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采用吸附平衡法,研究了有机酸(草酸、柠檬酸)对潮褐土和红壤吸附Cu2+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潮褐土、红壤对Cu2+吸附明显有异,潮褐土对Cu2+吸附量是红壤对Cu2+吸附量的5倍多.潮褐土对Cu2+的竞争吸附率随有机酸浓度升高而降低,当草酸、柠檬酸浓度为10 mmol(L-1时,Cu2+吸附率均分别比对照的降低40%和70%以上.在低浓度条件下,红壤对Cu2+的竞争吸附率随有机酸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当草酸、柠檬酸浓度分别超过1 mmol(L-1和0.05 mmol(L-1时,又随有机酸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两种土壤对Cu2+次级吸附率随有机酸浓度升高而变化的规律与竞争吸附的一致.在相同有机酸浓度下,土壤对Cu2+的次级吸附率均比竞争吸附率的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吸附平衡法,研究了有机酸(草酸、柠檬酸)对潮褐土和红壤吸附Cu2+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潮褐土、红壤对Cu2+吸附明显有异,潮褐土对Cu2+吸附量是红壤对Cu2+吸附量的5倍多。潮褐土对Cu2+的竞争吸附率随有机酸浓度升高而降低,当草酸、柠檬酸浓度为10 mmolL-1时,Cu2+吸附率均分别比对照的降低40%和70%以上。在低浓度条件下,红壤对Cu2+的竞争吸附率随有机酸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当草酸、柠檬酸浓度分别超过1 mmolL-1和0.05 mmolL-1时,又随有机酸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两种土壤对Cu2+次级吸附率随有机酸浓度升高而变化的规律与竞争吸附的一致。在相同有机酸浓度下,土壤对Cu2+的次级吸附率均比竞争吸附率的高。  相似文献   

3.
徐明岗 《生态环境》2001,10(2):111-114
对不同浓度KCl和不同pH下,3种可变电荷土壤和4种恒电荷土壤Cl-吸附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Cl-吸附量随平衡Cl-浓度C(e)增加而增大,恒电荷土壤呈线性,可变电荷土壤在添加Cl-0.5~5.0mmol/L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同一浓度下的Cl-吸附量及其随浓度增加的速率均为砖红壤>红壤>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黑土,与这些土壤所带正电荷量顺序相一致。Langmuir方程K值较小且几种土壤差异不大。恒电荷土壤对Cl-的吸附量很小,在浓度较低时常出现负吸附,其吸附机理可能更多的是与K+吸附时的同时吸附。7种土壤Cl-吸附量均随pH增加而降低,但降低强度可变电荷土壤远大于恒电荷土壤。  相似文献   

4.
不同化肥对水稻土中Cu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等温吸附试验,研究Ca(NO3)2、NH4CI、NH4NO3、CO(NH2)2、KH2PO4和KCI 6种化肥对土壤中Cu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CO(NH2)2使土壤中Cu的吸附率和分配系数增大,NH4NO3、KCI、NH4Cl和Ca(NO3)2则使其明显减小,KH2PO4对土壤Cu吸附的影响作用与Cu离子浓度有关.不同化肥处理土壤中Cu的吸附势E0顺序为:CO(NH2)2>CK>NH4NO3>Ca(NO3)2>KCI>NH4CI>KH2PO4.6种化肥对土壤中Cu吸附行为的影响作用为:KH2PO4>CO(NH2)2>CK>NH4NO3>KCI>NH4CI>Ca(NO3)2.由于不同化肥对土壤中Cu吸附行为的影响不同,因此在Cu含量较高的土壤上种植时应合理选择施用化肥,以避免土壤中Cu的迁移转化,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苄嘧磺隆在两种土壤(广州赤红壤、湖南红壤)和两种人工合成氧化物(针铁矿、铝氧化物)中的吸附,以及pH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方程描述供试样品对苄嘧磺隆的吸附,其中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拟合的结果较佳.在苄嘧磺隆的实验浓度范围内和一定的pH条件下,吸附苄嘧磺隆的量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顺序为:铝氧化物>湖南红壤>针铁矿>广州赤红壤.(2)苄嘧磺隆在供试样品中的吸附量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砷、矾与镉交互作用及其对土壤吸附镉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磊  黄益宗  朱永官  李靖 《环境化学》2004,23(4):409-412
研究了砷、矾与镉交互作用及其对土壤吸附镉的影响 .结果表明 :江西红壤、海南砖红壤、湖南红壤和北京褐土等四种土壤吸附镉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 ,吸附常数K的大小顺序为 :北京褐土 >湖南红壤 >江西红壤 >海南砖红壤 .pH值是决定土壤吸附镉的关键因素之一 ,砷和矾的存在可促进土壤对镉的吸附  相似文献   

