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在个体水平上阐明环境雌激素类化合物对易受影响生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探讨混合污染物联合作用和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鲫鱼血清卵黄蛋白原含量的相对变化和暴露浓度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出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17β-雌二醇(E2)、双酚A(BPA)、辛基苯酚(OP)及其等毒性混合物产生雌激素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应用联合作用指数和相加作用模型研究4种环境雌激素的联合作用.各化合物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均以Weibull函数拟合效果最好,决定系数R2≥0.92;效应浓度值及其95%置信限通过自举抽样法得出,其中半效应浓度值EC50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0.0079(0.0068~0.0100)、0.0987(0.0900~0.1110)、63.50(56.58~70.62)和250.59(228.46~271.99)μg·L-1.4种环境雌激素混合物效应通过相加作用模型预测在全剂量范围内与实验结果相一致,呈现相似联合作用.相加作用模型是在各个浓度反应水平上展示化合物联合作用的性质,是切实可行的联合作用研究方法,而混合物效应通过联合作用指数评价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双酚A与内源性雌激素联合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环境雌激素与内源性雌激素联合作用的生物效应,通过对鲫鱼血浆卵黄蛋白原含量的相对变化和化合物暴露浓度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出17β-雌二醇(E2) 、双酚A(BPA)及其毒性固定比例混合物雌激素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应用相加作用数学模型根据单个化合物的数据可预测不同配比混合物的效应.在各个浓度范围,实验得出的混合物效应与通过浓度相加和反应相加模型计算得出的混合物效应比较,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在较低浓度范围BPA和E2呈现相似联合作用,混合物效应大小取决于化合物的作用性质、暴露量和质量比例,表明在对环境雌激素的风险评价中应考虑污染物与内源性雌激素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准确预测混合物毒性仍然面临着挑战, 为改进现有整合加和模型INFCIM,将该模型中“浓度=浓度+效应”形式修改为更加科学合理的“浓度=浓度+浓度”形式.利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表征混合物组分的分子结构,以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表征混合物组分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从而构建新的整合加和模型.利用6组六元混合物(共72个样本)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无相互作用混合物毒性.在改进的模型中,利用多组混合物作为校正集,克服了INFCIM模型仅使用少量混合物数据作为校正集的缺点,使之更加可靠和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内分泌干扰物健康效应的解释,及其对环境雌激素作用的新认识和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重点讨论了环境雌激素对男性生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造成男性生殖健康不良效应的可能作用机理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对环境雌激素健康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根据报道,环境雌激素可以通过模拟天然雌激素的受体结合机制,干扰生物体内正常的内分泌生物机制,并使生殖系统的肿瘤发病率上升。 相似文献
5.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物质的环境雌激素效应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环境污染物的雌激素效应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s)类物质即为具有雌激素效应的环境污染物之一、APEs为一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工业生产和家庭洗涤中应用广泛,APEs类物质进入环境后可以降解为一些中间代谢物,这些中间代谢物具有环境持久性,很难在环境中进一步降解.研究人员通过3种活体外生物评估法研究发现APEs的中间代谢物具有雌激素活性,可以诱导水体中雄性鱼类等生物的雌性化,同时对哺乳动物和人类健康也具有潜在危害,因此进行更加深入研究,确定APEs类物质对人体的危害,限制APEs的使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7.
采用水生污染暴露试验和水生毒理联合效应相加指数法,研究了四氯乙烯(PCE)和对二氯苯(P-DCB)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单一毒性与联合毒性.结果表明,PCE和P-DCB的单一毒性均为高毒,且P-DCB的毒性大于PCE.PCE和P-DCB对草鱼的联合染毒在浓度1:1时,暴露时间为24,48,72,96h的相加指数(AI)分别为0.26,0.37,0.78,0.98,联合毒性为相加作用.PCE与P-DCB对草鱼的联合染毒在毒性1:1时,暴露时间为24,48,72,96h的AI分别为-0.15,0.24,0.83,1.30,联合毒性主要是相加作用,但是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联合毒性由相加作用向协同作用转变. 相似文献
8.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生活用品和工业产品的制造,其降解产物烷基酚已经被证实具有雌激素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烷基酚毒性的QSAR研究,烷基酚的雌激素作用及其机理,以及烷基酚的生物富集和降解,并对烷基酚的研究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Cu2+和Cd2+对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技术,测定Cu2+和Cd2+ 2种重金属对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 以24 h致死和72 h胚胎孵化抑制为毒性终点,2种重金属的剂量-效应曲线可用Weibull函数或Logit函数有效描述,由最佳拟合函数计算得出半数致死浓度(LC50)或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毒性效应的评价标准,2个毒性终点的重金属毒性大小顺序均为Cu2+>Cd2+. 应用浓度加和(CA)与独立作用(IA)2种模型,对72 h孵化抑制率的无观测效应浓度(NOEC)配比混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进行了预测,通过混合物试验观测数据的95%置信区间与CA模型和IA模型预测的剂量-效应曲线进行比较分析表明,2种模型都可以有效预测斑马鱼胚胎孵化的联合毒性. 相似文献
10.
11.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杀菌、海洋防污等领域的广泛使用和长期排放,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了极大的风险 .铜是海洋防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无机活性物质和杀菌灭藻剂中常用的稳定剂 . 因此,研究铜和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 . 本研究测定了CuCl2、甲基异噻唑啉酮(MIT)和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BIT)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一元、二元急性毒性,以毒性单位(TU)和混合毒性指数(MTI)评价混合物的作用类型 .选取浓度加和(Concentration Addition,CA)模型与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IA)模型为参考并结合三维偏差响应面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与浓度变化的规律 . 结果表明,CuCl2、MIT 和 BIT 对大型溞的 48 h-EC50分别为 0.84、1.06 和 3.90 mg·L-1.CuCl2-MIT 和 CuCl2-BIT 混合体系在等毒性比例下的毒性作用符合 IA ... 相似文献
12.
双酚A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逐渐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平面波导型荧光免疫传感器可以对水样中存在的痕量双酚A进行快速高灵敏度检测.在最优检测条件下测得双酚A标准曲线的检出限为(0.04±0.007)μg·L-1,线性区间为0.16~22.40μg·L-1,半抑制浓度为(1.67±0.47)μg·L-1.加入0.5%的EDTA到样品溶液中可以削弱水体硬度的干扰,并在最优条件下测得4种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率在88%~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表明该方法可以运用于实际水样中双酚A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14.
应用HPLC及HPLC MS方法,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在小鼠肝匀浆中的代谢动力学、酶动力学特征并进行了代谢产物鉴定.测得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在雄性小鼠肝匀浆中的t1/2为73.72min,Km为(73.52±24.11)μmol·L-1,Vmax为(2.85±0.62)μmol·g-1·min-1);在小鼠雌性肝匀浆中t1/2为144.37min,Km为(275.02±64.97)μmol·L-1,Vmax为(6.18±2.30)μmol·g-1·min-1).实验鉴定出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为邻苯二甲酸单丁酯及邻苯二甲酸甲丁酯.实验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在肝脏中代谢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开征环境税既是贯彻执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筹集环境资金的主要渠道。近几年来,国家多次提出要研究开征环境税,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对环境税的开征进行了有益探讨。考虑到中国环境污染情况、生态破坏状况和税收制度等,采取独立型环境税的模式,选择三大类环境税税种,待条件成熟再扩大征收范围。对于环境税的实施,特别是征收管理,选择由国家税务部门和环保部门协调配合进行,同时指出两部门在征管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完善其征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