关系。总体来讲,奈曼旗农业生产对灌溉用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随着灌溉用水的持续投入,其增产作用将逐渐降低,并且对当地脆弱生态系统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LMDI模型的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及作物构成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清1980-2010 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物贡献及其主要贡献因子,为今后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论文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开展1980-2010 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及作物构成分解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30 a 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26×108 t,粮食播种面积效应和粮食单产效应分别为-0.21×108和2.47×108 t;粮食单产水平提升对粮食增加量的贡献值大,但这一贡献效应的增加量在减弱。②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作物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例波动性上升;稻谷单产、小麦单产、玉米单产,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增产效应最为明显,是驱动全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③地区贡献以黑龙江和河南最为突出,累积贡献率约占1/3,省域粮食生产“北进中移”的趋势明显;各省域粮食产量的贡献因素差异显著,大豆、薯类和其他作物对粮食总产量变化的贡献较小。建议实施差别化的粮食生产政策,在继续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