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明湿地沉水植物根系分泌物对面源污染物磷的响应机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湿地典型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根系分泌物,分析其在不同磷浓度及培养时间下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磷浓度增加,黑藻总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黑藻根系分泌物主要包括烷烃类、烯烃类、酯类、醇类、胺类、苯类、酮类、醛类和酸类化合物,其中烷烃类和酸类化合物种类最多。不同磷浓度及培养时间下,黑藻根系均分泌相对较多的邻苯二甲酸,表明黑藻根系调整邻苯二甲酸的分泌是适应磷环境改变的一种主要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2.
3.
植物及其根系分泌物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弄清不同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率以及其根系分泌物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对植物根系分泌物与脱氮及COD去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净化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茭白(Zizania cadaciflora)对污水COD的去除效果要好于美人蕉(Canna generalis),美人蕉对污水TN的去除率要高于茭白,系统中N去除主要依靠硝化反硝化脱氮;美人蕉根系比茭白根系能分泌更多的溶解有机碳(DOC),这些可溶性的有机碳可以为污水中微生物提供碳源,有利于氮的反硝化去除,但同时也会增加出水COD的浓度。而茭白比美人蕉具有更强的硝化能力,可促进其硝化反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3种水培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对氮循环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收集水培吊兰、空心菜和水芹的根系分泌物,采用液相色谱分析了其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并研究了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对氮循环菌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对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 (DBP) 高/低累积型菜心对DBP吸收累积差异的机理,采用溶液培养和室内批量实验方法,对比研究DBP污染下DBP高/低累积型菜心根系分泌物中低分子有机酸组成特征及其对土壤DBP解吸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种菜心根系分泌物中均检测出甲酸、乙酸、草酸和苹果酸,其中草酸和苹果酸为2种菜心根系分泌物中主要的低分子有机酸,其在2种菜心根系分泌物中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6~9.28和1.06~15.38 mg·L−1。总体来看,特青根系分泌物中低分子有机酸的质量浓度低于油青。添加2种菜心根系分泌物土壤DBP的解吸率分别为45.8%~81.1% (油青) 和34.0%~52.5% (特青) ,显著高于添加蒸馏水处理 (17.0%) ,特青根系分泌物对土壤DBP的解吸率显著低于油青。相关性分析表明,2种菜心根系分泌物对土壤DBP的解吸程度与其草酸或苹果酸质量浓度相关性较弱 (r<0.146,P>0.05) ,这说明低分子有机酸不是2种菜心根系分泌促进土壤DBP解吸作用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DBP低累积作物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选择4种常见的湿地植物,研究了重金属锌胁迫下,湿地植物对磷的吸收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加入0.5 g ZnSO4/kg 土壤时,4种湿地植物根表铁氧化物胶膜对锌的吸附量增加,而对磷的吸附量显著降低(p<0.05);湿地植物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上吸附的磷是湿地植物吸收的磷源,并影响湿地植物地上部分磷含量;在高浓度锌的胁迫下,灯心草地上部分铁含量增加,而导致地上部分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湿地植物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上的锌和地上部分铁含量都影响了湿地植物对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进水碳负荷浓度对垂直潜流式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系微生物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是影响根系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原因之一。植物的生长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在低有机负荷或高有机负荷下,植物幼苗与成苗根系的微生物整体活性均差异明显,一般成苗期具有较高AWCD值。有植物湿地中微生物Simpson和Mcintosh多样性指数在植物成苗期均明显高于幼苗期(P0.05),但Shannon指数变化不明显(P0.05)。无植物湿地中微生物Simpson和Mcintosh指数受季节影响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微生物种类存在差异,而且不同进水条件下有植物湿地和无植物湿地各自有相似的微生物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8.
3种不同基质潜流湿地对磷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质是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处理效果。本文研究了由沸石、页岩陶粒和碎石3种不同基质构建的潜流式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设计水力停留时间3d,连续进出水情况下,碎石单元对磷的去除效果最好,页岩陶粒单元次之,沸石单元效果最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60%和35%。在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初期观察到磷释放现象,沸石单元最为明显。进水磷浓度较低时,磷的去除率随浓度升高而升高,当正磷、总磷浓度分别升高到2.4—2.5和3.1~3.3mg/L时,正磷、总磷的去除率开始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9.
