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监狱     
安迭 《沿海环境》2002,(9):26-26
近几年,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滥建动物园和所谓野生动物园已经引发大量问题。有的地方为了猎奇,硬把来自不同地域和具有不同习性的动物放到一起饲养,导致这些动物互相攻击残杀。有的为了招徕游客,强要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呆在一起,使食草动物极度恐慌。更有一些动物园因为亏损或经营不善,使动物处于饥饿、生病和缺乏基本照顾的悲惨“常态”。在那样的“常态”下,被监禁的动物们正处于慢性死亡和饥饿病痛之中。近日,广西玉林一家私营动物园因亏损致使部分动物死亡、伤病被转卖的消息又被披露出来。据报道,在亏损严重的玉林动物园里,狮子…  相似文献   

2.
《环境》2002,(8)
世界野生生物学会曾开展过多次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都说自己喜爱动物,而且从小就喜欢到动物园看老虎和猴子,有的还养了狗猫等等宠物,都喜欢看有关动物的电视节目.但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又是野生动物或相关制品的消费者,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喜爱"动物,却又置动物于死地.这种"喜爱"如果不是虚假的,也是畸形的.  相似文献   

3.
朱蒂 《环境》2010,(4):64-66
<正>它们是地球上的活化石,有的寿命能达到100岁,有的还可能一辈子都"打光棍儿"……蜥蜴属于爬行类蜥蜴亚目动物,因大多数种类都有四只脚,又被称为"四脚蛇"。在爬行类动物中,蜥蜴的种类最多,目前世界上已知有超过40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不同种类  相似文献   

4.
刘功 《环境》2003,(2):32-33
生殖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它的全过程包括交配、受精、妊娠、分娩和育儿。动物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是和它们多种多样的生殖方式分不开的。动物在生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的巧妙适应,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 “速战速决”的交配方式不同种类的动物,交配时间的长短相差很大,长的可达12小时以上,短的只有几秒钟。例如,牛、羊、鹿等食草动物,交尾时间一般都很短,几乎是在乘跨瞬间就完成插入和射精过程。为什么这类动物的交尾时间如此短暂?这类动物都生活在草原上,由于草原景观开阔,地势平坦,缺少天然隐蔽条件,加之它们交尾时采取  相似文献   

5.
反思动物园     
伐檀 《环境》2004,(11):40
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动物繁殖使动物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丁兴旺”的局面。与此同时,动物园又从外地引进了猕猴等一批动物。目前,动物园的“居民”已从开园时的9000多增加到了1万多(《宁波日报》9月9日)。  相似文献   

6.
爱的力量     
胡莉 《环境》2002,(4):36-36
自从我与丈夫托德分手后,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带女儿韩娜上动物园,女儿特别喜欢动物,尤其喜欢动物园里的那只大猩猩苏基。4个星期前,苏基生下了一只小猩猩莫利,韩娜更是迷上了它们母子俩。韩娜是个不幸的孩子,在她周岁时,一场脑膜炎夺去了她的部分听力。不过,女儿很聪明,她很快就学会了手语,每  相似文献   

7.
地球在逐渐变暖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家认为,在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今天,脑容量大的动物可能会更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而植物和食草动物则会出现紊乱.  相似文献   

8.
动物消化机制用于木质纤维素的厌氧消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食草动物和食木昆虫能高效消化植物中的木质纤维素,模拟动物消化系统的厌氧消化反应器却达不到相应的效果.为了更好地理解动物消化机理,并应用于厌氧消化反应器的设计和运行,对食草动物和食木昆虫的消化机制以及木质纤维素厌氧消化工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动物消化系统的高效消化是其消化道中各种酶的协同作用以及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化学活动的结果.强大的预处理过程能有效支持微生物发酵系统,如反刍动物的反刍、食木昆虫分泌的纤维素酶的催化及食木昆虫其消化道中的碱处理等;沿消化道形成的氧浓度梯度可能刺激一些微生物的水解活性;固体停留时间、消化物流动和终产物排除的有序安排,均能促进动物高效消化木质纤维素.源于瘤胃的厌氧消化工艺接种了瘤胃中的微生物降解木质纤维素,但其厌氧反应器内的环境条件对发酵的限制远远大于瘤胃发酵或后肠发酵的情况.因此,模拟动物消化机制可以更有效促进厌氧消化工艺降解木质纤维素类固体有机物废物.  相似文献   

