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作为代前言,系统地回顾了茅山地区地震地质研究的发展历史,数列了前人在这一地区所作的重要贡献及其成果,重点包括:茅山断裂带的延伸,活动性,地震构造,应力场等几个问题.同时也涉及到这一地区的古地震研究,震害地质,宏观地面运动,历史地震活动及现今地壳形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地质地貌、考古、地壳形变和地震等资料,对茅山断裂带新构造和现代构造运动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具有继承性、差异性(分段性)、间歇性(周期性)以及以张、压交替运动方式为特征。现代构造运动以现代地壳的垂直运动为主,且具有距现代时间越近,垂直位移速率越大的趋势。最后,探讨了茅山断裂带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溧阳震中区精密磁测和a径迹测量结果,探测出茅山东侧断陷盆地内发育北北东向上沛—上姚和北北西向上沛—平桥两组断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两组断裂可能为茅东断裂带的分支断裂,两次地震余震三度空间分布表明茅东断裂带及其茅东断陷盆地构成溧阳两次地震的孕震构造,而两组断裂交汇破裂与茅东断裂带主破裂在深处的沟通是溧阳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概述苏浙沪及邻区海陆地壳结构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重力资料及其延拓处理反演该区深部构造轮廓,推断了深断裂的分布和类型;探讨了深部地质构造的特征、区划及其与本区地震活动性的关系,如震源深度的分布,地震分布的区域性和成带性。利用重力均衡理论探讨了茅山地区、郯庐断裂带、南黄海、杭嘉湖等区域的重力均衡状态和构造活动性的关系,从深部构造角度分析了浙江核电站邻近区域地质的稳定性和建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茅山断裂带南段近几年地震活动水平较高,对其地震复发周期的研究日益引起包括工程地震界在内的有关方面的重视。本文采用莫尔纳(P.Molnor)和华莱士(R.E.Wallace)给出的计算地震平均重复周期的方法,在研究该断裂带南段平均滑动速率的基础上,分别计算茅山地震带南段(以下简称“南段”)地震平均复发时间。为评估“南段”的中长趋势地震危险性及区域地震地质背景研究提供一点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地质调查和前人研究资料基础上,将茅山断裂带内部结构划分为北东向的多字型构造、北北东向推覆构造和北北东向压扭断裂构造.并对与推覆构造相伴生的构造混杂岩和北北东向压扭断裂构造的构造岩分带现象进行具体划分和研究.笔者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认为茅山断裂带的最新活动以左旋压扭为主,并兼有快速剪切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具体论述了茅山地区包括茅山山脉和它所控制的直溪桥—桠溪港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特征以及历史地震活动.笔者在文中后面引用了朱格利奥瑞尼的"复楔状推覆构造"模式,对茅山地区新构造及茅山地区断裂构造的力学成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对茅东断裂带陶家洼—什箦段的断裂面现场显观构造形迹(包括擦动线理构造、磨砾岩和断面上的张裂隙)调查、分类和统计,用以反演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断裂运动学特征.其结论认为:茅东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具有以左旋走滑为主的运动学特征,这与宏观地质现象是吻合的.笔者在文中还就显观构造形迹所反映的地质历史时期地震信息进行粗略的定量讨论,认为茅山东侧断裂地质历史时期的地震活动水平为5—6级,最大不超过7级,这与现今地震活动水平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华东及安徽地区断裂构造及分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安徽及华东地区地震断裂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盒子法计算了华东及安徽的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并从分形理论的角度讨论了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认为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和地震活动性的分形维数是相等的.对华东及安徽的3种类型断裂(基底断裂、地壳断裂及岩石圈断裂)的不同分形维数和该区域地震的b值关系分析,认为该地区地壳断裂控制了该区域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茅东断裂带地质调查、考古、地壳形变、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等资料,采用地质方法和Brune方法,分别计算第四纪以来各时段茅东断裂带年平均滑动速率.并据此选用Wallace.R.E和莫尔纳Molnar.P方法进行平均重复间隔计算,结果表明:中强地震重复间隔数十至百余年,原地重复率达89%.在今后一段时间该断裂带仍有中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笔者根据野外考察和测龄数据等发现,茅山及其邻区玄武岩有两次喷发旋回,形成早第三纪玄武岩和晚第三纪玄武岩.前者分布在茅东断裂带及其以东地区;后者分布在南京—溧阳断裂带上.两带交汇于竹箦王市和上沛老虎山,这两点恰好位于含幔源(橄榄岩)包体的橄榄玄武岩的所在地.它的存在不仅受特殊深部构造条件控制,而且后期构造变形明显.表明茅东断裂带与南京—溧阳断裂带已垂直延伸到上地幔,并且新三纪以后仍有活动.最后笔者从溧阳两次地震机制节面要素,震源体和余震分布与玄武岩分布图象关系等,推测含幔源橄榄岩包体的玄武岩可能是溧阳地震孕育和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笔者对茅东断裂带构造岩和断层泥进行了显微构造、力学实验研究和差热分析.由显微变形、构造岩类型及方解石脉穿插、位移等微观现象显示茅东断裂带具有多期的挤压剪切运动方式,其中"切砾"现象、石英塑性变形等反映茅东断裂具有快速粘滑兼有旋转的滑动方式,它与溧阳地震的成因机制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正> 一、课题确定与实施地处长江金三角腹地的茅山地区,分别于1974和1979年发生了5.5和6.0级地震,这种五年内原地重复发生中强地震的例子在中国东部是绝无仅有的.它所造成的损失又远比边远地区同级地震、甚至强震还要大,仅据6.0级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倒塌六万多间,死伤二千多人,其直接经济损失达二亿多元.溧阳地震发生在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并造成如此严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茅东断裂带构造岩定向标本的组构研究,探讨断裂带的动力学特征,其结果表明:该断裂帝具有多期活动特点;以走滑为主兼有逆冲和旋转运动学性质;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SE30°和NE80°先后二次不同方向主压应力作用:早期差异应力为1000—1300巴,晚期约250—450巴.  相似文献   

15.
笔者根据茅东断裂带陶家洼方山和竹箦煤矿两段断面上采集的4期35条刻蚀擦沟数据,采用Etchecopar电算程序进行应力张量反演,得到二期应力场.第一期应力场方向为北西一南东,第二期为北东一南西.据该区域应力场演化史分析,第一期为印支一燕山期以来主导应力场,而第二期可能是进入新生代以来,特别是14±0.9万年以来的应力场,它与该区近期地裂缝和地震裂缝方向及溧阳两次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