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A/O-CSTR工艺处理高氨氮污泥脱水液。进水氨氮浓度浓度约为375 mg/L,C/N比小于1.0,反硝化碳源明显不足。A/O反应器完成短程硝化反应,CSTR定期投加初沉污泥作为碳源进行反硝化。两者联合达到总氮去除的目的。实验研究短程硝化反应的启动过程,以及CSTR出水回流对短程硝化和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硝化反硝化效果。A/O反应器亚硝酸盐积累率迅速提高并稳定在90%以上。CSTR有效利用初沉污泥实现了稳定的反硝化。出水回流有利于提高总氮去除率,在回流比为200%时,系统平均总氮去除率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低碳氮比污水中易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含量,实验设计了水解(H)/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AMBBR)/好氧(O)工艺,并与传统A/O工艺对比,考察其作为低碳源污水脱氮工艺的可行性。通过小试对比低温下(10.9~13℃)两工艺中污泥的反硝化性能,并进行了实验室规模的中试运行。小试结果显示,AMBBR两相污泥对硝酸盐的去除率比单纯反硝化污泥高出19.4%。中试结果表明,相同的运行条件下,两工艺对COD和NH3-N的去除效率相当,但H/AMBBR/O工艺对总氮的去除效率均优于传统A/O工艺;在各自最优工况下,前者平均总氮去除率较后者高出22.39%,且前者通过剩余污泥的回流水解实现了部分污泥减量化,尤其是对于温暖地区,该工艺能够有效改善低碳源污水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3.
针对常规生化工艺出水氨氮(NH_3-N)、总氮(TN)不达标的难题,开展基于高效耦合/生物再生材料的工艺(HCBR工艺)实验研究,实现氮的高效去除,主要考察了C/N比、溶解氧(DO)、反硝化液回流比、污泥回流比等对HCBR工艺脱氮的影响,并与常规的A/O工艺和两级A/O工艺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HCBR工艺在C/N比6、DO 0.4~0.6 mg·L~(-1)、反硝化液回流比100%、污泥回流比75%的运行条件下可获得良好的处理效果,能将印染二级高氮生化出水稳定处理至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可使TN≤5.0 mg·L~(-1)。在与A/O工艺和两级A/O工艺的对比中发现,HCBR工艺的处理效果更好,出水TN为3.3 mg·L~(-1),去除率在91%以上,比A/O工艺及两级A/O工艺分别高出27%和18%。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磷效果,结合某污水处理厂3年的运行实践,讨论了该工艺的处理效果,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影响出水效果的因素.分析表明将DO控制在0.3~0.7 mg/L范围内,能够使出水中的TN浓度低于20 mg/L;在氧化沟中发生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SND)对总氮的去除的贡献占总系统脱氮的66%;该系统剩余污泥的含磷率为3.0%,生物细胞中平均含磷量可达细胞干重的4.2%;总磷去除率与污泥龄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加大污泥排放量可以提高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铁酸盐在酸、碱性环境下氧化性和稳定性的不同,采用pH调至1、3、5、7、9、11、13的剩余污泥,投加高铁酸盐溶液进行研究,考察污泥脱水性能(污泥比阻)以及减量化效果,包括破解液性质(氨氮NH_4~+-N、总氮TN、正磷酸盐PO43-、总磷TP、总有机碳TOC、溶解性有机物SCOD、胞外聚合物EPS)和污泥性状(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污泥沉降比SV、污泥体积指数SVI、粒径)。结果表明:pH由低到高,破解液中各类污染物浓度总体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高铁酸盐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氧化效果均优于中性条件。其中,pH达13时减量化效果最佳,氮素和有机物质溶出最多,然而此时的脱水性能最差;pH为1时破解液中磷素最多,达90.6 mg·L~(-1)。当pH为13,每g污泥(干重)的高铁酸盐投加量为15 mg Fe时,1 g MLVSS的污泥SCOD释放量达1.13 g,TN、SCOD、TOC释放量分别为179.3、3 507.9和1 134.3 mg·L~(-1),在达到污泥减量化效果的同时更有利于破解液的后期资源化回收和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比研究传统A~2/O工艺和氧化沟型A~2/O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通过实验分析了2种工艺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不同混合液回流比、不同污泥回流比、不同污泥浓度条件下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典型工况下的污染物去除过程。结果表明,2种工艺在大多数情况下均可实现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出水COD、NH_4~+-N、TN和TP等各项水质指标均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要求。在传统A~2/O工艺的缺氧段发生了反硝化除磷反应,在氧化沟型A~2/O工艺中则未发生。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传统A2/O工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型A2/O工艺。为了防止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进入厌氧区,在传统A2/O工艺的厌氧区后面增加一个体积较小的缺氧选择池,回流污泥进入缺氧选择池,并进行反硝化消耗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同时,在缺氧区通过反硝化除磷实现"一碳两用"。结果表明,改进型A2/O工艺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在COD为298mg/L、TN为55mg/L左右、TP为7mg/L左右时,系统对COD、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44%、77%、95%。  相似文献   

8.