7.
采用生物吸附法,研究了经过预处理的无花果曲霉对Cu^2 吸附行为与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菌丝球与Cu^2 接触反应时间、Cu^2 浓度、原初pH值3个方面。结果表明:该菌丝球在吸附进行5min时,吸附量已达量2.855mg/g,在吸附进行4h以后趋于平衡。最佳pH范围为4.0-5.0,Cu62 浓度在20-100mg/L范围内吸附量为2.763-4.713mg/g,而吸附率却为32.31%-9.54%。其吸附行为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浓度范围内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  相似文献   

8.
离子强度和SO2-4对土壤吸附Al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离子强度和SO4^2-对土壤吸附Al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pH范围内,随着NaCl支持电解质浓度的提高,土壤对Al的吸附量基本保持不变,并且当pH<3.9时,即土壤表面净电荷为正时,土壤对Al的吸附量仍然很大,超过最大吸附量的50%,而用CaCl2作支持电解质时,当pH<4.5时,在溶液中CaCl2浓度最高的情况下,Al的吸附量最小,在其余两种浓度条件下则基本相等;当pH>4.5时,Al的吸附量几乎不受CaCl2浓度变化的影响。SO4^2-的加入对土壤吸附Al没有影响。这些都说明土壤吸附Al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专性吸附。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枝孢霉吸附Cu2+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包埋法和载体结合法对枝孢霉的固定化性能,确定海藻酸钠一明胶包埋法为最佳固定方法,并利用正交试验得到固定化菌体制备的最优操作条件.探讨了不同环境因素如接触反应时间、溶液pH、温度对生物吸附Cu^2+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菌的吸附作用是先快后慢的过程,在3h达到生物吸附平衡,最佳pH为4.5,在15—45℃温度范围内,吸附量随温度升高有略微增加.在30~400mg L^-1范围内,吸附量随Cu^2+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整个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在浓度为0.5mol L^-1的多种解吸剂中,HCl的解吸效果最好,解吸率达到99.96%,图3表5参1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吸附和解吸试验,研究了不同磷吸附量石灰性褐土对锌镉次级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次级吸附锌和镉对不同吸附量磷土壤的磷解吸量随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磷解吸量随次级吸附后锌、镉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即随锌镉添加量的增加,磷的有效性有所降低。土壤对锌的次级吸附量和吸附率随磷吸附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并随添加镉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解吸量和解吸率随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在正常施磷范围内,增加磷的施用量能提高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同时,土壤对高浓度锌的次级吸附率小于低浓度锌的次级吸附率,而土壤对高浓度锌的解吸量和解吸率要远大于对浓度锌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土壤对镉的次级吸附量、吸附率和解吸量、解吸率都随着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吸附量随添加镉的量增加而增加,但镉次级吸附量和吸附率随添加锌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解吸量和解吸率却增大,说明在磷吸附量相同的条件下,添加锌促进了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典型土壤上重金属污染对番茄根伸长的抑制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观测了我国3种典型土壤——黄泥土、褐土、红壤上不同重金属(铜、锌、铅)作用下敏感植物番茄的根伸长,其中黄泥土和褐土上重金属添加量范围为Cu(0~2000mg·kg-1)、Zn(0~4000mg·kg-1)和Pb(0~5000mg·kg-1),红壤上为Cu(0~400mg·kg-1)、Zn(0~750mg·kg-1)和Pb(0~2000mg·kg-1).对不同土壤上Cu、Zn、Pb对番茄的根伸长抑制率进行了比较,以阐明不同土壤上重金属种类及用量对蔬菜根生长的抑制及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相同Cu、Zn、Pb污染水平(添加量)下,土壤中重金属对番茄的根伸长抑制率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红壤>黄泥土>褐土.番茄对红壤中的重金属最敏感,其次是黄泥土,再次是褐土.番茄对不同重金属的毒性响应不同,对Cu最敏感,Zn和Pb次之.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与番茄根伸长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表明有效态重金属含量是影响蔬菜根伸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可变电荷土壤和矿物表面Cu^2+吸附过程中H^+释放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国松 《环境化学》1995,14(4):294-299
本文以硝酸根离子选择电极为参比电极,低阻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研究了红壤和高岭石体系Cu^2+吸附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红壤和高岭石的酸碱滴定曲线求得了不同反应时间H^+释放的绝对量,即H^+释放动力学。结果表明,Cu^2+吸附过程中H+释放大部分在反应刚开始时进行,反应进行5min后,两种Cu^2+起始反应浓度的高岭石和红壤体系H+分别释放了92%和82%以上。Cu^2+起始反应浓度愈大  相似文献   