9.
胡文 《环境》2002,(8):4-5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口号.但是,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提醒人们,国人的道德关怀并没有扩展到"人类的朋友"身上.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让我们从善待动物开始吧.  相似文献   

10.
活性污泥是细胞外耐药基因(eARGs)重要储存库之一,本文采用宏基因组技术探究了不同温度(12,20和30℃)饥饿胁迫(即无营养基质)下活性污泥中eARGs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30d饥饿促使eARGs的相对与绝对丰度分别削减3.5%~26.0%、66.1%~81.4%,且eARGs的丰度在12℃饥饿后明显高于20和30℃饥饿.12℃饥饿能够维持大部分胞外可移动遗传元件(eMGEs)的稳定性,而20和30℃饥饿导致eMGEs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41.4%~54.4%、48.7%~67.4%.eARGs优势寄主(Mycobacterium和Nitrospira)的丰度在不同温度饥饿后保持稳定.与20和30℃饥饿相比,12℃饥饿下活细胞比例较高,且胞外DNA吸附/降解率较低,有利于维持eARGs的稳定性.研究结果阐明了不同温度饥饿胁迫对活性污泥中eARGs归趋的影响,可为控制实际污水处理厂中eARGs的散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不同污泥量间歇饥饿对于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启动的影响,R1、R2和R3反应器分别采用水力筛分间歇饥饿、部分污泥间歇饥饿和全部污泥间歇饥饿3种不同的方式启动CANON工艺.结果显示,R1、R2和R3反应器分别在第44,66和58d顺利启动,第70d时,其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73.63%、71.56%和67.40%左右,粒径分别达到了404,359和306μm.分析表明,水力筛分间歇饥饿方式可以选择性地针对絮状污泥进行饥饿,避免间歇饥饿对于污泥EPS及粒径的负面影响,在有效抑制NOB菌活性的同时易于保持相关功能菌的活性;部分污泥间歇饥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AOB和ANAMMOX活性的衰减,但同时NOB的抑制效果也较差;整体间歇饥饿策略对于NOB的抑制效果最好,但同时也不利于CANON工艺相关功能菌的活性保持.  相似文献   

12.
超声处理对剩余污泥的粒径和溶出物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有效地发挥微型动物摄食对剩余污泥的减量作用,研究了超声声能密度和超声时间对剩余污泥的粒径和溶出物(蛋白质、多糖、DNA、COD及BOD)溶出的影响.在脉冲比2:1和超声时间10min的条件下,声能密度为0.2W·mL-1时出现一个污泥粒径变化的转折点,当小于转折点时污泥粒径随声能密度增加明显下降,而当大于转折点时污泥粒径几乎不受声能密度影响.在脉冲比2:1和声能密度0.8W·mL-1的条件下,超声时间5min是个转折点.上清液中溶出物的浓度随超声波声能密度或超声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各溶出物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溶出物指标中蛋白质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污泥破解状态.为了得到既能使污泥粒径变小到微型动物可摄食的程度又能使污泥中溶出物的溶出量最少的效果,建议声能密度或超声时间取上述转折点为限值.个数平均粒径(Dn)和重量平均粒径(Dw)分别反映了污泥的几何粒径变化和溶出物的溶出状况,因此,在超声破解污泥-微型动物摄食污泥的污泥减量工艺中可通过Dn和Dw的并用来决定剩余污泥超声处理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3.
王如君 《环境》2002,(8):11-11
提起科学实验,人们总要想起那一只只可爱的白鼠、白兔的功劳,由于它们"勇于献身"才换来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突破.事实上,实验用动物远不止是白鼠、白兔,常见的还有狗、猫、猪、牛、羊以及灵长类动物等.在西方,不断有反对这种实验的声音传出.  相似文献   

