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新型除磷剂应用于滇池富营养化水体的污染治理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小试及现场扩大试验表明:新型除磷剂能有效去除滇池水体中的磷,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可达94.7%,对总磷的去除率可达85%,同时对水体中的其他污染物也具有一定的去处效果。经新型除磷剂处理后的富营养化水体的透明度有明显上升,水体中的藻类降低明显。同时,新型除磷剂的底泥覆盖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底泥中的污染物重新释放到水体中造成二次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
将从前期研制的除藻材料的原材料中提炼出的除藻有效成分制备成新型除藻剂,并实验考察了新型除藻剂对滇池含藻水样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加入一定量的新型除藻剂后,实验处理的滇池含藻水样的各项水质指标均有明显好转:pH值从8.78降为6.65,吸光度值由0.028降为0.004;对CODMn、TN、TP、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1.64%、90.57%、95.87%、88.30%。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除藻剂对水体无二次污染,是一种具有较好研发前景的湖泊水体除藻剂。  相似文献   

3.
新型除藻剂对滇池含藻水体的除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从前期研制的除藻材料的原材料中提炼出的除藻有效成分制备成新型除藻剂,并实验考察了新型除藻剂对滇池含藻水样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加入一定量的新型除藻剂后,实验处理的滇池含藻水样的各项水质指标均有明显好转:pH值从8.78降为6.65,吸光度值由0.028降为0.004;对CODMn、TN、TP、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1.64%、90.57%、95.87%、88.30%。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除藻剂对水体无二次污染,是一种具有较好研发前景的湖泊水体除藻剂。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轻质漂浮型除藻材料对滇池水样的净化效果,实验数据表明,加入除藻材料后,水样的pH值、TN、TP、CODMn、叶绿素a均有明显下降;初步探讨了该材料的除藻机理。结果表明,该材料是一种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新型污染水体除藻材料。  相似文献   

5.
杨雪  胡开林  胡晓勇  蒋本超 《环境科技》2007,20(4):20-22,30
随着目前水体藻类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国内外针对藻类的去除技术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法.实验采用国外引进的"去藻247"作为除藻剂,通过对滇池藻类去除效果进行试验和分析,研究"去藻247"中生物Cu2 通过改变水体中氮磷比例以及氮磷浓度的变化,以达到除藻的目的.结果表明,降低TP的浓度更易加大藻类的去除率,并且,其去除率随着藻类厚度(3~15 mm)的增加而提高,说明了"去藻247"具有一定的生物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滇池水藻类含量很高,现已属重富营养化水体。本实验选用国外一种新型除藻剂一去藻247来研究治理滇池水藻类污染,通过投加三个不同浓度的除藻剂,检测得出叶绿素α和总磷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Cu^2+的残留浓度也没有超标,其中当叶绿素的含量为1000mg/L时,除藻剂的最佳投加量为10mg/L。并用线性回归方程对滇池水体中叶绿素α和总磷的相关性进行了拟合。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性能研究的基础上,用锁磷剂(Phoslock)对滇池水体进行扩大性试验,结果表明,Phoslock对滇池污染水体具有较强的除磷、除藻作用,而且作用效果持久.同时,Phoslock能够增加污染水体的透明度和改善水体的pH值,对处理水体安全,无不良影响,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新型除磷药剂.  相似文献   

8.
锁磷剂(Phoslock)对滇池水体的除磷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性能研究的基础上,用锁磷剂(Phoslock)对滇池水体进行扩大性试验,结果表明,Phoslock对滇池污染水体具有较强的除磷、除藻作用,而且作用效果持久。同时,Phoslock能够增加污染水体的透明度和改善水体的pH值,对处理水体安全,无不良影响,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新型除磷药剂。  相似文献   

9.
采用去藻247处理滇池草海出口处水样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大比例投加药剂时,去藻247在0~20mg/L这一范围内的除藻效果较好,且随着投加量的增加,其去除效果越好;在精确投加时,当投加量为20 mg/L时,其去除效果最佳.其中叶绿素、TP的平均去除率达到27.0%和25.3%,对TN也有一定的去除.使用去藻247后,通过测定铜离子残留浓度可知,水样中铜离子的残留浓度在10天之内就迅速降低,且远低于国家饮用水标准中铜离子的允许值1.0mg/L,因此该药剂对水体无二次污染,去藻247是一种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除藻剂.  相似文献   