王冰  韩松 《环境工程学报》2014,8(6):2456-2460
对四级三相式生物流化床分段进水工艺脱氮效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进水C/N比、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回流比,考察了系统的脱氮效能,并与流化床A/O工艺脱氮效能进行对比。出水氨氮均小于1 mg/L,去除率保持在97%以上,TN去除率最高可达90%,出水水质均能够保证达标。在相同水质和运行条件下,将四级三相式生物流化床分段进水工艺与流化床A/O工艺进行对比,前者从脱氮效能和节约能源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四级三相式生物流化床分段进水工艺无需外加碳源和内回流系统,是一种低碳节能的污水脱氮新工艺。  相似文献   

9.
不同工况条件对Carrousel氧化沟脱氮除磷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arrousel氧化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考察了DO、TCOD/TN和污泥回流比对氧化沟单沟内同步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HRT、污泥回流比、TCOD/TN比的工况下,氧化沟系统对TN、TP的去除率随着DO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HRT、污泥回流比、DO的工况下,氧化沟系统对TN、TP的去除率随着TCOD/TN比的增加而提高;在相同HRT、DO和TCOD/TN比的工况下,氧化沟系统对TN的去除率随着回流比的增加而提高,而对TP的去除率随着回流比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拉曼光谱、TOC和UV254测试结果显示,在沸石强化A/O生物脱氮-同步化学除磷工艺中,城市污水中的溶解性和非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易被含沸石活性污泥吸附,由于含沸石活性污泥的异养菌较常规A/O生物脱氮工艺污泥的异养菌高数倍至55倍,其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能力得到改善,COD去除率维持在90%左右,0.22 μm膜过滤液TOC去除率接近97%,0.45 μm滤纸过滤液TOC去除率达到92%,并使包括一些难降解有机物在内的有机污染物得到进一步降解.  相似文献   

11.
