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北京冬奥会助推了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冰雪旅游日益成为中国冬季旅游的主导业态,其可持续发展对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指数,利用区域经济差异测算指标与地理探测器模型,详细梳理了北京冬奥会前后中国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方面,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总体时序呈“倒V型”分布特征,具有4个峰值;网络关注度周时段呈现由“尖峰尖谷”向“尖峰平谷”的特征演变。(2)空间演化方面,省域尺度上,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分布态势,表现为自东向西逐渐衰减的空间特征;区域尺度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间的空间差异于第2周最为显著;区域内差异表现为中部地区集聚程度最高,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集聚程度最低。(3)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数量、教育发展水平、网络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化格局的核心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体育因素和地理空间距离是次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收集2005—2016年中国339个地市的旅游总收入,利用基尼系数、水平梯度、首位度等指标分析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丰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交通区位等因素的不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随着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但依然较大。(2)东、中、西3大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呈减小趋势,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最小,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大,东部和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结构明显改善,中部地区改善幅度较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除个别省区外,各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减小,许多省区的区域旅游差异进入合理范围内。首位城市基本是省会城市,且大部分省区首位城市没有发生变化,二城市首位度和四城市首位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6—2016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探索其区域差异,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近10年来,山东省整体绿色经济效率不高,呈现"稳定-波动-稳定"趋势;东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区域核心城市增长极作用不明显;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绿色经济效率区域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较低水平和低水平绿色经济效率则更多表现为块状分布;山东省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扩大,其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经济实现黄金律增长时对应的消费率界定为最优消费率,从经济动态效率角度研究了我国省际最优消费率问题。通过对学者普遍采用的判断动态效率的AMSZ准则进行扩展,通过比较总消费和劳动收入来间接测算最优消费率。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为弱动态无效,中部地区为动态有效,西部地区动态效率最高;从现实消费率与最优消费率的关系看,中西部地区最终消费率高于最优消费率,而东部地区最终消费率低于最优消费率;我国省际最终消费率演变符合钱纳里的"U"型演变规律,中西部地区目前大多处于"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东部地区处于拐点附近。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最优消费率均值变动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环境污染差异明显的长江干流穿过的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3组,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构建了环境公平指数,并分别对2000、2004和2008年3组地区的环境公平程度进行测度,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评价了环境公平指数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东、中、西部的环境公平指数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环境公平指数的差异增大,这可能与区域产业转移有关。环境公平指数级别为东部最高,中部和西部较低。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的环境公平指数变化明显。初步认为此现象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关。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从旅游绿色增长、绿色财富、绿色福利3个维度,综合构建兼顾质量、效率与协调的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并运用熵权法、空间相关性分析、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对中原城市群2015—2020年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且内部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演进态势;(2)区域上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空间分布,形成了西部高值集聚和东部低值集聚的两极分化格局;(3)旅游产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与其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吻合;(4)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绿色生产、产业结构升级、旅游经济绩效、游客体验性福利对其产生显著影响,且作用程度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44个农业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交通网络密度、区域交通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个方面构建区域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综合利用熵权TOPSIS法测度辽宁省44个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其各农业县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省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附近。(2)辽宁省农业县交通优势度整体差异较大,西北部和东部县域交通优势度水平较低,水平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京哈、哈大客运专线沿线地区。(3)辽宁省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优势度水平耦合度较高,且交通优势度水平越高的地区县域经济越发达,表明交通优势对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与促进作用,但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优势度协调度较低,说明交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优势仍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采用仁慈型交叉DEA效率模型、冷热点分析、Tobit模型等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化及驱动机理进行了全面探析,结果发现:①2010—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②研究期内,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呈“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而融合效率增长率呈“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但融合增长率都不高。③研究期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呈区域差异性和集聚性。④从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驱动机制剖析来看,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地区城市化水平、信息发达程度、创新能力、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是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的驱动因素,促使效率时空动态演化。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沿江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安徽沿江地区得以快速发展。合理划定区域生态功能区,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GIS技术为支撑,从自然生态约束分区评价着手,以安徽沿江41个县市为基本单元,选择山地、水网、湿地、水环境容量等指标进行生态功能差异评价,经聚类归并以及兼顾功能区的完整连片,将安徽沿江地区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功能区1、4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安徽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对科学有效地管理安徽沿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实施保护和治理策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安徽沿江地区提供了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0.
