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固定床活性炭吸附法治理炼厂表曝池恶臭污染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石化股份公司九江分公司炼油厂排水车间污水处理场表曝池逸散的恶臭污染气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床式活性炭吸附工艺对其治理。采用实验室研究筛选出的脱除硫化物(H2S、甲硫醇等)的IVP活性炭,并结合吸附挥发性有机物(VOC)类(苯、甲苯、二甲苯)的BPL活性炭进行现场中试研究,制定了对污染气体进行脱除恶臭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2.
采用GC和GC/MS法对炼油厂周围地下水中的痕量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应用GDX—102直接吸附有机物,所得浓缩样品除去残留水分后,用二氯甲烷将收集物洗脱到浓缩瓶中,然后进行水质痕量有机物定性定量。根据已有的数据,对炼油厂周围的地下水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环境》2002,(2)
中国石化茂名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厂(简称茂名炼化炼油厂)隶属茂名石化,位于美丽的南方油城—茂名市,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毗邻南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前身为茂名石化炼油厂,自1958年建厂以来,现已发展成为拥有生产装置57套,固定资产(原值)55.45亿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  相似文献   

4.
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与镇海炼化公司合作的《生物填料塔工艺治理含硫恶臭污染》项目和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与九江分公司合作的《活性炭吸附法治理九江分公司表曝池恶臭污染》两项目于2004年6月9日通过中石化科技开发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参加鉴定会的有中石化安全环保局、炼油事业部、茂名分公司、  相似文献   

5.
曾使茂名市“十里飘油香”的茂名石油工业公司,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不但摘掉了“重污染大户”的黑帽子,而且被评为“广东省环保先进单位”和“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始建于五十年代末。目前该公司是中国石油加工的十大公司之一,也是华南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茂名是以石油为依托建设起来的,该公司为茂名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起了很大作用,但同时也将污染留给了茂名人民。炼油厂高高的烟囱顶上点着天灯,熊熊烈火冲天而上,火炬黑龙遮天蔽日;在露天矿南边的南排土场上,炼油废渣堆积成几十米高的人造山,这些废渣含有30%的可燃油母页岩,整个排土场浓烟滚滚,地表温度高达  相似文献   

6.
茂名炼油厂在新陈2#气柜的施工建设中,对施工危险性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安全对策,采用3#气柜不停产的情况下进行,确保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7.
以沈阳沈抚灌区上游指定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停灌10多年来土壤中重金属镉和铬以及有机物石油烃进行了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同时运用Arcgis软件分析制定出了采样区域单项污染指数分布图,按照单项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总镉和总铬以清洁级为主,有机物石油烃以重污染为主。Arcgis插值分析得出空间分布图表明:重金属总镉含量不受灌渠分布影响。重金属总铬北部区域大于南部区域。灌渠对有机物石油烃含量影响明显,对于停灌10多年有机物石油烃修复效果,旱田作业要好于水田作业。  相似文献   

8.
第一节作燃料炼油厂的污泥一般都含油及有机物,如隔油池池底泥含油较高,东方红炼油厂对各种污泥进行了分析。其性质见表-1[3]。  相似文献   

9.
《环境》2004,(5):6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化工事业部(简称茂名乙烯),是我国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第一套大型乙烯。  相似文献   

10.
高桥炼厂含硫污水汽提装置改造及运行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高桥分公司炼油厂含硫污水双塔汽提装置改造情况及运行结果。并对改造前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相关类似炼油厂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深圳江碧工业区地下水污染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实地踏勘和钻探采样的方法调查了深圳江碧工业区地下水质状况,用单因子评价法对其水质进行了评价,着重分析了地下水污染的途径,并提出了该地区地下水污染控制的对策.结果表明:工业区内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其污染不是来自工业区内污染物下渗,而是源于其附近已污染的茅洲河与洋涌河.   相似文献   

