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流域水环境中的物质组成复杂、来源广泛,快速识别水体物质组成、来源及传输路径是保障水体安全的关键。钱塘江是浙西地区重要水源,在其上游的衢江、金华江、兰江共设5个点位并连续多天采样,通过非靶向筛查技术识别样品全量有机物组成,构建水体有机物质谱指纹谱,识别枯水期钱塘江上游水体中有机物组成、来源及传输路径。研究共识别16类77种有机物,在所有点位中检出率均超过90%,而其中硅氧烷类有机物检出的物种数最多、相对峰面积占比最大。通过特征有机物和主成分分析,结合流域周边工业产业分布,发现水体中有机物可能来源包括生活源中的个人护理品的使用,工业源中的纺织、医药、农药、材料的加工使用,以及农业源中农药的使用。通过对比衢江-兰江和金华江-兰江水样中的有机物种类及相对峰面积,发现衢江对兰江水质有机物的贡献更大,日间输入的影响更大。此外,兰江还受到周边污染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植物内重金属分析不仅有助于阐述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揭示植物修复机理,也是监测评价大气、水及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的重要依据。研究针对植物样品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的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分别介绍了其原理、优缺点及应用。提出制定统一高效的分析检测方法,深化植物内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与环境相关性的研究以及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是植物样品重金属信息分析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黄浦江上游优先控制有机物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参考国内外同行有关控制物的筛选方法,通过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水质的污染现状分析,确立了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筛选原则和筛选程序,建立了黄浦江上游工业废水和地面水中的优先控制的名单。  相似文献   

4.
紧急调水后塔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恢复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断流已经二十多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绿色走廊濒临绝境,抢救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已迫在眉睫,2001年4月1日第3次向塔河下游输水,并确保向下游输水3亿m^3至台特玛湖,对此分析了紧急调水后塔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5.
2020年12月在西北江下游河流设置11个采样点,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河流健康状况,并分析B-IBI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参照点位的B-IBI值在0.59~4.00之间,处于中等—优状态;受损点位的B-IBI值在0~0.82之间,处于很差—良好状态,其中较差和很差状态占比为87.5%.氨氮浓度与B-IBI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降低水污染负荷是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健康的有效途径.在水质已经实现好转的基础上,可通过营造河底卵石生境来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同时也应加强河岸带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2009年—2010年,研究了刘家峡水库的藻类群落特征。共鉴定出8门11纲 16目33科55 属114种藻。丰水期优势类群是金藻门(占27%),次优势类群是硅藻门(21.5%);枯水期优势类群是硅藻门,占总数34%(羽纹纲占33%),次优势类群是金藻门(18%)。对刘家峡水库水质初步评价结果显示:水库上游水质较清洁(1#—2#站点),中下游为轻度—偏中度污染(3#—4#站点),下游为中度—偏重度污染(5#—6#站点)。对藻类群落特征与6项水环境因子的Pearsong相关性分析表明,枯水期影响藻类群落特征的环境因子依次是DO﹥TN﹥pH值﹥T﹥Mcb(粪大肠杆菌);丰水期则是DO﹥Mcb﹥pH值﹥TN。  相似文献   

7.
京杭运河江苏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2018年5月在京杭运河江苏段布设23个采样点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境状况,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底栖动物多样性,用聚类法分析采样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用ANOSIM分析检验聚类组差异性,用SIMPER对聚类组作主要特征物种分析.结果显示:23个采样点共采集底栖动物42种,其中甲壳纲...  相似文献   

8.
于2021年5月对淮安境内淮河主要干支流8个点位的水质状况和着生藻类群落结构采样调查,应用3种多样性指数模型评价区域水生态健康状况,并探究影响着生藻类多样性的因素。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淮河流域淮安市域共检出着生藻类3门23科32属(种),由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组成,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流域水生态状况良好,整体表现为清洁-轻污型水体,淮河上游水质稍差于其他水域;结合水质监测数据与卫星遥感影像分析,认为生境状况是影响着生藻类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深圳市前海片区代表性河道黑臭底泥为研究对象,对其p H值、含水率、有机质、氮磷含量、重金属含量及粒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臭底泥主要为呈碱性的无机砂质成分,有机质含量低,重金属含量虽高但分布稳定。根据其特性,最终确定其主要处置方式为疏浚后机械脱水。  相似文献   

10.
黄岛电厂温排水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岛电厂温排水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2010年9月调查了电厂温排水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9个站点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76种,平均生物量5.79 g/m2,平均密度830 m-2。利用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对各样本大型底栖生物分析得出,调查区域可划分为4个群落。各样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2.42~4.25之间,平均指数为3.67,其中靠近温排水区域站位的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的趋势。丰度生物量比较(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靠近排水口处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冗余分析( RDA)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底栖生物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子,对调查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变化的解释量达到60.5%,影响范围为排水口附近温升在3℃以上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于2021年对镇江市3家典型污水厂水样开展微塑料调查,采用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对水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检出14种微塑料,其中聚乙烯(PE)占比在40%左右,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占比在5%~40%,尼龙(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甲基丙烯酸...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淮河干流江苏段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11月—2021年7月分4个季节布设5个断面采样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共检出着生藻类5门36属39种,物种组成以硅藻、绿藻和蓝藻为主,占比分别为35.90%、33.33%和23.08%;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虽然在空间上未出现显著差异,但呈现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趋势;alpha多样性指数和beta多样性距离分析均显示,着生藻类群落变化主要体现在季节差异上,夏季和冬季较春季和秋季变异程度更高;环境因子冗余分析(dbRDA)表明,影响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之间演替的环境因子各不相同,总氮是营养盐指标中唯一显著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