10.
“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景观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水由于营养因素、环境因素及水力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水体出现藻类暴发是一个复杂问题,采用单一的方法很难达到去除藻类的预期效果。本实验采用"预氧化+混凝沉淀"除藻,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当高锰酸钾投加量0.6 mg/L,氧化时间15 min,PAC投加量30 mg/L,沉淀30 min时,在低密度和高密度含藻水中藻类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5.8%、97.2%,除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长期运行实验,对比研究了气水交替膜生物反应器(gas-water alternative membrane bioreactor,AMBR)和传统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SMBR)对模拟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两反应器对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较为类似,去除率均高于96%;SMBR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以混合液中的活性污泥为主,而AMBR混合液中的活性污泥量很少,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附着于中空纤维膜表面微生物的作用.但AMBR比SMBR具有明显的反硝化脱氮优势,AMBR对TN的去除率为76.94%,远高于SMBR的52.41%.此外,通过两反应器长期运行过膜阻力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AMBR比SMBR具有更好的抗膜污染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与聚合氯化铝铁(PAFC)复合制备了新型复合混凝剂PAFC–PDMDAAC (PAFC-PDM),对含藻的水库原水进行强化混凝处理研究.研究对比了PAFC-PDM,PAFC与预氯化工艺的除藻效果,并对其混凝除藻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对于藻细胞数为7.98×106~1.17×107cells/L和浊度为2.56~3.59NTU的水库原水,当PAFC-PDM投加量为1.0mg/L时(以Al2O3计),藻类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5%和81.7%,显著优于PAFC的混凝处理效果;对藻细胞进行扫描电镜和预氯化副产物分析表明,预氯化杀藻除藻方法,不仅破坏了藻细胞结构,而且产生了三卤甲烷类氯化消毒副产物,影响饮水水质;采用PAFC-PDM强化混凝工艺除藻,不破坏藻细胞,无消毒副产物.  相似文献   

13.
零价铁去除三氯乙烯及四氯乙烯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三氯乙烯(TCE)和四氯乙烯(PCE)为目标污染物,采用批实验方法,研究零价铁的纯度、粒径、投加量对零价铁去除氯代烃的影响,同时分析TCE、PCE两种污染物共存对零价铁去除TCE和PCE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实验范围内,零价铁的纯度越高,粒径越小,投加量越大,零价铁对TCE和PCE的去除效果越好;(2)零价铁对四氯乙烯的去除效果比对三氯乙烯的去除效果好;(3)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共存时会相互竞争与零价铁的反应位点,从而降低各组分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4.
水库浅水区底泥营养物质释放与藻类生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围格试验,通过对自然条件下的水库浅水区底泥及上覆水体的模拟,研究了水库浅水区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规律及其与藻类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库浅水区底泥营养物质在第10天开始释放,在第17天出现峰值,营养物质的释放会加速藻类的生长;改变底泥原始上覆水的水质条件,低浓度的原始上覆水可加速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同时藻类出现峰值的时间晚于高浓度的上覆水;雨季的到来可以加速底泥中P的释放,进而加速藻类的爆发,特别是绿藻爆发;藻类爆发前期,p H和溶解氧均会升高并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5.
高铁酸盐对2种水源水中藻类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研究了高铁酸盐对深圳2种原水水中藻类的去除效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处理以小球藻为主的东湖水时,单纯PAC混凝就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藻类,藻类去除率均在95%左右.在处理含藻量多,以颤藻为主的铁岗原水时,单纯PAC混凝除藻效果不理想,投加少量高铁酸盐进行预氧化,再投加PAC混凝,可使水中藻的去除率提高10%~20%,去除率高达97.85%.而且用高铁预氧化除藻法明显优于传统预氯化方法.  相似文献   

