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为了研究石河口海域的沉积物环境,于2009年9月对石河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的Cu、Pd、Zn、Cd、Hg、As含量进行了测定,探讨了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关系,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u和Pd、Cu和Cd、Pd和C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重金属富集程度排序为CdHgCuZnPdAs。石河口海域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属于轻微风险状态。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排序为CdHgPdCuAsZn,Cd的生态风险指数属中度风险状态,研究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Cd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南沙河水体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危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定南沙河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探讨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南沙河水体重金属的污染较轻,沉积物的重金属地累积指数分级在0~3之间,属于无污染至中度污染水平,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为Zn>As>Pb>Cu>Cr>Cd。沉积物重金属呈现由较轻到中等的生态风险,以Cd的生态风险为主。  相似文献   

3.
开阳磷矿大规模采选矿活动对洋水河造成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为了解其污染状况,分析了洋水河水体中重金属Cd、U、Cu、Pb、Cr、Zn和类金属As等7种元素的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并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洋水河河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均低于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水质标准,沉积物中Cd、As和Zn的平均含量为1.27、50.28、151μg/g,分别高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6.05、3.14、2.26倍,高于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约9.07、5.53、2.89倍,其余元素均低于或接近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洋水河沉积物已不同程度受到Cd、As和Zn的污染;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d为中度污染,As属于轻度污染,其余元素均为无污染或轻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单个重金属元素Cd的生态危害指数最大,其次是As,其余4种重金属均属于轻微生态风险,危害性小,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达到中等以上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4.
西南涌流域近年来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为了解受重金属污染状况,对该流域底泥重金属污染水平与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与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西南涌流域底泥已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Cu、Zn、Pb、Cd、Cr的污染,与珠三角土壤背景值相比,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Cu、Zn、Pb、Cd、Cr分别超标11.38、3.32、1.81、19.45、3.20倍;底泥中的Cu、Zn、Cr、Cd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615~0.964)。通过地累积指数法评价表明,西南涌流域底泥中的Cd为偏重污染,Cu、Zn为偏中度污染,Pb为轻度污染,Cr为无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西南涌流域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总体属中等,主要是由Cd的含量过高引起。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掌握涪江绵阳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分析了7个监测断面表层沉积物中Cd、Se、Mn等19种重金属质量浓度,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估了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潜在风险。结果表明:涪江绵阳段表层沉积物中Se、Cd、Ba和Hg等元素含量显著超过其土壤背景值,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Se>Cd>Ba>Hg>Mo>M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污染负荷指数评价结果均显示,断面的污染程度排序为楼房沟>李家渡>福田坝>丰谷>涪江铁路桥>百顷>平武水文站断面。楼房沟断面沉积物微观形貌主要为片状或块状,物相主要为石英及少量白云母、方解石和菱锰矿等,与铅锌矿、电解锰渣等主要矿物组成相似,重金属主要来源为尾矿渣在河床的沉积及金属矿开采等外源输入。  相似文献   

6.
对濠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总体水平进行调查,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南通市濠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环境风险,分析2001-2011年濠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濠河重金属污染程度属于中污染水平,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属较强级别,毒性系数较大的总镉潜在生态危害排在首位,总镉应作为今后濠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防控指标.  相似文献   

7.
以现代工业化前正常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结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花溪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花溪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顺序为Cu>Zn>Pb>Cr>As>Cd>Hg,污染水平顺序为Hg>Cd>Cu>As>Pb>Cr>Zn;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表明,除个别样点外,大多属于轻微生态危害范畴;多种重金属的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R)表明,花溪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属于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海南八门湾内布设15个调查站位,监测分析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污染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r、Cd、Hg和As平均值分别为19.78 mg/kg、5.94 mg/kg、36.27 mg/kg、15.99 mg/kg、0.18 mg/kg、0.04 mg/kg和6.82 mg/kg;Pb、Cr及Zn,Cu与Cd、As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污染源;重金属污染程度以轻微生态危害为主,其次为中等生态危害及强生态危害;重金属Cd与Hg为主要潜在生态危害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AsCuPbZnCr。  相似文献   