向人工湿地中加入2种粒径(粒径1~2 mm和粒径<1 mm)生物炭和泥鳅,研究了不同粒径生物炭和泥鳅对湿地植物根系形态和基质硝化与反硝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向人工湿地中加入泥鳅和生物炭,降低了基质的氨态氮含量,增加基质的硝态氮含量、硝化强度和反硝化强度;与粒径小(<1 mm)的生物炭相比,添加粒径大(1~2 mm)的生物炭后,湿地基质的氨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反硝化强度分别降低了46.6%、51.1%和35.4%。加入生物炭和泥鳅均增加了湿地植物总根长和总根体积,然而与粒径小的生物炭相比,添加粒径大的生物炭后,人工湿地中植物总根长和总根体积分别降低了15.1%和6.8%。基质硝态氮含量与人工湿地中植物总根长和总根体积分别呈显著相关关系(α = 0.01)。结果表明,生物炭提高了人工湿地基质硝化强度,有利于硝态氮的生成,促进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的生长,增加了总根长和总根体积。 相似文献
10.
实验观测了适宜铅离子浓度(0.04 mmol/L)胁迫下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小球藻生长及小球藻内光合色素、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量铅胁迫下,10 g/L的葡萄糖就能缓解胁迫并且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葡萄糖浓度为20~40 g/L时小球藻的生物量最大。不同浓度的葡萄糖使小球藻细胞内光合色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实验组小球藻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单位质量含量都低于对照组,并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其单位体积含量却都高于对照组。说明适宜浓度的葡萄糖对铅胁迫下小球藻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质是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处理效果.本文研究了由沸石、页岩陶粒和碎石3种不同基质构建的潜流式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设计水力停留时间3 d,连续进出水情况下,碎石单元对磷的去除效果最好,页岩陶粒单元次之,沸石单元效果最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60%和35%.在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初期观察到磷释放现象,沸石单元最为明显.进水磷浓度较低时,磷的去除率随浓度升高而升高,当正磷、总磷浓度分别升高到2.4~2.5和3.1~3.3 mg/L时,正磷、总磷的去除率开始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2.
厌氧氨氧化-羟基磷酸钙(anammox-hydroxyapatite, anammox-HAP)技术可实现污泥厌氧消化液高效自养脱氮同步磷回收。污泥厌氧消化液中磷的浓度与污泥性质、厌氧消化过程相关,变化范围很大。为探索anammox-HAP系统中的磷回收效率,通过基于anammox-HAP长期运行的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考察了不同进水磷浓度、pH和钙磷质量比(Ca/P)对磷回收效率及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磷浓度在40~250 mg·L−1时,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脱氮性能稳定,总氮去除率可达88.5%;磷回收效率与进水磷浓度、反应器内pH及进水Ca/P密切相关,磷回收效率最高为89.7%;高磷浓度下形成的颗粒污泥,有望实现高效的磷资源利用。本研究可为利用anammox-HAP系统实现磷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硝酸盐浓度及投加方式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采用SBR反应器,详细研究了硝酸盐浓度及其投加方式对反硝化除磷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缺氧环境下的反硝化吸磷速率与作为电子受体的硝酸盐浓度有很大的关系,硝酸盐浓度越高.吸磷速率越快。当硝酸盐浓度较低.不足以氧化反硝化聚磷菌细胞内的PHB从而导致体系反硝化除磷效率的下降。相同浓度的硝酸盐,采用流加的方式可以获得比一次性投加更高的反硝化吸磷速率。缺氧环境下,反硝化脱氮量与磷的吸收量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借助于反硝化聚磷菌,反硝化脱氮与除磷可在一种环境中完成,有效解决了废水中COD不足的问题.同时达到了节省能源和降低污泥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海水富营养化影响微藻生长,引起海洋初级生产力变化.以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磷浓度对其叶绿素荧光、细胞密度和色素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期找到海洋小球藻最适生长的磷浓度,为富营养条件下微藻生长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22±1) ℃、光照强度为4 000 lx、光暗比为12 h:12 h条件下,不同磷浓度对海洋小球藻叶绿素荧光、细胞密度及色素含量影响显著,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潜在活性(Fv/Fo)、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62 μmol/L处理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434.52 μmol/L处理组一直处在较高水平.说明海洋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对高磷的适应范围较广,但对低磷浓度培养反应敏感.非光化学淬灭(qN)的值,3.62 μmol/L处理组高于其他各组.从细胞密度和色素含量的变化可以看出,36.21 μmol/L处理组最高,434.52、3.62 μmol/L处理组均低于36.21 μmol/L处理组.海洋小球藻生长的最适磷摩尔浓度为36.21 μmol/L. 相似文献
15.
