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06年3月于意大利比萨召开的计算机学术会议上,一个来自欧洲的计算机研究团体指出,无线频率标签识别技术(RFID)容易被软件病毒所感染。目前RFID正日益在商业领域和安全领域得到应用。这些研究者计划演示软件病毒是如何感染RFID芯片的微小内存,RFID芯片的内存容量只能存储128个字符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问]您怎么看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 [答]我想在不远的将来,电子标签的应用将会非常广泛,如果我们把每一种物品都加上电子标签,存入仓库,等到库中物品堆积如山时,只需要一个人,穿着旱冰鞋,在库中滑一圈,就可以进行清点,这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这样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防止误操作.它还会在防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就以气瓶行业举例,气瓶主要包括氧气瓶、氨气瓶、氢气瓶等,气瓶本身造价很高,也是长期使用的,属于安全产品.这些气瓶,从外观上很难辨别是否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伪劣的钢瓶比正规瓶便宜,所以有人为了牟取暴利,以次冲好,制造隐患.  相似文献   

3.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相关人士表示,备受关注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标准的最基础部分——频段部分,有望在2005年年底确定,目前,频段部分已经完成试验室的测试。早在2004年2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曾宣布,正式成立“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负责起草、制定中国有关“电子标签”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4.
生物识别和RFID作为两种新兴的智能识别技术有着各自的优势,生物识别依据人体自身的生理特征对人的身份进行识别,具有高安全性和惟一性的显著特点,在对人的身份认证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RFID无需接触和人工干预,在物品的管理上有独到的优势。将生物识别和RFID技术结合将极大的加强“人和物”的安全管理,有非常大的市场应用空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关注物联网技术及在安防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来,随着媒体对物联网的广泛宣传,人们对物联网的概念和应有前景逐步有了一些基础的认识。简单地说,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包括了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在这个网络中,所有物品能够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品之间能够彼此进行"交流",无需人的干预。  相似文献   

6.
<正>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注、识别、信息传输和处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无线传输技术和智能芯片。根据市场调研公司益普索的预测,物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且即将经历五个阶段:1999年是物联网技术的开端,这一年物联网技术被正式提出,多个国家开始整合资源,相继投入研发;到2010年,RFID被广泛应用在物流、制药和零售行业,标志着物联网技术有了自己的行业依托;2010-2015年,物联网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实现了物体互联、  相似文献   

7.
RFID由于其具有快速、实时、准确、便捷等特性,在目前全国正在换发的第二代身份证中运用了RFID技术,证卡体内嵌入了半导体芯片,芯片中的信息经过了数据加密和防伪。第二代身份证集中了目前国内最新的防伪技术。防仿造性相比第一代身份证有了显著提高。[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jon)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它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它无需直接接触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且操作方便快捷,能够广泛应用于生产、物流、安防、交通和资产管理等需要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的目的,它具有安全可靠、使用方便、识读速度快等特点。目前射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出入控制、汽车防盗、物品监控等安全防范领域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张立军 《中国安防》2012,(11):31-35
一、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架构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