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瓦里关地区气象因子对近地面臭氧浓度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给出了瓦里关地区1995-1999年近地面臭氧(O3)浓度年、季变化及日变化。分析了1999年气象因子对地面O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瓦里关地面O3浓度与云天状况、风向风速、垂直风速、气压等要素的变化比较明显。当瓦里关地区出现晴天、大风、偏NE风、下沉气流较强、地面受高压控制等天气时,为地面O3出现高浓度的天气条件。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CGAWBO)瓦里关基地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的CE-318全自动跟踪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变化特征和Angstrom指数分布规律。瓦里关AOD具有早晚出现双峰值的日变化规律,季节变化中春季出现最大值,夏天受降水等影响波动较大但平均值最低。春季黑碳气溶胶浓度也出现最高值,表明瓦里关春季受人为排放的影响最明显,瓦里关地区的AOD日变化与能见度的变化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瓦里关山大气浑浊度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青海省瓦里关山1997年2、6、8、12月太阳直接分光辐射观测资料,利用简化的辐射传输方程和Angstrom公式计算了大气光学厚度和大气浑浊度系数,分析了该地春、冬季大气浑浊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瓦里关地区降水pH值和电导率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对中国大气本底基准现象台降水化学监测系统进行了描述,对1998年5月至2000年8月期间,在瓦里关山获得的141个降水样品进行了pH值和电导率的分析,其结果显示:(1)本套系统降水发生的随时性和总体质量控制特征的自动化程度较高,是国内目前较先进的一套降水化学监测系统。(2)瓦里关地区1998-2000年期间pH平均值为6.199,范围在5.00-8.50之间,且降水样品的pH值呈中性,有下降的趋势,(3)电导率平均为24.71μs/cm,范围在1.00-50.00μs/cm之间,且夏季高于夏季,降水较洁净。  相似文献   

5.
文章给出了西宁地区2007年4月~2008年12月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季节变化及日变化.分析了2008年气象因子与地面臭氧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宁地区地面臭氧浓度与云天状况、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压等要素的变化比较明显.当西宁地区出现晴天、风速较大、偏E风、气压较低、湿度小时,为出现高地面臭氧浓度的天气条件.与相距90公里处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资料相比,其季节变化及日变化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赵玉成 《青海环境》2014,24(3):127-129
文章对2010年2~10月在西宁市区获得的大气CO2浓度观测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地区大气CO2本底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最高值大约出现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最低值出现在夏季的5~6月份;日变化也比较明显,并在四季均有明显的双峰值特征,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一天之中的07:00~10:00时和19:00~22:00时,而低值一般在14:00~17:00时和00:00~03:00时时间段内出现;与气象要素的变化也比较明显,尤其与地面风向、风速及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与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大气CO2浓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美国NOAA/CMDL提供的MAKS材样品在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观象台进行长期连续的现场实际空气采样,并对NOAA/CMDL反馈的1991~2016年空气样品中的大气本底浓度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瓦里关地区大气中CO_2浓度明显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14×10~(-6)~(a-1),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气中CH4年平均浓度除个别年份外也呈线性增长趋势;大气中CO浓度的年平均值增长趋势不太明显,且波动较大,其中年平均浓度的高值分别出现在2004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在1993年、2008年平均浓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8.
1991~2011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对中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1991年8月~2011年12月监测的温室气体(CO2、CH4、O3总量、近地面O3)及一氧化碳和黑碳气溶胶变化趋势的初步评估。观测结果表明,瓦里关地区大气中CO2浓度明显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85μmol·mol-1·a-1,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气中CH4浓度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气中O3总量表现为复杂的年际变化和稳定的下降趋势;地面O3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呈缓慢的上升趋势;黑碳气溶胶浓度在近十年中有明显增长,线性拟合得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ng·m-3。  相似文献   

9.
张晓春  汤洁  王炳忠 《青海环境》2003,13(3):100-104
文章对1996年7月至1997年12月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瓦里关山用Yankee(扬基)UVB-1型紫外辐射表进行的紫外B辐射(280~320nm)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初步揭示了这一地区紫外B辐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④该地区的紫外B辐射具有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②太阳紫外B辐照度在夏季最高可达5.8W/m^2,夏季紫外B辐照度占总辐照度的比例最高可达0.5%;③这一地区的太阳紫外B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季变化,日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3时左右;④瓦里关地区的太阳紫外B生物有效辐射剂量约占紫外B总辐照度的1/14。夏季最高时可达0.42W/m^2。  相似文献   

10.
根据干绝热曲线法求算最大混合层厚度(MMD)的理论,使用呼和浩特市1956年11月至2009年3月逐日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呼和浩特城区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时间变化特征。从月平均值的年变化看,12月最低(993m),5月份最高(2874m)。旬平均值的年变化趋势基本上与月平均值的年变化一致。当呼和浩特地区日平均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