13.
王东升  张婷  晁宇 《生态环境》2014,(5):870-875
土霉素是四环素类抗生素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探索土霉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规律对抗生素环境风险评价与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改变土壤水溶液中离子强度及类型研究其对土霉素在草甸土中吸附的影响,以期为评价该种抗生素对草甸土土壤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土霉素测定方法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以V(乙腈)∶V[NaH2PO4(0.01mol·L-1)]=25∶75为流动相,在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355 nm条件下进行测定。试验以OECD Guideline 106为基础,采用批平衡法研究不同离子强度(0.01、0.03、0.05、0.08、0.10 mol·L-1CaCl2溶液)和不同阳离子(0.01 mol·L-1的NaCl、KCl、MgCl2溶液)对土霉素在草甸土中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aCl2浓度的增加,土霉素在草甸土中的吸附量呈降低趋势,且不同浓度的土霉素在草甸土中吸附量受离子强度的影响是不同的。土霉素浓度较低时,其在草甸土中吸附能力受离子强度影响较土霉素浓度高时小。以土壤吸附系数Kd衡量土壤吸附抗生素能力,当土壤样品中离子强度增大时,其对应Kd值呈非线性趋势减小。这说明,在某一Ca2+浓度范围内,其对吸附的影响较其他浓度范围要大。对相邻CaCl2浓度处理得出的Kd值进行t检验,在CaCl2溶液浓度在0.01与0.03 mol·L-1间得出的Kd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0.03、0.05、0.08、0.10 mol·L-1浓度间得出的Kd值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一结果说明当CaCl2溶液浓度在0.01~0.03 mol·L-1时,其对土霉素在草甸土中的吸附影响较其他浓度范围大。以Freundlich方程对NaCl、KCl、MgCl2溶液条件下土霉素在草甸土中的吸附进行拟合,土样lg Kf值为lg Kf(Mg2+)0.05)。这说明,不同阳离子对土霉素在草甸土上的吸附量(lg Kf)影响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钾肥对小麦根际土壤镉的吸收及其植物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钾肥对Cd在根际土壤-植物系统中转移及植物有效性的影响可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以潮褐土为供试土样,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氯化钾、硝酸钾、硫酸钾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根际环境镉的吸收转移及植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KCl提高根际土中有效态Cd质量分数(wCd),K2SO4和KNO3降低根际土壤有效态wCd。(2)K2SO4处理下,小麦根wCd显著大于对照;随KNO3和KCl施入量的增加,小麦根中Cd含量逐渐升高。(3)相同处理三种钾肥比较小麦地上部干物重表现为:KNO3>KCL>K2SO4,根干物质量均低于对照。(4)钾肥的施入提高小麦体内CAT,POD酶活性。建议Cd污染土施用KNO3,尽量避免施用KCl和K2SO4。  相似文献   

