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火灾便是威胁人类的一大祸患。而且火灾的发生和发展又是使人难以预测的。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二千多人被火灾夺去生命,有四千多人在火灾中被烧伤。其中,有的是瞬间发生的爆燃、爆炸事故,人们来不及逃生;而大多数则是因为没能掌握同火魔作斗争的方法,逃生无路,眼睁睁被火烧死烧伤,或是被迫跳楼摔死摔伤,成了火魔的受害  相似文献   

2.
火海逃生     
火海逃生哈尔滨汇丰大酒店特大火灾,6层楼全部被毁,31人死亡。但一个房间内的5人却丝毫无损。他们如何──1997年12月12日午夜,哈尔滨汇丰大酒店发生特大火灾,6层楼全部被毁。当日播报的新闻称有31人或被火烧焦,或被毒烟熏死,或在跳楼逃生中毙命。但...  相似文献   

3.
从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特点和以往事故教训可以看出,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火灾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的惨剧,且火灾中多数死亡人员是因不懂疏散逃生知识,选择了错误逃生方法或者错过逃生时机而造成的。因此,掌握公众聚集场所正确的疏散逃生方法以提高自救能力尤其重要。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火灾突然发生的异常情况下由于烟气及火的出现,多数人心理恐慌,这是最致命的弱点,保持冷静的头脑对防止惨剧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火灾中,有些人盲目逃生,如跳楼、惊慌失措,找不到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等,失去逃生时机而死亡。在发生火灾时,保持心理稳定是…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在消防界流传甚广的故事:1986年4月 19日晚,哈尔滨市天鹅饭店突发火灾。面对大火,许多中国人、朝鲜人不知所措,盲目逃跑,结果有的被浓烟窒息而死,有的慌乱之中跳楼被摔得粉身碎骨。而6名日本人在混乱中匍匐通过浓烟滚滚的火场,沿安全通道神奇般地逃了出来。原来,日本人刚刚入住时,就提前摸清了周围的环境,把安全通道牢记心中了! 消防专家对此故事添加了如下注脚:日本人大难不死,不仅得益于精明、敏捷、更得益于该国多年来极为正规的国民逃生教育。再如美国,大多数州的中小学校,火灾逃生训练是学校正式教育的…  相似文献   

5.
4月14日清晨6点多,湖北省襄阳市一景城市花园酒店失火,致14人遇难.事发时,不少被困者选择跳楼逃生.事后,据参与救援的消防队员介绍,酒店的房间里有防雾面罩和手电筒等消防逃生设施,但没发现有人使用. 襄阳市安监局局长陈启合认为,现在全社会安全意识普遍淡薄,安全常识匮乏,安全技能和逃生自救能力欠缺. 讲述——真幸运自己还活着 日前,记者在襄阳市中医院见到了李亮,今年32岁的他,身高1.8米,当时就住在一景城市花园酒店4楼.火灾发生后,他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腰椎受伤.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火灾中.由于未能及时逃生和有效规避而不幸伤亡者,其数量是非常惊人的。现在举两个案例:一个案例是1999年6月12日,深圳市宝安区智茂电子厂发生大火,导致16人被烧死,53人被烧伤。经调查,原因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珍爱生命     
日前,惊闻一家服装店发生火灾,一对刚到而立之年的夫妻,在创业初见起色之时,却因自身疏忽大意,忘了拔下电熨斗插头,招来火魔引火烧身,双双被大火夺去了生命。痛惜之余,联想到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一起又一起大火,几乎起起都有人员伤亡,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以致几百人,不禁思绪万千,深感生活中的火灾防范与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意义和辩证关系。当今社会,火灾和车祸的频繁,是掠夺人类生命的一大虎口。我们在防范火灾侵害方面,应该多有警觉,努力做到防火患于未然。但从新闻媒体披露的众多火灾案例来看,人们消防观念淡薄,对火魔疏于防范,进而给…  相似文献   

8.
<正>火灾发生时保持冷静头脑,做好逃生前简易防护。疏散中应用浸湿的毛巾、口罩捂住口鼻。可用被单、窗帘等撕成负重的布条连成绳索,从窗口滑向地面。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低层居民可以考虑跳楼逃生。但在跳楼之前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枕头以便"软着陆"。  相似文献   

9.
火灾逃生面具是为逃避火灾中产生的一氧化碳、氰氢酸、毒烟和其他有害气体而使用的头罩式带滤毒罐的面部呼吸系统的保护装置。它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适合成人及儿童使用,可为佩戴者在20分钟内从浓烟和毒气中逃生提供机会。火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据统计,85%以上的受害者不是死于烧伤或热辐射,而是死于建筑结构和装饰材料燃烧时放出的一氧化碳和毒气。多数受害者在被烧伤前就已窒息,而这是可以预防的。带滤毒罐的TF-8型火灾逃生面具(见图1)能有效滤除一氧化碳及有害气体,并阻燃隔热,为佩戴者从浓烟和毒气中逃生提供机会。1TF-8型火灾逃…  相似文献   

10.
发生火灾时,千万不要使用电梯来脱险。1999年12月19日凌晨,莫斯科大学的一栋16层的学生宿舍楼二楼突然发生火灾,造成16人死亡,其中有8人是在乘坐电梯逃生时,因电梯受阻于着火层而不幸遇难的。 为什么发生火灾时,普通电梯不能用来逃生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火灾时,电梯不具有防高温性能,当遇到高温时,轿厢容易失控甚至变形卡住,有的还会有触电的危险。二是火灾时,当楼内电  相似文献   