9.
包头某铝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包头市某铝业周边500 m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个方向不同水平距离及深度处土样中Cu、Cd、Pb、Zn、Ni和Cr的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法对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表层土壤中6种重金属普遍高于内蒙古土壤背景值,且在西南方向50 m处含量最高,人类活动对该区域重金属干扰强烈,而风向对重金属分布影响不大;铝厂周围土壤中Cd、Pb处于中污染-重污染,Cu和Ni处于无污染-中污染,Zn和Cr为无污染,各金属污染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轻;健康风险评价表明,研究区域内Cu、Pb、Ni和Cd均不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而Cd的致癌危害虽在可接受范围内,但已存在潜在致癌风险,Ni的致癌健康风险指数已超过预警值,应予以高度重视和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黄浦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法对上海市黄浦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中Cd、As和Pb含量富集程度较低,Hg和Cu含量富集程度较高;其分布特征为上游段含量相对较轻,到中游段有所上升,至下游段含量又有所下降,整体呈钟型分布,重金属含量分布规律可能与苏州河对黄浦江下游沉积物的影响和黄浦江中游段有工业污染排放输入有关;河口与内陆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性,河口重金属含量明显下降;调查区37.5%的断面Hg含量潜在生态危害为中等;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可用来评价重金属累积程度,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则突出对生物有很强毒性的重金属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佛山水道底泥的污染状况,对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的总体水平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的质量比处于较高水平,Hg的平均质量比达到背景值的20倍,As的平均质量比是背景值的2倍多.根据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已达到很强的程度;各种重金属的生态危害排序为:Hg>Cd>Pb>Cu>As>Cr>Zn,其中Hg的生态危害已达到了极强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对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其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累积指数大小顺序为:Cu>Cd>Zn>Pb>As>Cr>Hg,其中Cu是主要污染物,Cd、Zn和Pb的地累积指数较高.在所有监测断面中,地累积级别达到4级(强污染)的有5个断面,即4#(雅瑶大桥)、5#(黄歧)、6#(黄沙)、7#(横滘)和16#(花地涌北出口).  相似文献   

13.
北江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测定了北江五个监测断面的底泥中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镉含量在11.7-76.0mg/ks之间,铬含量在46.5-112.3mg/kg之间,铜含量在62.0~173.7mg/kg之间,铅含量在148.7-491.0mg/kg之间,锌含量在303.3-1453.0mg/kg之间,这五种重金属含量均超出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和我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的平均值.经计算,北江底泥中这五种重金属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9~0.99之间),表明其具有同源性.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北江五个底泥监测断面的镉、铬、铜、铅、锌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其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大于600,表明北江五个底泥采样断面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均为很强.  相似文献   

14.
扬州古运河底泥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扬州古运河底泥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古运河各监测断面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级为轻微至强。经综合整治,2002年后古运河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较2002年之前显著下降。下游因曾经工厂聚集,污染程度高于上游,毒性系数较大的Cd和Hg的潜在生态危害始终排在首位。  相似文献   

15.
镇江内江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镇江内江的底泥进行采集,测定底泥中的Cu、As、Hg、Cr、Pb、Cd、Zn、总磷、总氮、有机质的含量,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生态危害、分布特征和溯源。结果表明,(1)内江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为Hg、Cd、As。各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大小关系为Hg>Cd>As>Pb>Cu>Cr>Zn。(2)内江的整体生态环境受重金属的危害程度处在中等水平,重金属的生态威胁主要来自Hg,建议在达到强生态威胁程度的3#、8#、20#、21#采样点附近清理淤泥。(3)由重金属分布特征可知,湿地生态系统对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吸附去除作用;在内江流速慢、死水多的地方易造成重金属富集;入江河口重金属富集也较明显;污染企业与重金属含量有直接关系。(4)由相关性探源可知,Cu、Zn、Cr主要来自于自然界,Hg、Cd、Pb主要来自于企业污水排放,As则来自于自然界和人为排放。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9年10月的调查数据对辽宁绥中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砷、汞、铜、铅、锌和镉)进行了研究。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对海水中的重金属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水中的Zn、Hg含量均超过《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Ⅰ类海水水质标准。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Ⅰ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评价,表层沉积物中的As超标一倍以上。采用瑞典科学家H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生态危害程度As>Hg>Cd>Cu>Zn>Pb。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京杭运河苏州段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Hako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京杭运河苏州段近十年来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对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杭运河苏州段重金属为低生态风险等级,汞和镉为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城区老运河段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最高。近十年来,京杭运河苏州段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呈下降趋势,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