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四大公害案件中,就有两件有汞引起。十多年来,水中微量汞的分析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水中汞分析的文献颇多,仅1979年美国化学文摘就摘引了36篇。近年来,美国分析化学杂志上,每两年刊载一篇水质分析综述的论文,其中列有水中汞的分析专题。其它刊物也有登载。我国在水中汞的分析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我们知道,汞以无机汞和有机汞的形态存在于水体中。无机汞基本上有三种氧  相似文献   

2.
混汞法是一种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且应用历史悠久的提金方法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使用 ,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汞污染。本文介绍了混汞法的流程以及汞的释放过程和释放因子 ;综述了应用混汞法提金的不同国家和地区 ,对由此引发的大气、水体、生物 (包括人体 )和土壤汞污染的研究现状 ,并讨论了采金地区的环境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3.
混汞法采金地区的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混汞法是一种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且应用历史悠久的提金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使用,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汞污染。本文介绍了混汞法的流程以及汞的释放过程和释放因子;综述了应用混汞法提金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由此引发的大气、水体、生物(包括人体)和土壤汞污染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采金地区的环境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还原气化—冷原子荧光测定汞的方法,已有报导,结合巯基棉分离技术,可达到分别测定水中有机汞和无机汞的目的,借用巯基化和物对汞有较强的螯合能力,将巯基吸附在某些纤维上(如吸附在棉花或树脂上)制成巯基棉或巯基树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来的燃煤烟气汞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综述了吸附脱汞和氧化脱汞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活性炭吸附剂吸附脱汞技术和光催化氧化脱汞技术.鉴于活性炭吸附脱汞和光催化氧化脱汞都同时存在吸附和氧化2种反应,提出吸附—光催化脱汞技术将成为今后燃煤烟气汞污染控制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汞是一种有毒金属,但生物体中正常含有微量的汞,例如被子植物中含有0.05ppm,哺乳动物中含有0.05ppm;标准人体中的汞含量达13毫克/70公斤;然而过量汞对人是极其有毒的。金属汞和一价汞盐进入体内后,可被组织或血红细胞氧化成高价  相似文献   

7.
汞是有毒化合物。由于人类的活动(如氯碱工业的生产、含汞农药的施用、燃料的烧燃及自然矿藏的开发、风化等),使汞不断地进入环境,参与生物圈的循环、转化作用。汞对生物的毒性决定于其不同的形态。金属汞毒性较低,无机汞次之,有  相似文献   

8.
汞分析现状     
汞污染已遍布全球。环境被汞污染后会产生持久的、具有高毒性的有机汞(以甲基汞为主),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远较无机汞大。因此,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汞分析的文献报导已从测定总汞转向既测定无机汞又测定有机汞。本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水样与标样的保存、痕量无机汞和有机汞的寓集及测定方法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从北京密云水库上游金矿区的富汞土壤中筛选出5株耐汞菌,并观察其在不同汞浓度中的生长情况,发现其中一株最大耐汞水平为25 mg·L~(-1),研究确定了该菌种的去汞最适宜条件为温度30℃,pH=7,并在最佳条件下测定此菌株在初始浓度为10 mg·L~(-1)的汞环境中的24 h汞去除率达到90%以上,且不同温度、pH和汞浓度对其去汞效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经鉴定此菌种为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该菌株在治理土壤环境的汞污染问题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选择性还原的原理,提出一种分别测定人发中甲基汞、无机汞和总汞的简易方法,并实际测定了50例没有职业性汞接触的工人和山区农民头发中的甲基汞,无机汞和总汞的含量水平。现将方法介绍如下。一、测定方法 (一) 主要仪器 1.10毫升具塞比色管 2.CH7601型汞分析仪 (二) 主要试剂 1.百花牌洗衣粉;2.10当量氢氧化钠溶液(优级纯);3.2当量氢氧化钠溶  相似文献   

11.
用双硫腙法测定了几种废电池中汞的含量和分布及在不同水环境条件下,汞的浸出率,试图为废电池中各组分去汞后的回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双硫腙测定废电池中汞的方法是可靠的;汞在废电池中主要分布在锌皮(锌粉)和碳包部分;pH对汞的浸出率有较大的影响,浸出率与pH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难驾驭的污染者汞,又叫水银,比重13.6,是唯一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金属汞、无机汞、有机汞等等,其中以有机汞的毒性最大。比如甲基汞,每人平均每天的食用量只要超过三十分之一毫克,就会造成积累性中毒。  相似文献   