11.
据伊朗官方通讯社2月15日报道, 当地时间14日晚上,位于德黑兰市中心 的阿格清真寺突然发生火灾,大约已造 成至少59人死亡、250多人受伤。警方经 初步分析后认为,失火的原因可能是因 为参拜妇女的面纱燎着煤油取暖器。 现场: 众妇女跳楼逃生 据报道,发生火灾的阿格清真寺位 于伊朗首都德黑兰市,由于目前正值伊 斯兰教历第一个月--穆哈兰月 (Muharram)期间,这几日正值什叶派穆 斯林极为重视的神圣纪念节日,他们每  相似文献   

12.
<正>多因浓烟窒息而死十余人跳楼浙江天台一足浴店发生重大火灾事故致18死18伤,基本都是因浓烟窒息而死,十余人因跳楼逃生致不同程度骨折。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朱丹杰介绍称,因为从高处坠落,这些骨折的人中最多的是腰椎骨折和跟骨(脚后跟)骨折,情况有轻有重,有些还需要做进  相似文献   

13.
上海商学院的四个女生因火灾跳楼逃生,反而葬送性命的事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都在议论有些媒体反映失火建筑灭火器存在过期问题的报道,报道是真是假暂时还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看似小小的灭火器,却能在危难时候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1原路脱险 这是人们最常见的火灾逃生行为模式.因为大多数建筑物内部的平面布置、道路出口一般不为人们所熟悉,一旦发生火灾时,人们总是习惯沿着进来的出入口和楼道进行逃生,当发现此路被封死时,才被迫去寻找其他出入口.殊不知,此时已失去最佳逃生时间.因此,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大楼或宾馆时,一定要对周围的环境和出入口进行必要的了解与熟悉.多想万一,以备不测.  相似文献   

15.
火灾逃生管     
不幸在火场遇难的,多是躲避不及,以致在烈焰浓烟中丧生。 美国一家公司最近为高楼大厦展出一套火灾逃生设备,叫做“逃生管”。它是一条长30多米的管子,外层由可抵挡高热与浓烟的铝合金制成,内层是由可伸缩的柔软材料,当发生火灾时,救生管被送至建筑窗口固定,困在火海中的人钻进逃生管的入口便能一路平安滑到地面。 逃生管每隔两米左右还设有一个拉链做逃生口,万一卡在管中,稍稍移动位置就能找到逃生口,拉开拉链便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这套设备引起了美国很多消防部门的兴趣。火灾逃生管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大型商场、娱乐场所、公众聚集场所日益增多,高层建筑也增多.一旦发生火灾,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众多火灾案例表明,大家在逃生中存在以下错误行为. 原路脱险.这是人们最常见的火灾逃生行为模式.因为大多数建筑物内部的平面布置、道路出口一般不为人们所熟悉,发生火灾时,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沿着进来的出入口和楼道逃生,当发现此路被封死时,才被迫去寻找其他出入口.  相似文献   

17.
春雨 《劳动保护》2002,(3):30-31
轮船行于海上或江中发生火灾,其对人的生命造成的伤害,要比陆上火灾严重得多.这是因为,在船上的人们很难有逃生的机会,即便不被烧死,落入水中也可能被溺死,因而酿成惨剧.正如晚清一位文人所讲的那样:"船上失火,则变生于咫尺,祸烈于瞬息,多有不及逃命者,较别项遭难更惨烈."因此,对于防止轮船失火,以及失火后的救援,历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各地连续发生了多起森林火灾,遭遇森林火灾如何逃生,真的值得我们关注. 在森林火灾中对人身造成的伤害主要来自高温、浓烟和一氧化碳.因此,一旦发现自己身处森林着火区域,应当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附近有水的话最好把身上的衣服浸湿.然后要判明火势大小,火苗燃烧方向,逆风逃生,切勿顺风逃生;在森林中遭遇火灾一定要密切关注风向的变化,这不仅决定大火的蔓延方向,也决定了你逃生方向的正确与否.当烟尘袭来时,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迅速躲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火灾频发。导致死伤人数之多,损失之大,令人触目惊心。仅2008年前10个月.全国就发生火灾11万起,伤亡1705人,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火灾不仅给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同时,给亲人带来了持久之痛: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友谊宫的大火,烧死了322个人,其中有288个孩子。十几年过去了,那些失去了孩子的父母已经哭白了头;那些在事故中被烧伤的孩子,由于面容被毁,在就业和婚嫁等一系列问题上遗留下终身难以平复的痛。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宿舍楼突如其来的大火。让4位花季少女瞬间丧失了宝贵的生命。遇难少女之父母,有的精神几近崩溃,有的靠打点滴度日……  相似文献   

20.
谗猫  泛泛 《安防科技》2013,(5):39-39
原路脱险原路脱险是人们最常见的火灾逃生行为模式。因为大多数建筑物内部的平面布置、道路出口一般不为人们所熟悉,一旦发生火灾时,人们总是习惯沿着进来的出入口和楼道进行逃生,当发现此路被封死时,才被迫去找其他出入口。殊不知,此时已失去最佳逃生时间。因此,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大楼或宾馆时,一定要对周围的环境和出入口进行必要的了解与熟悉。多想万一,以备不测。向光朝亮在紧急危险情况下,由于人的本能、生理、心理所决定,人们总是向着有光、明亮的方向逃生。光和亮就意味着生存的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