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氮低碳废水生物脱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在处理高氨氮、低碳源废水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短程硝化一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两种生物脱氮新技术,初步探讨了影响亚硝酸盐积累和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因素。介绍了半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原理和特征,为高氨氮、低碳源废水生物脱氮工艺的没计提供 全新的理论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废水生物脱氮的一般流程、最佳流程及影响硝化、脱氮的诸因素。对我国如何实施废水脱氮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含盐废水处理中生物脱氮是难题,重点阐述了盐分对不同脱氮方式微生物的影响,总结了含盐废水生物脱氮强化措施,指出应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盐分对脱氮微生物的胁迫机制,加快耐盐脱氮菌种特别是嗜盐菌的筛选,以及针对不同微生物结合反应器做出参数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氨氮废水生物脱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杨春  邓旭 《化工环保》2004,24(Z1):141-144
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氨氮废水脱氮方法相比,短程硝化-反硝化和同时硝化-反硝化都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新型生物脱氮工艺,具有能耗低、运行时间短、氮去除效率高等特点.结合国内外废水生物脱氮的研究现状,系统综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和同时硝化-反硝化两种新工艺的研究进展, 并深入讨论了短程硝化-反硝化中亚硝酸盐累积问题.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化工总厂废水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英杰  李旭祥 《化工环保》1998,18(3):131-135
黑龙江省化工总厂针对化肥改扩建后的废水水质情况,采用悬浮污泥法A/O生物脱氮工艺和生物膜法A/O生物脱氮工艺进行废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膜法A/O生物脱氮地废水中的总氮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废水碳氮比偏低的情况下,总氮的去除率可达到84%左右。  相似文献   

6.
缺氧-好氧生物脱氮技术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生物脱氮的机理和4种基本的A/O工艺流程,列出了主要工艺参数和处理效果,并指出将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改为缺氧-好氧生物脱氮法是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处理焦化废水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缺氧—好氧生物脱氮技术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丽贞 《化工环保》1994,14(4):216-220
介绍了生物脱氮的机理和4种基本的A/O工艺流程,列出了主要工艺参数和处理效果,并指出将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改为缺氧-好氧生物脱氮法是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处理焦化废水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冶金部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院、山东薛城焦化厂、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合作进行的焦化废水生物脱氮技术生产性试验,已于1991年10月26日通过了国家环保局主持的鉴定。焦化废水是冶金企业较难处理的废水之一,其中的氨氮指标一直是个难题,它不但含量高(高达400毫克/升),危害也严重。为此,国家环保局、建设部、山东省多次提出解决此问题。这次两院一厂通力合作,采用生物脱氮技术处理焦化废水,经过  相似文献   

9.
厌氧氨氧化技术是一种以厌氧氨氧化自养菌脱氮为核心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反应机理、菌种的生长特性及种类分布进行了详细介绍,总结了厌氧氨氧化技术在不同废水脱氮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情况。指出,种泥缺乏是当前限制厌氧氨氧化技术大规模工业推广的瓶颈,并就厌氧氨氧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间歇曝气的运行方式,对高浓度氨氮低碳废水进行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的研究.在生物驯化过程中考察亚硝酸盐氮的积累,并验证短程硝化即亚硝化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满足高氨氮低碳废水的生物脱氮要求,亚硝化率达到98.0%以上.采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对系统中的硝化菌群进行分析,发现系统中主要存在将氨氧化成亚硝酸根的氨氧化菌(AOB)及亚硝酸盐还原菌.  相似文献   

11.
强化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朱新锋  杨家宽  肖波 《化工环保》2004,24(6):421-425
光催化氧化技术被认为是在环境保护领域内一项有前途的新型高级氧化技术,其他污染治理技术强化光催化氧化成为污水处理和废气净化的一个研究热点。介绍了国内外其他污染治理技术——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强化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强化光催化氧化机理,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恶臭气体的种类、危害、特征、处理方法及原理;概述了恶臭气体的3种主要生物处理方法:生物滤池、生物滴滤池和生物洗涤器,介绍3种方法的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及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生物法处理恶臭气体亟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硝基苯生产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宗红鹰  谢强 《化工环保》2003,23(5):265-269
介绍了硝基苯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化学氧化法、生物降解法和物理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这3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尚未出现具有显著经济和环境优势的处理方法,同时还指出硝基苯废水处理技术近期的进展可能将更多地取决于现有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4.
撞击流作为一种过程强化技术,其优势在于能够显著强化相间传递和微观混合,可应用于环保工艺、设备中,以达到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的目的。本文在简述撞击流基本原理和特性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撞击流技术在细颗粒物(PM2.5)脱除、烟气脱硫脱硝、废水处理、废气吸收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和优势,同时介绍了一种可用于废水处理的新型双组分层式撞击流反应器。最后指出,深入探究撞击流复杂体系的机理以及耦合其他新型技术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生物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生物法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主要从印染废水的水质、新旧排放标准的对比、生物法的改进及强化(包括微生物研究、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开发、工艺流程的改进)、生物法研究领域的新探索(包括生物法与其他处理方法的联用、产电微生物的应用)等方面分析和总结了生物法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生物法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生物法的深度研究及生物法与其他方法的联用探索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磁效应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安燕  程江  杨卓如  肖立军  王锐 《化工环保》2006,26(6):467-470
介绍了微生物磁效应的原理和作用方式,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将微生物磁效应应用于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酶法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开发磁性生物亲和亲水填料是微生物磁效应运用于生物接触氧化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周家艳 《化工环保》2013,33(6):498-502
焦化废水生化出水中芳香族污染物种类众多,有较强的生物毒性,必须进行深度处理。本文综述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各种技术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中芳香族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讨论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优势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In today’s context of waste management, landfill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standard practices worldwide. Leachate generated from municipal landfills has become a great threat to the surroundings as it contains high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s, ammonia and other toxic pollutants. Emphasis has to be placed on the removal of ammonia nitrogen in particular, derived from the nitrogen content of the MSW and it is a long term pollution problem in landfills which determines when the landfill can be considered stable. Several biological processes are available for the removal of ammonia but novel processes such as the Single Reactor System for High Activity Ammonia Removal over Nitrite (SHARON) and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AMMOX) process have great potential and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conventional processes. The combined SHARON–ANAMMOX process for municipal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is a new, innovative and significant approach that requires more research to identify and solve critical issues. This review addresses the operational parameters, micro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application of both the processes to remove ammonia from leachate.  相似文献   

19.
The term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has a certain air of modernity when in fact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use, if one considers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and not the appellation. However, as part of its complex meaning, there is a dynamic new definition and purpose in this discipline with regard to bioremediation. The ability to probe the environment at the molecular level with exquisite methods, to create a new awareness of fundamental biological processes therein, has created an important new paradigm in remediatio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Further, biological lines of evidence made extremely robust through the merger of bio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re poised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very fabric of site evaluation and disposition at the regulatory level. At the operational level,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is driven by the “omics,” the common suffix for disciplines like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se elements of the process is followed by a review of how they are being used right now in a commercial framework,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e entire process is still in the formative stages of its vast potential. © 2005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