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的相关要求,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阐释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流程,包括开展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科学评估,与自然保护地叠加分析来校验划定范围,通过部门之间的沟通对接等确定红线边界,最终形成生态保护红线方案。开化县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可为其他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滨海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针对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特征,划定区域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生态红线制度的落实和滨海湿地开发利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例,基于陆海统筹原则,建立滨海湿地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区选划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实现对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性的评价,划定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并提出分级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3.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城市层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显得更加紧迫。但现阶段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技术上仍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阶段。基于此,文章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采用"识-评-落-融-分"的技术流程,提出了一套城市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与划分方法。结果表明:宜昌市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划分为3个层级: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保护黄线区和生态保护绿线区;生态保护红线区、黄线区和绿线区分别占全市面积的48.83%、31.50%和19.67%。  相似文献   

4.
在省级及以上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等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青岛市为实践区域,与多类规划衔接,划定青岛市省级生态保护红线.青岛市最终划定59处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合计1120.65 km2,占国土面积的9.9%.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符合确立"三生"空间和落实"多规合一"的要求,有利于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青岛市市级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生态红线划定为实例,介绍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方法和技术,探讨了省级生态红线划定与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推进省级生态红线划定和管理,为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和管理建言献策也为其他省市进行生态红线划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回顾生态保护红线的发展历程,结合官方最新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基于生态安全问题视角构建了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技术方案.其要点包括:相关重要概念的界定须强调人类活动干扰的负面效应,以增强采用制度约束人类行为的合理性;重视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背景的地域差异性,并采用多尺度研究手段获取全面、系统的信息;以辨识、诊断生态安全问题类型、性质、特征为前提确立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防范对象、管控目标,进而划分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类型、划定其空间位置与范围;并在总结区域防控生态安全问题历史经验与教训、广泛吸纳社会意见的基础上,针对危害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科学可行、切实有效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7.
生态红线划定和管理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的重要前置条件和依据.传统的生态保护规划缺乏空间落地和空间引导约束,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城市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体系.生态红线应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的一系列不同管控层级的范围边界组成,实现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互动衔接.以大连市为例,提出基于城市环境综合分区的生态红线划定方法及控制体系,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控制绿线、人居建设蓝线和产业准入黄线,实现生态红线划定的空间约束与资源环境引导,强化与现有规划成果的衔接与协调.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写入《环境保护法》,标志着中国将以强制性法律手段实施国土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本文介绍了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原则、划定类型和方法,分析了划定实际推动过程中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生态红线体系的思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从已有法定保护区域入手,将现有法定空间管控范围进行梳理和归纳,以维护云南生态系统完整性为目标,按分区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定,完成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再将工作向纵深推进,在县市开展"多规合一"工作阶段落地。同时,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制度创新,应建立一套综合管理体系,以划定范围为管控基础,建立红线区切实可行管控办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渠道和补偿机制。通过生态红线政绩考核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终推动国土空间管控体系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以秦岭北麓(西安段)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分析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重要生态功能区评价指标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2项评价因素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根据地方相关法规和规划,划定禁止开发区红线。将重要生态功能服务区红线与禁止开发区红线叠加,最终划定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功能红线。其中,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保护红线区面积达2 157 km~2,占全区总面积41.5%;禁止开发区范围面积约2 076 km~2,占全区总面积39.9%。叠加构成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红线区总面积3 157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60.7%。秦岭生态红线范围的划定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本文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及内涵演变,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主要类型;按照保护地划定部门的标准及定义,将保护地或其功能区域中的核心区分为严格保护型、保护为主型、保护开发并重型三类,并建议将严格保护型、保护为主型两类保护地全域以及保护开发并重型保护地中的核心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畴内,以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面积不减少。最后给出了生态保护红线中保护核心区域、缓冲区域等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落地 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要任务。在总结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揭示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据此提出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为推动生态保护红线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生态红线是我国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而在制度上的创新,是一个在环境保护方面综合、系统的管理体系,大体上由空间、面积、管理三条红线共同组成,体现出完整的生态系统,从发展格局到内部结构再到保护功能的全方位管理。本文通过对苏州市生态红线区域的划定,进一步分析影响生态红线区域划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保护红线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的基础依据和行动纲领。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最基本要求,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有效载体和保障。本文分析了生态保护红线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关系,认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落实均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可有效地协调和促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新政     
《环境》2018,(4)
正《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方案》审议通过按照中央部署要求,为落实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科学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努力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3月22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方案》,决定经修改后提交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麻阳县生态环境特征的分析,并依据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目标,从重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方面建立了麻阳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标体系,并确定其技术方法。运用空间统计分析、GIS叠加分析等技术,划定麻阳县I类和II类生态保护红线,从而确定了区域内生态保护的重点与方向,对麻阳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其它县、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山东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文中介绍了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背景、组织形式、划定原则、划定范围和方法以及划定结果,分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之后的管理策略,总结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经验,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构建建议,为其他省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加快“三个落实”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客观需求,是贯彻落实新时期中共中央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自2011年国务院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任务以来,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政府和学界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实践,但仍存在思路不统一、部分地区进展缓慢、配套政策不明确等问题。当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已明确列入"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落地关键问题,从边界范围、配套政策及管控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快"三个落实"的对策措施,为实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解决我国的环境危机和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底线思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以强制性手段实施严格生态保护的政策导向。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需要建立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构建基于质量—总量—风险—生态一体化的环境红线管理制度体系,强化环保标准对生态红线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生态红线的法律保障制度体系,以及各地政府部门的积极落实。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要意义,在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县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资源县的生态环境特征,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目标,从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方面建立了资源县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并研究确定了生态红线划定的技术方法,运用GIS叠加分析、空问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划定资源县Ⅰ和Ⅱ类生态保护红线,从而明确了区域内生态保护的重点与方向,对资源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其它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