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论中—下扬子“一盖多底”格局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长江中小下游及邻区构造地质图1/100万”(85-901-03)的研究成果。在区内划分出4种变质基底,结合深部资料确定4个构造—地层地体.讨论了各自组成、历史和相互拼接时代,强调了晚元古代普宁运动在地质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认为晋宁运动Ⅰ幕(1000-900Ma)是杨子区内各地体向崆岭—董岭古陆拼贴的增生期.扬子地块形成;晋宁运动Ⅱ幕(800-700Ma)是华北—扬子—华夏地块对接时代.形成古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为盖层发育阶段。提出中下扬子的“一盖多底”的地壳结构。纵览扬子地块地质发展和演化.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基底发育与古中国大陆形成期;盖层发育与加里东运动;欧亚大陆形成与印支运动;陆缘—板内变形与燕山运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地层学的观点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中生代地层沉积及构造特征后,指出地层分布上虽存在“脱节”与“分离”,构造形态上存在差异和不协调,但在总体上又是统一和相成的,同于处一个构造体系之中。作者认为本区印支期地壳运动是一种和缓的、以升降作用为主的运动;地壳变形主要表现为隆起与拗陷。早期地壳上升(相当于金子运动)—由浅海逐渐变为陆地,晚期地壳上升(相当于南象运动)一形成了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其中并发生构造运动的东向迁移和沉积作用的北向迁移。  相似文献   

3.
浅析胶莱盆地边缘层间滑动断层构造及其控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间滑动断层构造产出于胶莱拉分盆地边部莱阳组砾岩与下伏下元古界荆山群变质岩系的不整合面上 ,是胶莱盆地东北缘蓬家夼和发云夼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化的主要部位。层间滑动断层是在中生代白垩纪期间中国东部古板块和郯庐断裂构造活动造成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下 ,在胶莱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在层间滑动断层由张性应力环境向挤压应力环境过渡过程中 ,源于地壳深部的金矿成矿流体 ,与大气降水混合形成工业金矿体 ,金矿化主要发生在构造角砾岩及碎裂岩的胶结物内 ,金矿化类型和强度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层间滑动断层以其产出于特定的部位、产状、成因及控矿机制的不同与其它伸展作用形成的断裂构造相区别。  相似文献   

4.
在研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江西省矿产地质志》与《江西省环境地质志》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研究江西省及邻区滨太平洋构造活动及其与地质资源环境的关系。研究认为:燕山运动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并相对强烈左行扭动,东亚陆区处于活化造山环境,形成的新华夏构造体系是滨西太平洋构造活动至今的主体构造。在华南,燕山运动启动于中侏罗世,呈偏心状核幔式扩展。由于岩石圈活化与物质大规模调整,发生了岩浆成矿大爆发,并导致地壳热胀蠕散,形成了复杂的复合动力机制。晚白垩世进入燕山期造山后与喜马拉雅期强烈的伸展成山成盆时期,至古近纪末转变为弱造山活动,地壳趋于相对稳定,构成优越生态地质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 沉积盆地古地温的研究对研究盆地油气形成与演化及盆地地质成因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沉积盆地(尤其是象准噶尔盆地这样的老盆地)的古地温与热历史,笔者应用镜煤反射率拟合计算古地温、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及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种方法以研究恢复准噶尔盆地古地温,并且通过与大港油田歧口凹陷的对比研究,深入地讨论了地温与油气形成演化的关系。 依据镜煤反射率拟合计算沉积盆地古地温是目前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东南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晋宁旋回,南北板块碰撞,形成近东西向构造格局、转换块间带及交结盆地。加里东旋回至印支旋回,东南地壳由非成熟性地壳逐渐向稳定性大陆地壳过渡。陆壳的生长是以两个外隆为中心呈环带状向外扩张。燕山旋回,大陆破坏和改造,形成大陆边缘的流纹岩链。显示了地壳生长为多旋回前进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特定的大地构造位置,决定了云南地壳各组成部分的地质演化历史,控制了海陆变迁、地层沉积、岩浆活动、地质构造、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各个地质历史阶段的地壳运动在云南地壳不同地块上产生了形式、方向及强度不同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组合的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格架,留下了众多典型的地质自然历史遗迹。特别是喜马拉雅期地壳运动,奠定了本省地貌的基本结构。流水、冰雪、岩溶、火山、块断及生物作用在不同区域内以不同形式雕  相似文献   

