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分析了水质环境现场监测在监测布点、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样品的保存、运输和预处理技术及现场监测,评价技术标准规范,监测机构的人员现状和监测管理方面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环境现场监测规范化建设,应从完善现场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入手,加强监测队伍、监测装备、现场监测管理制度建设,改进和提高现场监测技术,以此满足和适应环保新形势对环境现场监测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辐射环境自动监测是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了“十一五”以来,我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在核与辐射监管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总结了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经验,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完善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合理化建议.研究指出,作为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初步具备了对我国省会城市和主要地级城市的辐射环境质量状况的实时监测能力.但由于我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于2008年底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依然存在点位数量和代表性不够、自动化程度不够高、软件系统功能不成熟、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比较突出,缺乏质量控制技术、运行维护难度大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第一,增加自动监测站数量,点位布设更有针对性;第二,增加自动监测站的类型;第三,加强软件系统的分析和控制能力;第四,完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质保体系;第五,完善运行维护体系;第六,增强国际学习和交流.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水质监测效率,获得更为直观、科学的监测成果,指出了环境水质自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环境水质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的策略: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站房质量管理,落实设备使用维护,建立自动化、现代化的水质监测机制,以提升环境水质自动监测工作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我国现阶段仍存在环境试验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综合化程度低、置信度不高等问题,指出综合环境试验能力亟待发展。建议重点从环境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综合环境试验能力建设和以军促民全面发展三个方面发展我国综合环境试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环保事业的发展,在线监测系统在环保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线监测系统的数据将作为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总量控制、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和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线监测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将直接影响科学依据的准确可靠。以江阴市重点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现状为例,指出当前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硬件设施、管理运行以及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其提出规范化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环境统计是我国各级环保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工作。目前基层环保部门的环境统计工作在运行机制、法制建设、人员设备、技术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执法力度不够,二是能力建设不够。为了使逐级上报汇总的环境统计数据尽可能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满足各级环保部门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环境统计工作应逐步理顺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法制建设、保证统计质量。在能力建设方面应加强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完善技术方法和增加业务培训,使环境统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等方面,国家均已经出台了较为完善的规范和要求。而在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追溯性方面还不够完备,主要存在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方面没有完备的体系文件,各生态监测机构对数据的可追溯性认识不统一不到位,软硬件基础条件建设不完善,与政法系统沟通不畅导致各行其是等问题。本文从技术规范、监测机构内部质量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环境监测是充分反映环境污染程度,并且为后续的环境问题整治提供有效的数据和理论支持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地下水和土壤在环境监测选址布局缺乏科学性、现场采样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固相微萃取技术在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监测中的作用,为我国环境监测和土壤监测的技术优化提供有效参考,并且针对地下水监测和土壤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以期改善和提高我国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提升现场采样质量,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9.
依据《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提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上海市郊各监测站工作重点。就嘉定区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指出与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差距。提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具体构成,通过建设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污染源监测预警体系、现代化环境检测实验室、全过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环境监测信息化体系和提高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七个方面,使环境监测更好地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新时期流域监测工作的新要求,指出目前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监测数据质量仍有待提高,流域监测网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地表水监测机动性、精准性不够等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立足“十四五”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提出需补齐流域监测工作短板,具体而言,需完善流域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组建跨部门的监测网络,全面开展水生态监测工作,增强监督性监测力度,加强监测新技术推广应用,构建流域监测大数据平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新时期流域监测工作的新要求,指出目前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监测数据质量仍有待提高,流域监测网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地表水监测机动性、精准性不够等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立足“十四五”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提出需补齐流域监测工作短板,具体而言,需完善流域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组建跨部门的监测网络,全面开展水生态监测工作,增强监督性监测力度,加强监测新技术推广应用,构建流域监测大数据平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建设完善的可操作性强且适合重庆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是健全重庆市市场经济体制、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的需要,是重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诚信重庆"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重庆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指出了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评价指标不合理、评价周期长、公众参与度不够、评价结果公信力不足等问题,并从建立评价指标与管理成效响应关系、提高评价过程透明度、加大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完善重庆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环境应急监测是突发性环境事件中的首要环节,是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正确地进行应急监测、减轻事件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的根本依据,但是分析观察当前环境监测站应急能力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现面临多变的形势其中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本文就加强实际环境监测站应急能力建设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应急检测预警体系、加强应急活动建设、优化环境监测储备等加强环境监测站应急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江苏省应急监测现状,对江苏省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重点在于加强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的能力建设、建设基于GIS 的环境事故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完善。本文以党的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对于建设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深度剖析,并提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16.
环境现场监测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第一线,在整个环境监测体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直接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境现场监测中质量管理水平。本文结合多年环境现场监测经验,对提高环境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提高环境现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环境空气保护工程需要进行环境空气监测,若是要提升环境空气监测质量,就要积极地对现场分析现场采样实行质量控制,总结环境空气监测现场采样数据和信息,为今后科学环境保护管理提供参考。本文简单介绍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工程中有关空气监测现场采样遇到的问题,并对环境保护空气监测现场采样的质质量控制进行阐述,有助于增强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环境监测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一环,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也在我国社会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不过,目前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对环境监测提出的要求。因此,对于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建设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由于水质量的高低会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因此对环境现场进行水质监测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环境现场水质分析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环境监测制度构建的重点与难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昱 《环境保护》2011,(8):41-43
环境监测制度的总体问题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实践中存在着法律依据不充分、制度体系不健全、监测规范不统一、能力建设不完善等问题.环境监测制度已被列为<环境保护法>修订中需要完善的8项环保基本制度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