内源电子受体对剩余污泥释磷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剩余活性污泥所含硝化细菌处理生产废水的新型硝化工艺,将生产废水中所含氨氮转化为硝酸盐,获得一种从污水处理工艺中产生的内源电子受体。研究内源电子受体的产生特征及其用于抑制富磷剩余污泥在重力浓缩过程中磷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1)采用剩余污泥处理生产废水工艺用于产生内源电子受体时,最佳曝气时间为24 h,可将液相中氨氮由41.20 mg/L降为0.19 mg/L;同时,硝酸盐由1.14 mg/L升高至32.62 mg/L,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内源电子受体用于抑制重力浓缩过程中剩余活性污泥释磷;(2)当内源电子受体硝酸盐浓度为36.16 mg/L时,经后续的重力浓缩(24 h)后,回流液中磷浓度为44.87 mg/L,与浓缩池上清液直接回流(100%回流并积累)相比,磷积累量降低了65.44%;同时,硝酸盐氮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反硝化,由36.16 mg/L降至4.84 mg/L。同时,与生产废水直接回流(100%回流并积累)相比,该新型工艺引起氨氮积累量仅为17.68%。上述结果表明:采用内源电子受体,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生产废水回流而引起的磷积累量,而且可同步减少氨氮的循环积累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低C/N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因碳源不足存在能耗、药耗高以及脱氮除磷效率低等问题,开发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耦合强化生物除磷工艺(EBPR),以降低碳源消耗和能耗、提高脱氮除磷效率,从而实现高效低耗减污降碳。通过构建悬浮污泥和生物膜共存的混合系统,采用厌氧-好氧运行模式以及间歇曝气,考察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与强化生物除磷过程的耦合效果。结果表明,反应器能长期稳定运行,出水总无机氮(TIN)质量浓度稳定低于4 mg·L-1,溶解态磷(DP)质量浓度约0.2 mg·L-1,TIN平均去除率大于90%,DP的平均去除率大于85%,平均脱氮负荷为53 mg·(g·d)-1,强化间歇曝气能够在系统内实现NOB抑制,亚硝氮积累率可达60%以上,甚至100%。控制悬浮污泥好氧污泥龄为3.5 d,NOB由悬浮污泥向填料转移。由于生物膜传质受限,系统的亚硝氮积累率并未受到影响。该系统内厌氧氨氧化活性提高了5倍,厌氧氨氧化菌以Candidatus Brocadia为主,相对丰度为1.1%,较主流条件下提高了2.75倍。本研究结...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A2/O工艺处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传统A2/O工艺在碳源不足情况下的脱氮除磷效率,发明了一种改良型的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通过在好氧池中增设生物相选择器实现结构较好的颗粒污泥与松散絮体污泥的分离,在低污泥龄运行条件下获得了良好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当进水COD为900 mg/L,SRT分别为30 d和20 d时,新型和传统A2/O工艺其COD和TN去除率均可达到90%和70%以上,但TP去除率并不理想.当污泥龄为10 d时,新型工艺的COD,TN,TP去除率分别为(96.7±0.9)%、(83.2±2.0)%和(87.6±2.5)%,在提高除磷效率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脱氮效果.当进水COD为300 mg/L、SRT为10 d时,新型和传统A2/O工艺TN去除率分别为(77.6±1.1)%和(58.1±3.9)%,TP去除率分别为(85.4±1.2)%和(66.4±8.3)%,表明在进水基质浓度较低的条件下,新工艺优于传统工艺.另外,在SRT为10 d时,新型和传统A2/O好氧池中TN亏损比分别为22.8%和7.8%,表明新工艺TN去除率的提高得益于同步硝化反硝化,TP去除率的提高得益于低污泥龄.  相似文献   

14.
微电解法强化生物脱氮的实验及反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铁炭微电解法强化SBR工艺脱氮效果的试验研究了解到,在进水中氨氮浓度分别为30、60和100 mg/L时,微电解-SBR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比独立的SBR工艺有明显的优势,去除率可以维持在95%左右.在进水中总氮浓度分别为30和60 mg/L时,微电解-SBR工艺对总氮的去除率比SBR工艺提高了20%~30%,利用DO-微小电极对铁污泥絮体及同样条件下的活性污泥内部物质变化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微电解-SBR工艺所以能强化脱氮效果是微电解物化作用及后续铁污泥系统发生好氧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的"厌氧+氧化沟"运行模式对低碳源污水除磷能力不佳的问题,采用耦合回流污泥预浓缩系统的新型氧化沟工艺对其强化除磷进行了中试实验研究。通过采用回流污泥预浓缩系统,调试回流污泥浓缩比,提高系统的除磷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最佳回流污泥浓缩比为55%的情况下,出水TP浓度和去除率分别为0.92 mg/L和67.5%,相比于浓缩比为100%、70%、50%和30%的工况,其去除率分别增加了24.3%、27.3%、8.2%和28.6%,强化了系统的除磷效果。另外,ORP可以预示预缺氧池内无效释磷和反硝化程度,以此作为自动调整最佳回流污泥浓缩比的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16.