8.
政和—大埔断裂带经历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不同地段的时空演化特征有所差异,总体上可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即:①前加里东期(?)—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D_1),发生于中、下地壳,是顺层剪切(固态流变)的结果,为纯韧性变形,②印支期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D_2)——政和—大埔断裂的形成,以平移型剪切为主,形成S——C糜棱岩,为半韧性变形环境;③印支末期—燕山早期逆冲—推覆作用(D_3),为多层次逆冲推覆,东部所谓的“天窗”部分为这一时期逆冲岩片的残留体,随着早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逐渐过渡到伸展拆离环境,同时西部推覆体后缘出现拉张,形成有限的火山岩盆地,为半脆性—脆性变形环境;④燕山期(—喜山期)伸展—拆离作用(D_4),在相对年轻的拆离断层之下出露变质核杂岩(如稻香组和熊山岩体),并形成裂陷盆地堆积(梨山组),东部部分“天窗”属这类成因,形成环境跨度大,为半韧性→半脆性→脆性。  相似文献   

9.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过程中突然释放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从震源深度来看,有地壳地震和地幔地震两类。在地壳某局部地区由于各种来源的力的作用,形成应力集中,当岩石达到破裂条件时,就发生一种快速断裂过程,从而形成地壳地震。这类地震对人民  相似文献   

10.
古鄱阳湖中生代盆地的研究表明,该盆地并不是简单的白垩纪盆地,而是历经多次构造旋回的复杂盆地。盆地多次成生、萎缩、上升,均是燕山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连片解释了莺歌海盆地底辟构造地震反射层,利用MOVE软件恢复了古构造发育史,并研究了底辟构造之间演化差异性。结果表明,东方区、昌南区、乐东区底辟构造活动集中在中新世、上新世和全新世~更新世,但具体活动时间及期次均差异较大,揭示了底辟构造演化具有非同期性。同时也说明:虽然盆内底辟构造展布可大致划分成5排,但由于其活动确切时间和期次均不同,所以不可能为盆地左旋或右旋某期应力场走滑作用的产物;因沿底辟轴线方向并未发现两个同期发育的底辟构造,所以走滑断裂不可能穿过底辟带;底辟演化的差异性了决定其每个单体成藏过程均具有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
西昆仑首次发现石榴二辉麻粒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西昆仑康西瓦北侧首次发现石榴二辉麻粒岩团块(包体),典型矿物组合为石榴石 紫苏辉石 单斜辉石 斜长石 石英 黑云母。根据围岩中锆石的SHRIMP年龄测试,推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加里东期,它是在古特提斯洋洋壳俯冲殆尽之后,发生大规模的陆内A型俯冲将早前寒武纪基底带人到中、下地壳形成的麻粒岩相变质岩。这一发现对研究本区加里东期构造演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临海浙江翼龙及长尾雁荡鸟化石赋存于浙东小雄盆地晚白垩世形成的地层中。通过对比化石骨骼结构及生态习性,结合对地质背景、古地理、古生态环境及化石产地剖面岩性岩相、沉积构造、化石赋存状态、古植物及孢粉组合等研究认为:小雄盆地继承了早白垩世晚期永康期陆相盆地的构造格局,晚白垩世小雄早期,盆地间分布众多残存的湖泊沼泽,它们是翼龙类和鸟类最后的栖息地。受间歇性火山喷发影响,空落相火山碎屑物导致的湖泊萎缩及沼泽化、水体酸化、气候干热等是造成生活在湖泊沼泽周边和翱翔于天空中的翼龙及鸟类集群死亡的主要因素。小雄中晚期,浙东地区经历了较大规模的酸性岩浆喷溢及火山喷发堆积,为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流纹岩地貌演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江西永丰-崇仁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塘边组和莲荷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认为其主要为一套洪冲积扇-辫状河-滨浅湖相沉积;研究了永丰-崇仁盆地晚白垩世沉积与构造的耦合过程,识别出3个构造-沉积演化期,即河口期、塘边期及莲荷期。河口期在剧烈断陷拉张作用下发育河流-冲积扇相沉积;塘边期构造相对稳定,断陷拉张作用减弱,发育河流-湖泊相沉积;莲荷期构造以盆地西北侧地层相对隆升为主,发育河流-冲积扇相沉积。本文认为永丰-崇仁红盆的形成和演化明显受到构造运动、气候及物源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按照所提出的模型,地球的大陆岩石圈基本上是在被原始行星物质填满的古岩浆海洋的分异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在岩浆海洋固结的同时,分离出金属铁、Mg-辉石和橄榄石,最终导致形成了橄榄岩土地幔及叠覆其上的原地壳,后者的成分相当于辉岩和玻古安山岩。构成原地壳的富Mg岩石以及原地壳部分熔融后留下的残留岩物质,后来可能在深部生成的碳酸盐熔体的作用下变成了二辉岩、二辉橄榄岩和异剥橄榄岩。地球化学检验证明,该模型具有与地球岩石成分的相容性和相应性。  相似文献   