氮对镉胁迫下东南景天根系形态及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供氮(尿素)对镉胁迫下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根系形态及镉积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供氮水平为4~16 mmol/L时,能明显促进东南景天的根系生长;当供氮水平为32~64 mmol/L时,与对照相比,东南景天的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等指标明显受到抑制.不同供氮水平对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0<D≤0.2 mm的根系生长影响最大,而对D>0.2 mm的根系影响较小.不同供氮水平下,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均以0<D≤0.4 mm的根系为主,其中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分别占总根系长度、总根系表面积和总根系体积的66.3%~81.2%、68.5%~80.3%和62.1%~79.8%.氮素对东南景天的镉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氮素用量的增加,镉积累逐渐升高,与根系形态不同的是,镉积累量在供氮水平为32 mmol/L 时达到最大.适当提高营养液氮素用量有利于提高东南景天的各项根系形态指标和镉积累量. 相似文献
16.
8种植物床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水葫芦、西洋芹、空心菜、水芹、混合种(黄菖蒲、千屈菜、再力花)、千屈菜、再力花、黄菖蒲等植物床构建潜流人工湿地,研究其对生活污水氮、磷的净化功能及其去除率与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种植物床对TN、TP的去除率随HRT的延长而增加,不同植物床的脱氮除磷效果是不同的。千屈菜植物床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HRT为3d时,TN去除率为56%;HRT为6d时,TN去除率达77%。再力花植物床对TP的去除效果最好,HRT为3d时,TP去除率达78%;HRT为6d时,TP去除率达96%。其他植物床也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各种植物床处理后出水TN、TP均较低,HRT为3d时,出水TN均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规定的限值(15mg/L),出水TP均低于GB 18918—2002二级标准规定的限值(3mg/L);7种植物床构建的潜流人工湿地(水葫芦的数据丢失)对TN、TP的去除均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且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7.
黑藻根际对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氨氧化反应对水生态系统氮循环和氮的去除有重要作用,沉水植物通过根系泌氧促进沉积物中硝化反应并对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的分布产生影响。本研究以轮叶黑藻为实验对象,利用微电极研究沉积物-水界面的溶解氧变化,研究了黑藻根系对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和古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藻通过根系泌氧增加沉积物-水界面的溶解氧量和表层沉积物有氧层厚度,有氧层厚度增加了3 mm以上;种植黑藻后,根际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数量逐渐增加,氨氧化古菌数量前30天增加随后减少,氨氧化细菌与氨氧化古菌amoA基因拷贝数的比值由0.51增加到6.75,说明黑藻根际沉积物更适宜氨氧化细菌的生存。 相似文献
18.
四种植物潜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以薏苡、风车草、茭白和美人蕉为植被构建潜流人工湿地(植物床),研究其对生活污水氮磷的净化功能及其去除率与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植物床对TN、TP的去除率随HRT的延长而增加,不同植物床的脱氮除磷效果是不同的.美人蕉植物床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HRT为3 d时,TN去除率为56%;HRT为6 d时,TN去除率达76%.茭白植物床对TP的去除效果最好,HRT为3 d时,TP去除率达76%;HRT为6 d时,TP去除率达93%.其他植物床也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各种植物床处理后出水TN、TP均较低, HRT为2 d时,出水TN均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HRT为5 d时,出水TP均低于二级标准,其中茭白、美人蕉植物床处理后出水TP低于一级标准B标准.4种植物构建的潜流人工湿地对TN、TP的去除均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且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水温时底泥扰动对不同形态磷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江南地区典型水温条件下,底泥扰动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温条件下,底泥扰动均有利于上覆水中溶解态磷(即溶解性总磷酸盐(DTP),包括溶解性正磷酸盐(DI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向底泥迁移.与对照试验相比,不同水温时的扰动均导致DIP/TP和DTP/TP明显降低.与初始状态(第0天时)相比,扰动导致DIP/TP分别降低了39.61百分点(冬季水温)和17.38百分点(夏季水温),而DTP/TP则分别降低了39.16百分点(冬季水温)和19.06百分点(夏季水温).相反,对照试验中,DTP/TP分别上升了24.90百分点(冬季水温)和23.37百分点(夏季水温).这说明底泥扰动促进了溶解态磷向颗粒态磷(PP)的转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