结合吉林省的案例,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引力模型、Kernel密度分析方法,从城市化地域综合发展水平、城市间相互作用网络、城市集聚区空间组织形态三个尺度探讨吉林省城市化地域格局问题。研究表明:①整个吉林省城市化空间呈现出较强的单极化发育特点。②受经济地域空间发育水平影响,中部地区城市化的空间发育水平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育水平较低和职能结构单一的城市,其城市化空间发育水平较低。③吉林省城镇体系集群化发育特征明显,形成了"一群三组群"的地域空间组织格局,省域城市空间分布具有"中东部偏密集、东西部较稀疏"的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对环境科技能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级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熵权法的环境科技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位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13个省市2006~2010年的环境科技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环境科技能力远高于其他省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但这种差距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PROMETHEE评价法测度2013—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并进一步采用莫兰指数、冷热点分析、趋势分析、收敛检验探究了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趋势,最后借助PROMETHEE彩虹图分析其优劣势指标。结果表明:(1)中国乡村振兴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区域间差距明显缩小,并呈现“东部较高、中部居中、西部较低”的位序特征;(2)各省乡村振兴水平存在高度的空间集聚,热点、次热点区范围不断扩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西陡峭、南北平缓”的空间趋势特征,同时也存在着地域差距收敛和发展速度收敛两种收敛趋向;(3)东部地区优势指标多,但存在个别短板,中部地区优劣势指标参半,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劣势指标,乡村振兴驱动与障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培育发展增长极与区域协同发展、宏观政策引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区域间发展差距缩小与农村地区发展瓶颈突破。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6—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测度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发现我国整体普惠金融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银行业结构、基础设施与服务层面,构造普惠金融的决定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城镇化、农村金融机构、公路建设、手机互联网新渠道提升普惠金融指数,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抑制普惠金融发展。从分区域来看,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差异很大。就银行业结构而言,我国东部地区大型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指数显著为正,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与普惠金融指数显著为正,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结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旅游流强度模型,比较了全国27个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外向功能量及旅游流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它们划分为5个等级体系,并对各级旅游中心地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我国旅游中心地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态势与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基本吻合,从发展水平看,沿海高于内陆,东部高于西部,南方高于北方;旅游流强度能较好地刻画旅游中心城市的等级,旅游流强度大的城市,旅游中心地级别愈高,旅游业愈发达,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5.
以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经济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Moran′s I指数对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整体判读,并运用冷热点分析、经济重心模型探究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不均衡,但相对差异越来越小。②旅游经济发展高水平区域由东向西南扩散,集聚在东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上。③我国旅游经济重心进入湖北省,轨迹向西南方向移动,集中在中部地区。④经济基础条件越好的地区并不意味着旅游业越发达。⑤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选取市场占有率作为旅游业地区比较优势值的测度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究旅游业地区比较优势的空间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我国旅游业地区比较优势空间差异较大,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出上升趋势,东部和东北部地区表现出下降趋势。(2)旅游业地区比较优势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比较优势值高的地区集中在中部、东部和西南部地区,低的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北部地区。(3)旅游业地区比较优势受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市场条件和旅游产业基础的影响,其中区位条件和旅游产业基础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从预防监测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善后处理能力三个方面,遴选10项二级指标构建旅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未确知数学方法、专家咨询法,从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和能力表现两个方面构建了旅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并对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旅游应急管理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恩施州的旅游应急管理能力综合评价值为3.670,即该州的旅游应急管理能力总体水平介于"一般"到"强"之间;所有10项二级指标的评价值均介于3—4分之间,表明恩施州的旅游应急管理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旅游风险预警、旅游应急保障、道路交通应急机制和公众及游客自救能力提升等方面,对恩施州旅游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oran's I空间分析方法,对2015年山东省108个县域的绿色化空间格局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绿色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大致呈现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格局;绿色化水平为低、较低水平型的县域,经济绿色化水平与社会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绿色化水平为高、较高水平型的县域,生态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山东省县域绿色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选用18个城市的统计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2013年河南省18个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科技及综合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域间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极其明显,整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其中,经济发展指数表现出典型的"西北高、东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社会发展指数则呈现典型的"众星拱月"特征;生态环境指数呈现两个高值中心和一片"C"字形低值中心;科技创新指数的高值与经济发展指数的高值空间布局相吻合,中部、北部和西部各有一个低值中心。  相似文献   

20.
选取吉林省抚松县为研究区域,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从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接受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抚松县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2005--2009年抚松县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量和能值产出量均呈增加态势,能值投入以本地资源为主,工业产值迅速增加(以林产品为主),而农产品产值持续减少。②抚松县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均属于较低水平,工业发展效率很低,居民生活质量不高。③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增大,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但是与其他发达地区、我国西部地区相比,抚松县在生态环境承载力方面仍具有相对优势。据此,提出了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绿色食品、林产品的深加工等增强系统开放性,深入挖掘优势资源的高价值形态,以达到山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