16.
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陆壳岩石馆融形成花岗岩浆主要出现在加热期和伸展抬升期,是碰任后岩石田热状态调整引起陆壳物质化学分界的结果。陆壳碰撞前的构造历史、大陆岩石国的热参数和地幔过程、造山带的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性质等制约了造山带花岗岩类的发育,尤其是与各种造成地慢高热流叠加于下部地壳的岩石圈调整过程关系密切。大别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形成可能就是华北、扬子陆块碰撞后,底侵和垂向分离过程作用于造山带伸展抬升期,引起下部地壳岩石相继发生两次馆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重要的铁(铜)矿集区之一,盆地内早白垩世闪长玢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但目前对庐枞盆地闪长玢岩的形成时代仍存在争议。本文对庐枞盆地内黄寅冲铅锌矿区钻孔深部的两块闪长玢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两块闪长玢岩样品中锆石的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分别为135±1 Ma和134.9±0.5 Ma,表明庐枞盆地内黄寅冲铅锌矿区内闪长玢岩的形成时代在135 Ma左右,进一步证实了庐枞盆地可能存在一期较早的岩浆活动。该期岩浆作用形成于庐枞盆地由挤压向拉张转换的构造背景下,形成于138~132 Ma,并在135 Ma左右最为活跃,同时在庐枞盆地不同位置形成了一系列与闪长玢岩相关的铁—铜—铅—锌矿产。  相似文献   

18.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3,(4):228-233
凹山铁矿是宁芜火山盆地内重要的玢岩矿床之一。为进一步厘定该矿床的成矿年龄,分析其成矿动力学背景,本文对凹山铁矿含矿辉石闪长玢岩和磁铁矿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并对辉石闪长玢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测年结果显示凹山铁矿成矿母岩的形成时代为127.6±4.4Ma,属早白垩世,该年龄可代表凹山铁矿床的成矿年龄。成矿岩浆源自于地幔或下地壳玄武岩;盆地岩石圈减薄诱发地幔成矿物质进入地壳,成矿时代对应岩石圈减薄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铁、金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格局明显受特定的层位、岩性、岩相和古地理环境控制.矿床主要赋存于上石炭统黄龙组、下二叠栖霞组、下、中三叠统大冶群和东马鞍山组.而以上石炭统和下、中三叠统为最主要.主矿体都于碎屑岩相向联酸盐岩相或碳酸盐岩相向碎屑岩相的过度部位.上石炭统的矿床多数在碳酸盐浅滩相与泻湖相和浅水盆地相交接处.下、中三叠统的矿床主要分布于浅滩相与泻湖和泻湖相与交接部位.区内晚石炭世威宁期和早、中三叠世奥伦尼期(鄂东南地区)及安尼锡期(苏皖区)广泛形成的白云岩及蒸发岩沉积.与金属矿床的形成和定位关系密切.特别是膏盐层对燕中期岩浆热液的演化与成矿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宁芜和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铁矿产区,两盆地内含矿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文章对两个盆地内主要含矿岩体的岩相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等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两盆地中成矿岩体的差异。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宁芜和庐枞盆地主要含矿岩体具有相同的矿物组合,主量元素特征表明这些岩体具有中硅、富钾和高镁的特点,均为中—基性火成岩。与宁芜盆地含矿岩体相比,庐枞盆地含矿岩体的∑REE、∑LREE和∑HREE含量均较高,明显富集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说明庐枞盆地含矿岩体的地壳物质较多。两个盆地含矿岩体的Sr-Nd同位素组成指示岩体均来源于富集地幔,庐枞盆地含矿岩体较低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说明在岩浆侵入和演化过程中可能有更多的地壳物质加入,导致岩浆的粘稠度降低,更有利于庐枞盆地铁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