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在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和条件制约下,旅游业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唯一确定。以中国海南省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从数据结论看,海南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但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反而是经济增长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业发展。结合国情和各地统计数据进行了相关讨论,认为现阶段对其他广大"产权区域"而言,将旅游业设置为战略性主导产业仍需谨慎考虑并结合地方实际,使地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人才资源的地区和部门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三大地带间、地区内和各省市间差异程度不同且有扩大趋势,在三个重要部门中配置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根据科技人才资源赋存状况及部门配置的区位熵值,将各省市区分成5种类型:科技人才资源高度型、中高度型、中度型、中低度型、低度型,这些区域类型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研究旅游效率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运用DEA模型、熵值赋权法、阈值法、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和ArcGIS等方法对2009年、2014年、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效率、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协调性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3个指标均随时间的发展而上升,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存在某些核心省份带动周围省份上升的现象。②协调度与旅游效率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协调度越高,说明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更高效、合理、健康,该区域旅游业更发达。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域旅游业已经成为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的一项重要产业。根据山东省1996—2017年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建立由旅游业总收入、国内游客数、国外游客数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的VAR模型,并借助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的作用,对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GDP对旅游业总收入的解释力85%,对国内游客数的解释力82%,对国外游客数的解释力比较小;同时,旅游业总收入、国内游客数、国外游客数对GDP的解释力均在20%以下,说明山东省旅游业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5.
把握入境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和消费结构特征,对目前西藏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1997-2011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中国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西藏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入境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等相关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藏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建议:加强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及时调整旅游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6.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建立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时空演化和结构形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时空演变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长期处在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中,其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差异较大,空间格局的演变虽然以集聚型极化发展为主,但是扩散力量正在不断增强,其空间格局形态也逐渐由集聚型向扩散型演变,表现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空间格局形态.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2000-2011年为连续的时间序列,以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基础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等研究方法从总体差异和地带性差异两个层面分析了山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然后运用赫芬达尔指数、绝对集中度和绝对分散度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山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极化程度和地域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虽然山西省入境旅游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各地级市入境旅游发展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从总体差异层面看,绝对差异呈加速增长趋势,而相对差异表现为波动缩小的变化趋势;从地带性差异层面来看,市际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市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而晋中区域的内部差异又是造成地带内差异的主要原因.山西省入境旅游的空间格局特征表现为:入境旅游明显集聚于少数几个地级市,但是极化程度呈波动减小的趋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形成了核心边缘式的地域空间格局,而且核心区和外围区逐渐扩大,边缘区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选取2006—2015年"一带一路"入境旅游经济数据作为衡量"一带一路"(中国段)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指标,运用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地位、首位度指数、EG指数、Zipf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整体—局部(子区域)—个体(省域)的角度研究了"一带一路"(中国段)入境旅游空间差异性与协调性特征。结果表明:①"一带一路"非均衡状态与协调倾向并存,总体非均衡与局部协调并存;②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成熟度与区域空间结构合理性呈正相关,即入境旅游发展越成熟的区域,省域间入境旅游发展越协调;③高高型区域、高低波动型区域、低低型区域三大区域入境旅游空间集聚类型差异明显;④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成熟度与区域空间显著相关的省域数量呈负相关,即低低型区域空间显著相关的省域数量多于高低波动型区域和高高型区域。  相似文献   

9.
曹洪华  王荣成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2):1109-1112,1152
旅游经济区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规划中频繁出现,目前还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将旅游业研究纳入到区域经济地域空间,发挥旅游业对区域产业体系的融合和带动作用,发挥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辐射与整合作用,进而催生出一种新的地域经济空间组合形式——旅游经济区。在产业融合与空间整合视角下,从内涵、规划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旅游经济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两型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及圈内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中国中部区域板块新经济增长极的必然选择。采用统计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利用数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加强区域经济间的联系,实现产业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建立统一的监督机构,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快推动海洋旅游的发展,打造海洋旅游拳头产品,丰富我国旅游产品种类,提升我国海洋旅游国际竞争力,国家旅游局将2013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海洋旅游年"。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游竞争力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游发展情况。通过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区域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三大区域自身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促使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选取1990-2005年山东省17地市的GDP、人口数据,运用加权变异系数、Theil指数等指标分析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其结论为:自1990年代以来,全省总体差距趋于上升,经济活动日益向发达地区集中;三大地带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趋于增加,人均GDP的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呈现出“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3.
对特定区域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的实证研究方面鲜有研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2010—2016年我国沿海11省份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演变特征,并对沿海11省份的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类型划分。结果显示:①2010—2016年我国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在时间角度上,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②在空间角度上,各省市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地区上下浮动较小,福建和广西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广东、浙江、天津、山东、河北和海南,而上海与辽宁的融合呈先升后降的状态。③我国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协调类型从失调状态提升为基本协调,旅游业的发展逐渐优于农业。沿海省市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一定意义,同时对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计量分析原理,以中国30个省区为研究对象(不含台湾地区),对中国省际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从东往西依次呈现"循环经济发达地区—循环经济较发达地区—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梯形带状走向;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省际间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最后找到影响循环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美丽中国生态位维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运用构建的美丽中国生态位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2015年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到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研究上具有可行性;(2)长江经济带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生活和综合生态位因区域不同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在空间上分为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三大区域;(3)长三角区域、长江中游区域和长江上游区域因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生态位匹配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4)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生态位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4—2016年的数据,利用"自下而上"法,以安徽省为例,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三方面估算了安徽省旅游业碳排放量。并利用LMDI分解法对旅游业经济增长的碳排放效应进行驱动因子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变化对旅游业碳排放具有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旅游收入结构效应是引起省内旅游业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拉动因素。旅游人数规模的快速增长是使安徽省旅游业碳排放增加的第二位原因;旅游消费水平效应与区域人口规模效应虽然也对安徽省旅游业碳排放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运用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2012年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趋于稳定;旅游经济空间极化程度逐步弱化;旅游地带内差异与地带间差异缓慢下降,地带内差异是造成总差异的主要来源;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与发散格局变化不明显。阐释了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环境对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实现旅游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选取旅游业境外投资项目为分析指标,对近十年中国旅游业对外投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对外投资呈快速增加趋势;②旅游业对外投资体现出周期变化特征,以3—4年为一周期;③旅游业对外投资的境外国家和地区选择上表现出"先贸易、后投资"的特征;④央企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是对外投资的主体。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快旅游业驱动城镇化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构建旅游城镇化响应测度模型,分析了张家界旅游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991—2015年张家界旅游驱动城镇化的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阶段性明显,但市辖各区县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响应程度不同:武陵源区永定区桑植县慈利县;在旅游业驱动城镇化的影响因素方面,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禀赋人均道路里程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20.
采用边限检验方法探讨了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经济水平三种影响因素与中国旅游业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分析了三种影响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的长期和短期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入境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均与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经济水平三种影响因素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2就中国旅游业而言,适当提高饭店档次,增加中低档饭店规模,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加大旅游事业经济投入能对中国旅游事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