13.
用于气态零价汞转化的催化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零价汞的高效去除是燃煤烟气汞污染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了促进烟气中的零价汞转化为易于去除的氧化态汞,分别考察了在有HCl存在时,几种过渡金属氧化物(Cu、Fe、Mn、Co和Zr)对零价汞氧化的催化作用,以筛选出性能较好的催化组分;为提高催化剂的抗SO2性能,分别尝试了利用几种金属元素(Sr、Ce、W和Mo)对催化剂进行掺杂改性的方法。结果表明,锰氧化物的催化作用最好,其最佳使用温度在573 K左右;SO2对零价汞的催化氧化有明显抑制作用,在无SO2及1 400 mg/m3SO2时锰催化剂对零价汞催化氧化效率分别为93%和78%。而Mo改性的锰氧化物催化剂的抗硫性能大幅提高,在1 400 mg/m3SO2存在的情况下其对零价汞的催化氧化效率可达到90%以上,较其他改性元素高。  相似文献   

14.
燃煤工业锅炉烟气中汞排放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对于燃煤工业锅炉烟气中汞排放的控制,主要利用除尘、脱硫等技术进行协同减排控制。以2015年为燃煤工业锅炉烟气中汞排放标准的实施年,按设定的两种情景分析了不同的协同脱汞技术方案,并分析了两种情景(情景一:新建锅炉和在役锅炉汞的排放限值分别为30、50μg/m3;情景二:新建锅炉和在役锅炉的汞排放限值分别为20、30μg/m3)下燃煤工业锅炉烟气中汞的减排情况。分析表明:情景一下,与2015年相比,2020年燃煤工业锅炉烟气中汞减排量增加15.5~29.0t,汞减排率则增加了8~14百分点;情景二下,与2015年相比,2020年汞减排量增加19.7~36.5t,汞减排率则增加10~18百分点。情景二下,高脱汞效率的协同脱汞控制技术的使用比例更高,因此汞减排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5.
污酸是有色金属生产中汞的主要输出副产物。污酸处理过程的汞污染控制直接影响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向水体的排放情况。选择6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开展污酸处理过程的汞流向研究。研究发现,测试冶炼厂污酸汞浓度分布在0.3~90μg·m L~(-1)范围内。污酸渣的汞浓度为73~26 354μg·g-1;锌厂1和铜厂1硫化渣的汞浓度分别为404 218μg·g-1和10 972μg·g-1。石膏渣的汞浓度普遍低于污酸渣和硫化渣的汞浓度。污酸处理过程,汞主要进入到各种处理渣中。测试冶炼厂污酸处理过程的脱汞效率为87.2%~99.9%。相对于石灰中和法和石灰铁盐法,中和硫化法和硫化-石灰铁盐法的脱汞效果相对稳定,且对低汞污酸有较高的脱汞效率。测试冶炼厂最终排放水的汞浓度分布在0.006~0.065μg·m L~(-1)的范围内,存在部分冶炼厂超标排放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3):106-107
科学家现在用新手段追踪环境中的汞,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汞稳定同位素分配。鱼类汞污染是一个全球范围的人群健康威胁,因为积聚在鱼中的甲基汞毒性非常大。但是由于汞通过大气输送分布到全球,所以难以区分当地源和全球源,也难以区分自然源和人为源。  相似文献   

17.
在综合中国汞的生产、进口及加工利用状况的基础上 ,结合对汞加工利用行业的现场调查结果 ,从汞的加工利用或使用、燃煤释放的汞及土法炼汞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汞的主要污染途径 ;从主要河流和海域阐述了中国汞污染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汞污染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溴化钾、碘化钾和硫磺对竹活性炭掺杂改性,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滤液中汞离子浓度,用除汞效率和吸附容量评价活性炭对溶液中汞离子的吸附性能,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掺杂改性明显提高了竹活性炭的除汞性能。原竹活性炭的除汞效率为78.6%,吸附容量为2.210 mg/g;经碘化钾、溴化钾和硫磺掺杂改性后的竹活性炭除汞效率分别为94.3%、93.8%和88.8%,吸附容量分别为2.830、2.813和2.663 mg/g;经溴化钾(碘化钾)和硫磺联合改性的竹活性炭对水溶液中汞离子的吸附性能性能又有提高,其中以先载硫后载溴化钾的方法除汞效果最好,除汞效率达96.6%,吸附容量为2.898 mg/g。  相似文献   

19.
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总汞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原子荧光法测汞是通过测定汞蒸气受2537(?)谱线激发而产生的荧光强度来确定样品中汞含量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资料介绍其检出限可达0.02ppb,比冷原子吸收法有较高的灵敏度。我们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对某些测定条件和影响因素作了一些探索,现叙述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蓟运河下游河段水体中汞的迁移过程与甲基化问题,认为水体汞的分布基本上符合负指数方程,而生物迁移实际上就是甲基汞的迁移与累积问题。由于生物累积的结果,它们在沉积物—水—生物体之间形成一种汞的生物地球化学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