14.
李春晓 《环境》2004,(5):24-25
钟爱大自然是澳大利亚人的共同性格. 澳洲公园之多、内涵的丰富令人赞叹.除了内陆沙漠地带外,每个城市都被绿荫笼罩,公园就在家门口,公园就在学校旁,公园在山巅,公园在海上……它们风格独具,主题各异,有的是植物园、有的是动物园、有的是"飞禽世界"、有的是"水族馆",还有雕塑大观、珊瑚海岸……各式各样的公园已经完全融入澳洲人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李清 《环境》2004,(8):29
一头狮子3千元,一只孟加拉虎3万元,这就是兰州市动物园向买家开出的价码.该动物园负责人甚至表示,"只要价钱合适,把国宝大熊猫搬回家也不是问题."(据6月30日上海<新闻晚报>)  相似文献   

16.
经过百余年发展,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的观念在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改变了很多人对待动物的方式,甚至使人们生活、思想的一些方面都深刻地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东梅 《环境》2012,(2):72-74
和平相处和"六亲不认’’两位科学家的试验是这样进行的 将怀孕的雌鼠逮住,待她分娩以后,喂养一段时间,然后将小黄鼠分成四组.第一组是由同一个妈妈所生,由生母或"养母"共同喂养,第二组是由同一个妈妈所生,由不同的"妈妈"分别喂养,第三组是由不同的妈妈所生,由同一个"妈妈"喂养;第四组是由不同的妈妈所生,分别由不同的妈妈喂养.当小黄鼠长到八个月时,让它们两个两个地相互接触,测定它们的亲和性.试验结果发现,不管它们是不是同母所生,从小在一起长大的两只小黄鼠,都不会出现敌对行为,也就是说,小黄鼠在发育初期,交往对它们的影响要比血缘关系对它们的影响大得多.至于从小在分离情况下长大的小黄鼠——有血缘关系的和没有血缘关系的,这时的表现就不同了.当两只同一血缘的雌鼠在一起时,很少发生敌对行为;而两只同一血缘的雄鼠或一雄一雌相遇时,它们仇视的程度如同两只没有血缘关系的黄鼠一样,一见面就打斗起来,由此可见,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培养了"家庭感情"的雌鼠,好像才承认自己的"姐妹",在其他情况下长大的小黄鼠,不管其有没有血缘关系,则一律"六亲不认".  相似文献   

18.
了解长江黑沙洲湿地生态系统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3年12月,对长江黑沙洲湿地生境下天然洲麦地(W1)、林地(F1)、棉花地(C1)、芦苇地(R)和黑沙洲麦地(W2)、林地( F2)、棉花地( C2)进行野外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602只.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均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垂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表聚性,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差异较为显著,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均较低.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黑沙洲湿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辽河流域典型支流(清河和凡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3个水期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调查,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四节蜉科(Baetidae)、扁蜉科(Heptageniidae)、纹石蛾科(Hydropsychidae)及石蝇科(Perlidae)等生物类群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内林地为主的河流中;以耕地和居民点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河流大型底栖动物主要以摇蚊科(Chironomidae)类群为主;颤蚓科(Tubificidae)等寡毛类大型底栖动物在以城市发展为主的土地利用区域内河流中优势明显.河流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及EPT%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耕地居民点城市,FBI值由低到高依次为林地耕地居民点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河流生境因子空间差异性显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且生物密度在空间上呈显著差异,但时间上差异不显著.底质、DO与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等指数呈正相关关系,TN、TP、NH3-N、BOD5、CODCr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呈不同程度负相关关系.生物与环境联合分析(BIO-ENV)表明,底质、DO、TN、BOD5是影响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最显著的主导环境因子.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得,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对河流生境及水质产生影响,进而使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代动物园是有目的地搜集和展示各种动物,通过系统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进行动物保护的场所,具有动物保护、科学研究、公众教育和娱乐休闲四大社会功能,其中公众教育和娱乐休闲又是与游客息息相关的两项社会功能。从社会影响力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动物园的公众教育扮演其社会角色的核心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