16.
糖厂废水对博斯腾湖藻类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围隔式生态系现场模拟糖厂生产废水排放对博斯腾湖藻类种群结构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类种群结构和生物量均会受到影响,藻类种群数随废水浓度提高而趋于减少,藻类优势种发生变化,低浓度废水会促进藻类生长,高浓度废水则会抑制藻类生长,结论是糖厂废水排放对博斯腾湖藻类种群结构和生长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
掺铜可溶玻璃微粒去除海洋原甲藻赤潮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研究高岭土、蒙脱土、CuSO4和可 溶玻璃粉的基础上提出并研究了掺铜和铜银混合可溶玻璃微粒对赤潮生物的去除。结果表明,对于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体系,在含铜可溶玻璃中引入一定量的Ag2O,可以减少除藻材料中CuSO4的用量。由于其具有同时缓释Cu^2 、Au^ 的作用,用量为2.0mg/L时,藻细胞的去除率在12h内可达到96.8%,并维持7d以上时间藻细胞数目没有明显增加。掺铜可溶玻璃除藻剂较CuSO4避免了投药过程中易造成局部Cu^2 浓度过高而伤害鱼类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
预压力混凝沉淀除藻工艺中DOC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预压力混凝沉淀除藻工艺是否会使藻细胞破裂,导致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C)增加,进而优化压力作用方式,得到安全、高效的预压力除藻工艺,实验研究了预压力、预氧化技术处理含藻水时DOC的变化,以及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并研究了混凝沉淀后藻类、浊度、DOC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0.5~0.8 MPa压力作用后,水中DOC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且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而高锰酸钾与次氯酸钠预氧化均会导致DOC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没有明显变化.预压力混凝沉淀后藻类去除率96.23%;DOC去除率29.11%,高于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10%~30%.  相似文献   

19.
为快速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磷和藻类,采用PAC(聚合氯化铝)和镧对膨润土进行复合改性,制备PLMB(聚合氯化铝-镧改性膨润土)吸附剂,并采用BET(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SEM(扫描电镜)、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RD(X射线衍射仪)、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材料进行表征,使用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描述PLMB对磷的吸附机理,考察吸附剂用量、pH和腐殖酸对PLMB同步除磷除藻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PLMB表面具有很多层状结构,能够提供更多吸附位点,聚合氯化铝和镧成功负载于膨润土上,镧含量达到5.02%. ②PLMB能高效吸附水中的磷,吸附量达到57.629 mg/g,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颗粒内扩散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③当PLMB投加量为300 mg/L时,富营养化水样中浊度、SRP(可溶性活性磷)、TP(总磷)和Chla(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98.7%、96.2%、94.1%和72.7%. ④水样pH为5~10时,pH增大对PLMB的除磷除藻性能具有促进作用. ⑤腐殖酸对SRP的去除无显著影响,对浊度、TP和Chla的去除有负面作用. 研究显示,PLMB表现出优异的磷吸附性能,能够同步去除水体中的磷和藻类,在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滨岸带植被、地形等地貌要素对蓝藻水华堆积及消散过程的影响,在太湖滨岸带设置不同形式的围格和植被实验区,通过逐日监测水体叶绿素a(Chl-a)的消长过程及同步营养盐变化,研究夏季蓝藻水华在湖泊滨岸带堆积与消散特征和营养盐效应.结果表明,滨岸带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状况对蓝藻水华的堆积程度及消散过程影响较大,软围隔营造的滨岸带静水环境,以及不同植被所形成的不同滞水区,显著加剧了蓝藻水华的局部堆积,从岸边挺水和浮叶植被区到开敞水域对照区,蓝藻水华的堆积程度依次递减;近岸挺水和浮叶植被区蓝藻水华堆积最严重,堆积时间最早,持续时间长;蓝藻水华堆积对营养盐等水质指标影响极大,堆积严重时该区域Chl-a含量达到了457.42μg/L,总氮(TN)达到11.04mg/L,总磷(TP)达到1.32mg/L;橡胶围格内浮叶植物区藻类堆积程度与近岸区类似,而浮叶植物与沉水植物混合区藻类堆积程度低于单一浮叶植物区;水体围隔能够加剧蓝藻水华的堆积,没有围隔的浮叶植物区藻类堆积程度最低.在蓝藻水华堆积过程中,蓝藻细胞仍在继续增殖,水体Chl-a仍会明显增加,而同期的水体营养盐的增幅小于Chl-a,甚至随着藻类生长消耗及生态系统的脱氮效应,溶解态氮磷下降明显.蓝藻水华消散过程中,TN、TP与Chl-a同步下降,但藻体中的氮磷释放到水中,导致堆积区的溶解态氮、磷有所增加,显示出明显的营养盐效应.本研究定量刻画了蓝藻水华局部堆积并快速致灾的地形地貌要素特点,揭示了蓝藻水华的水质与生态效应,为科学评估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的生态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