15.
邵兴华  张建忠  王艾平 《生态环境》2010,19(10):2355-2359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淹水对2种酸性红壤(旱地红壤、水稻土)磷吸附解吸特性及草酸可提取态P的影响。淹水培养实验中,2种土壤分别淹水0(对照),1、2、3、4、8周,淹水培养结束后进行P吸附解吸实验,解吸实验结束后测定土样中草酸可提取态P。结果表明:与氧化状态相比,淹水后旱地红壤P吸附量减少,水稻土淹水1、2、3周P吸附量高于氧化状态,继续淹水4和8周后P吸附量减少。淹水前后旱地红壤P吸附量均大于水稻土。用简单Langmuir方程拟合P等温吸附曲线,除淹水4周外,P最大缓冲容量(MBC)随淹水时间延长而降低。结合能常数(K)淹水前后的变化规律性差。2种土壤P解吸量随加入P量增加而增加。氧化、还原状态下,2种土壤酸性草酸铵可提取P均远远大于CaCl2解吸P,虽然水稻土吸附P量低于旱地红壤,但P解吸量无论是CaCl2解吸P还是酸性草酸铵可提取P均大于旱地红壤,主要原因在于水稻土全P及速效P含量大于旱地红壤。淹水后草酸可提取态P增加,吸附P的释放和被新近形成的铁氧化物再吸附是淹水后草酸可提取态P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137Cs by acid sulphate soils from the Nakhon Nayok province, South Central Plain of Thailand located near the Ongkarak Nuclear Research Center (ONRC)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batch equilibration technique. The influence of added limestone (12 and 18 tons ha-1) on 137Cs adsorption-desorption was studied. Based on Freundlich isotherms, both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137Cs were nonlinear. A large portion (98.26-99.97%) of added 137Cs (3.7 × 103-7.03 × 105 Bq l-1) was sorbed by the soils with or without added lime. The higher lime treatments, however, favoured stronger adsorption of 137Cs as compared with soil with no lime, which was supported by higher Kads values. The addition of lime,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and pH of the soil increased and hence favoured the stronger adsorption of 137Cs. Acid sulphate soils with a high clay content, medium to high organic matter, high CEC, and predominant clay typ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illite, kaolinite, and montmorillonite were the main soi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high 137Cs adsorption capacity. Competing cations such as NH4+, K+, Na+, Ca2+, and Mg2+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137Cs adsorption as compared with liming, wher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Kads and soil pH was observed. The 137Cs ad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id sulphate soils studied exhibited a very strong irreversible sorption pattern. Only a small portion (0.09-0.58%) of 137Cs adsorbed at the highest added initial 137Cs concentration was desorbed by four successive soil extractions. Results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Nakhon Nayok province acid sulphate soils have a high 137Cs adsorption capacity, which limits the 137Cs bioavailability.  相似文献   

17.
杨亚提  张一平 《生态环境》2001,10(3):181-184
供试土壤胶体吸附态Cu的解吸过程分为两个阶段,0~60min时间段为快速反应阶段,对应于静电吸附态Cu的解吸;60min以后为慢速反应阶段,对应于专性吸附态Cu的解吸.解吸遵循两点位一级反应方程;在3种介质下,两点位解吸速率常数及吸附量大小为k1>k2,C2>C1;各土壤胶体的解吸速率大小次序与表面电荷密度的大小相反.草酸、柠檬酸可以增加吸附态Cu的解吸;在NaNO3介质中,第二点位吸附态Cu量与总吸附量的比值(C2/C0)可作为专性吸附的特征值.  相似文献   

18.
高太忠  张昊  周建伟 《生态环境》2011,20(4):652-658
为揭示在溶解性有机物(DOM)作用下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和迁移规律并确定迁移数学模型,通过不同条件下的等温吸附实验和土柱淋滤实验,研究了溶解性有机物对重金属Cu,Cd,Pb,Zn在褐土中吸附和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DOM对Cu和Cd在土壤中的吸附促进作用较明显,对Pb有微弱的促进作用,对Zn的吸附影响不明显;随着pH的改变,25℃下Cu在土壤中的吸附高于15℃和35℃条件下。DOM质量浓度越高,Cd、Zn溶出的促进效果越明显,Cu、Pb则恰好相反。DOM对土壤中Cd、Zn的垂直迁移起着促进作用,而对Cu、Pb迁移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DOM对土壤重金属的平均迁移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此迁移模型能够定量计算并预测重金属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