设计一套流化床生物膜(MBBR)—A/O活性污泥耦合装置处理城镇污水,考察了污泥回流对耦合工艺处理效率的影响,研究了系统中生物膜相和悬浮相微生物在有机物降解和脱氮反应中的活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当系统进水COD在200~400mg/L,进水氨氮在8.0~32.0mg/L,污泥回流比为1/8时,水力停留时间为12.4h,系统COD去除率平均值达81.4%,TN去除率平均值达70.6%,系统对较难降解城镇污水的处理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污泥回流降低了生物膜相微生物的活性,而提高了悬浮相微生物活性,但生物膜相微生物活性速率仍高于悬浮相微生物活性。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相比,MBBR—A/O活性污泥耦合工艺将高活性生物膜引入,使悬浮污泥浓度极大降低,有助于减少污泥回流能耗与处理成本,具有明显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脱氮除磷效率、实现污泥资源化,本实验通过超声破解污泥获取碳源,采用耗氧呼吸速率分析上清液作为碳源的可行性,并将上清液回用于生活污水,考察其对A2O工艺长期运行的脱氮除磷效果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清液中可降解有机物达到76.2%,具有作为内碳源的潜能;上清液和生活污水按1∶15投入A2O反应器后,氮、磷的去除率分别从63.2%和53.4%提高到了82.1%和94.7%;上清液明显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使除磷菌Actinobacteia和反硝化聚磷菌Sphingobacterium富集。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新型工艺——侧流式旁路微氧污泥减量工艺在不同微氧污泥停留时间下的污泥减量效果,监测了COD去除率、污泥产率和污泥性能的变化,并探索了微氧污泥回流后曝气池内兼性菌溶胞过程。结果表明,新工艺COD去除率高于传统工艺,但随停留时间延长而降低,微氧污泥停留3 d时高达93.59%,11 d时降至89.25%;新工艺表观污泥产率(MLSS/COD)低于传统工艺,其降幅随停留时间延长而增大,停留时间由3 d延长到11 d,降幅由50.14%升到58.59%;回流后第4小时,曝气池内COD骤然上升,MLSS和MLVSS都大幅度增加,推断此时为曝气池内兼性菌大量溶胞时间点;新工艺SVI值低于传统工艺,MLVSS/MLSS值高于传统工艺,改善了污泥沉降性能,提高了污泥活性。综合考虑COD去除率和污泥产率等方面后,确定新工艺微氧池的最佳污泥停留时间为3 d。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A/O(anaerobic/oxic)工艺中反硝化细菌对有机物的利用效率低、A2N(anaerobic/anoxic-nitrification)工艺工序繁琐和出水氨氮浓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泥水分离反应器,将双污泥体系与A/O工艺结合构建A/O双污泥工艺。对工艺运行过程的脱氮性能、微生物群落变化及氮素转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评估泥水分离反应器和A/O双污泥工艺在实际应用中的开发潜力,并总结工艺和反应器需要优化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果表明:在进水氮负荷为0.11 kg·(m3·d)-1条件下,工艺的氮去除负荷可以达到0.089 kg·(m3·d)-1,NH_4+-N去除率超过95%、COD去除率超过90%,TN去除率达到80%以上,该工艺能够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反硝化过程反应速率是提升A/O双污泥工艺脱氮效率的限速步骤,强化有机物在缺氧池中的接触停留是有机物利用率提高的关键。因此,需要对现有碳源的投加方式、污水的进水方式或工艺的反应器数量进行优化,进一步...  相似文献   

20.
分点进水A/O工艺处理低碳源生活污水的脱氮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低C/N比污水脱氮的难点问题,在缺氧段不同点设置进水口,采用分点进水A/O工艺处理校园生活污水.考察了在污泥回流比为100%,硝化液回流比为200%,分流比为1∶1,缺氧池水力停留时间(HRT)分别为2、2.4和3 h情况下,分点进水A/O工艺的反硝化性能,并与传统的A/O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缺氧池的水力停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