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指出1986年10月2日江苏阜宁M_L3.9级震群具有低b值、高u值、震源机制一致性和逼近地震的特点,并且构成一次余震爆发B图象。由于它的发生,苏北地震“窗口”的小震频度出现峰值。该震群与1987年2月17日射阳M_S5.1级地震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2.
这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随时间呈波浪式起伏,形成了小震条带,出现了小震群;地下水(水位、水温)异常非常强烈;地形变和地磁异常也观测到了.分析发现:前兆不是沿断裂带分布,而主要是位于近震中(≤50km)的破裂面法线方向;震中附近的断裂没有穿过震中.这次地震看来不是沿原有断裂的错动,而是块体内产生新的错动,属于块断型地震,似可用IPE模式解释一些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3.
1992年2月中旬开始,宁波皎口地震发生小震群.小地震引来了大恐慌,本文对引起恐慌的谣传的类型及来源作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皎口1993年震群和1994年主震-余震型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和地质构造背景;论证了皎口地震属构造地震;并跟踪分析这些有前兆反映的地震学指标,对未来一年的皎口地震趋势作出预估。  相似文献   

5.
山东及其近海小震群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山东及其近海30多年来发生的39次小震群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这39次小震群大多分布在断裂带上,发生在2条(或2条以上)断裂交汇部位的占67%,这些容易发生小震群的断层大多为走滑性质的活动断裂,占到86.5%;其中主余型的占57%,双震型的占32%,多震型的占11%,该区震群活动与外围的中、强地震对应率为56%,其中的较显著小震群与外围的中、强地震对应率为71%。对震群与中强地震的间隔时间和间隔距离,以及与区域地震构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小震震源机制P轴取向的预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Snoke的振幅比方法,利用江苏台网和山东台网记录到的数字化波形资料,计算了发生在江苏及其附近地区的33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由此计算了其相应的P轴取向。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凹陷地区M_L5.1地震发生前2个月内、长江口地区显著小震群发生之前2个月内,在震中所在区域的附近地区有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异常地震发生;盐城附近及其近海海域在本文研究的时段内未曾出现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地震,该区域也没有发生中强地震或显著小震群事件。由此说明震源P轴取向具有一定的短临前兆意义,但这种情况与大地震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并不完全相同。茅山断裂附近地区出现的2次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事件与该地区重力异常结果是一致的,说明2002年前后茅山断裂曾活动过。  相似文献   

7.
运城震群是近年来山西和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区发生的最大一次震群活动。1986年11月7日,山西省运城市的王范、冯村、陶村三乡交掺地带出现了震群活动,11月16日至21日为震群序列的高潮阶段,22日以后开始衰减。截至1987年2月1日,其发度生地震801次(表1)。运城震群的最大地震为4.7(M_(L)),震源深度5.5公里,震中烈  相似文献   

8.
深阳6.0级地震前,震中周围较大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震前较长时间里出现了地震活动的“空环”图象及震前半年较大范围内的地震活动平静。不同起始震级和范围内的b值及小震频度于1978年上半年出现同步上升,同期在“空环”边缘发生了两组前兆震群。单位面积的地震频度K服从幂函数分布N(K)=A/(1+K)P,其衰减系数P也于1978年出现了异常低值。这些异常变化反映了孕震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证了1604年台湾海峡的一次强震—泉州大震的参数。提出它可能是一次特殊地震—低频地震,并就低频地震发生的条件,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前兆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任845井注水与地震时间的相关性,震群序列特征,探讨了注水地震机制并对该区注水诱发地震趋势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1.
<正> 1990年2月10日01时57分,在江苏省常熟市和太仓县交界处发生Ms5.1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本文给出了这次地震的参数和序列、地震前兆和预报情况以及震后现场监测预报工作概况,并对这一次地震的监测预报过程进行了回顾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沂沭断裂带北段二十年来(1969.8-1989.8)M_L>1.0级小震活动的时、空、强及前兆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M_L>2.6级地震的时间序列显示出显著的活动与相对平静交替的特点;前兆场出现了三个不同特点的时间段及强震前所显示的短期异常变化;安丘一带先后出现两次小震空段利用以上规律,为分析、预测北段未来地震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二十年来,我国地学工作者相继对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及其前兆现象、震源环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总结,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渤海地震基本参数的精定结果,震源机制及震源参数测定结果,渤海地震序列的主要特征,渤海地震的震源断层面及其震源环境(地球物理条件和地质构造条件),以及渤海地震的主要前兆异常现象进行介绍和讨论。并指出渤海地震及其所显示的震兆在中国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河豚沙地震序列的电磁波前兆图象及其特征并对这些现象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1972~1997年霍山窗小震的资料,研究了小震月频次、小震空间分布、P轴取向、P波初动等特征。认为当霍山窗小震月频次增高超过40次时应注意3个月内华东地区在佛子岭东北或西南方向500km内可能发生中强地震。未来地震的大小、距离和方位与震群中的最大震级及佛子岭台记录到的P波初动符号的一致性和空间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1993年2月浙江宁波皎口地区小震群活动影响,地震部门提出经政府决策实施的对策及其效果,以及由此次地震对策实践中得出的几点启示,以期对少震区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的少震地区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赣南及邻区,历史上曾发生过 M≥4.8级地震19次,尤其是1987年8月寻乌 Ms 5.5级震群型地震,对赣南及邻区影响极大,造成经济损失达3700万元,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收集整理了1971年以来地震台网观测和地震调查等有关资料,并将近期发生的5次影响面较大的地震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18.
2003年6月5日,青岛市崂山发生了4.0级震群序列,由于震中在陆地,而且震源浅,市区明显有感,潍坊、烟台、威海部分地区有震感,有感面积达2.9万平方公里,震中区建筑物有损害,山上有巨石滚落,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已引起不小的恐慌。 这次有感地震的发生,对政府、地震工作者以及广大群众是一次考验,我们认真地反思,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地震预测是一个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长期探索方能最终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三十年来世界范围的努力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地震预测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多学科协作配合和相互渗透,尽量采用高新技术,继续强化对地震前兆的监测,拓宽对地震前兆的搜索范围,并在观测与实验的基础上,构制自由度较小的、定量的物理模式进行模拟、反复验证,可望逐渐地、然而实效上可能会是较快地阐明地震前兆与地震发生的内在联系,实现地震预测。  相似文献   

20.
地震迁移可广义化为构造事件的迁移。快速构造事件为地震,次快速事件可形成前兆。假使在昔日震中迁移始发地区出现了前兆,则可作两个方案的预测:一个是在前兆出现地区附近可能发生地震;一个是在昔日地震迁移所至地区可能发生地震。后者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文中列举了五个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