12.
室内建筑装修材料中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负担,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控技术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为了降低由建筑装修材料给室内造成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对某未装修、已装修建筑进行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监测。首先对建筑装修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散发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一些解决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问题的对策,最后对这些解决问题对策的有效性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这些解决方案能够加快室内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消散速度,减少房间的闲置时间。  相似文献   

13.
李可芳  孙静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2):129-131
通过对长江三峡库区、影响区水质同步监测及污染源的调查,本文对库区内长江干流、支流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出长江干、支流水质中除总磷和粪大肠菌群超标外,部分支流的有机物也严重超标,说明长江干、支流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针对库区长江干流超标项目和污染源调查情况认为,对库区内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是防治三峡库区水质污染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水源水有机物污染与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强 《福建环境》2001,18(3):18-19
水源水的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工作之一。该文分析了水源水有机物污染现状,并对水源水有机物污染作一评价,以期对水源水的监测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四季在北京市不同功能区9个采样点采集大气PM10和PM2.5样品,并对其中有机物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及不同功能区PM10和PM2.5中有机物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市区PM10和PM2.5中有机物年均值分别为41.39 μg/m3和34.84 μg/m3,是对照区十三陵的1.44倍和1.26倍;冬季有机物污染最严重,分别为春季的1.15、 1.82倍,秋季的2.06、 2.26倍,夏季的4.53、 6.26倍.不同季节PM2.5与PM10中EOM的比值超过0.60, 并呈现一定季节差异.各功能区有机污染表现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交通区、对照区)的变化趋势,且不同功能区PM2.5中EOM对PM10中EOM的影响程度各异.有机组分的年均值有非烃>沥青质>芳烃>饱和烃的变化规律,而污染源的季节性排放是造成有机物组分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臭氧已成为影响泉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最重要的指标。监测结果表明主要国控评价点位臭氧浓度基本一致,春秋季节是泉州市区臭氧污染较为严重的季节。为探明泉州市区臭氧污染成因,基于涂山街点位的臭氧、氮氧化物、气象因子和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结果,对泉州市区春秋季节臭氧浓度与前体物、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后向轨迹对涂山街点位的污染气团进行追踪。结果表明,无论春季或秋季,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紫外辐射相关性较高,与风速有一定的相关性,与温度、大气压基本无相关;春季主导风向为东南、东北偏东、东时,秋季主导风向为西北、西北偏北、北时臭氧易超标;春季臭氧防治应重视本地区污染源的管控,同时还应特别注意东北方向污染气团的传输;秋季臭氧防治应特别注意东北方向污染气团的传输;分析发现泉州市区秋季臭氧污染为VOCs敏感区。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河涌底泥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5年3~5月对广州市主要河涌底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采样分析。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市河涌底泥受有机物、植物营养盐、石油类和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其它污染物,如硫化物、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等以及难降解有毒有机物,包括DDT、666、PCBs、PAHs等污染并不严重,污染总体呈由老城区向外围逐步降低的态势。随后根据河涌底泥的主要污染特征进行了较为粗略的污染区划,并指出污染重点控制区域。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市部分新装修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的检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含有有害物质的装修材料的应用是引起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对哈尔滨市内部分新装修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调查后发现,游离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均存在不同比例的超标现象。本文采用客观指数评价方法对新装修住宅的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48%的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9.
火灾爆炸指数法在页岩油储罐区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针对辽宁抚顺某页岩炼油厂的页岩油储罐区基本情况,运用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定量地对该页岩油储罐区潜在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其安全措施补偿前后的火灾爆炸指数、危险等级、暴露半径、暴露面积、体积及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停产损失等数据,量化了火灾爆炸造成的危害,为炼油厂事故风险预防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臭氧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防治是当前改善大气环境的主要手段,国家近年来先后密集出台了诸多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本文针对当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测监管控制标准、监测仪器、监测方法、监管方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规范挥发性有机物定义,明确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关键指标,尽快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管标准体系,加快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