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HJ637-2012《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将代替GB/T16488-1996标准。通过对比新旧标准中的不同,分析新标准的改进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东海近海水质油类测定中的不确定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探讨了东海近海水质油类测定中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其中,考虑到海洋环境监测的一些特殊性,在建立评定不确定度分量的数学模型时,引入了重复性实验校正因子f,并根据2002~2003年东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内控质量数据(原始平行样测定)资料以A类方式评定量化重复性实验校正因子f的不确定度;同时,以A类或B类的方式对近海水质油类测定中的其他各个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重复性实验校正因子f是近海水质油类测定中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东海近海水质油类测定中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约为0.12.  相似文献   

3.
对国标中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实际样品时存在的采样量、萃取破乳、吸附分离步骤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改进方法的尝试实验,并对国内外分析土壤、污水处理厂污泥、油田含油污泥样品中石油类的测定方法做了概括归纳及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向东  李峰 《环境科技》1990,3(3):37-38
在水质监测中,水中油类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分析指标,目前水中油类分析一般是工业废水采用重量法,地表水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非分散红外法等。水中油类物质的组成比较复杂,品种繁多,其化学成份主要为饱和烷烃、芳烃、环烷烃,不饱和烷烃稠环和杂环化合物,而某种测定方法往往只能测其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连湾油类洁污疏浚物的油类溶出试验,获得了动态溶出数据。介绍了大连湾海区站位布设、样品采集、贮存、前处理、测定方法.油类溶出实验证明:疏浚物中油类在溶出过程中逐渐向海水中释放,对大连湾海域水质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3—1999年8个航次对钦州湾的调查资料,描述了不同时期油类分布特征,讨论了油类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对该湾油类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湾油类多具有害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开发初期明显高于中、后期的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秋季较为密切,冬季次之,春夏季较差,其中物理过程及营养盐的阵解作用占主导控制地位,生物过程次之;其污染状况以1983—1984年较为严重,1996—1997年次之,1990年和1999年水质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7.
张向东 《环境科技》1989,2(2):40-41,39
在水质监测中,油类是一项重要的污染指标。近十年来,我们从事于水中油类的分析,在地面水,地下水,海水中油类分析时,经常遇到少数样品出现负值的情况。在分析过程中,样品出现负值,从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分析人员的操作误差,比色皿之间的误差,试剂纯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海水体油类污染现状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908专项(908专项)中关于我国近海海域海水中油类含量数据(2006年7月14日至2007年12月29),据此数据对我国近海海水油类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各海域油类的测值和平均值除个别站位外,海水中油类均符合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就各季油类平均含量高低相对比较而言,冬季...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0年至2012年7个航次调查数据,从海域水质和表层沉积物两个指标评价了六横北部海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调查期间海域水体100%均为劣四类海水,超《海水水质标准》二级标准的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所测因子中增幅明显的是石油类。调查期间海域均属于中/高富营养水平,海域沉积物各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石油类、汞测值在后两年有所上升,特别是石油类上升明显。经分析,六横海域受长江口上游来水影响呈富营养状态,引起的水质及沉积物变化的主要是船舶工业产生的石油类,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该海域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并对石油类进行优先控制。  相似文献   

10.
鸭绿江下游及河口附近水质现状评价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极刚 《海洋环境科学》1997,16(3):53-58,65
作者根据1991 ̄1995年鸭绿江下游及河口附近水质监测结果,对该区域水体的污染作出分析和评价,提出鸭绿江下游水质逐年好转,河口附近水质逐年变坏的观点,并利用灰色理论对1996 ̄2000年期间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石油类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试验以四氯化碳作为提取剂提取土壤中的油类物质,采用超声波提取、硅酸镁吸附后红外光度法对土壤中石油类、动植物油的含量进行测定,并探讨了影响提取效率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分析时间短、精密度和准确度可满足监测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石油是由上千种化学特性不同的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体 ,没有明显的总体特征。按我国 GB/ T16 488-1996对石油的定义为 ,石油类 :用四氯化碳萃取、不被硅酸镁吸附并且波长为 2 930 cm-1 ,2 96 0 cm-1 ,30 30 cm-1 全部或部分谱带有特征吸收的物质。提高石油类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赖于各种正确的选择。1 方法的选用化验室石油类监测有重量法、红外法、紫外法、荧光法、非分散红外法。重量法的原理是用 30~ 6 0℃石油醚提取水中的矿物烃和生物类脂 ,挥发去溶剂后即得油和脂 ,其中有些低沸点烃和脂肪酸等在提取和溶剂蒸发过程中很快氧化而损…  相似文献   

13.
化学需氧量(CODcr)和石油类都是中国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也是环境监测的常测项目.CODcr是反映水体中受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矿物油和动、植物油统称为油类,是废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对CODcr的贡献较大.探索水体中CODcr值与油类物质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对CODcr值准确性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改进含油废水的取样方法,有利于提高CODcr测定值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以神定河口2009—201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神定河口水质状况及污染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通过计算各污染物的污染分担率来确定研究断面水质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神定河口水质处于中等及以上污染状态,断面主要污染物为NH_3-N、TP和石油类;TP和COD_(Mn)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石油类浓度呈不显著上升趋势,NH_3-N、CODCr浓度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呈不显著下降趋势;但从2012年起,NH_3-N、TP、石油类等水质污染指标的浓度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下降较快,污染程度降低,水质有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红外分光光度法测量污水石油类项目过程中是否需要使用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钠试剂进行分析探讨,为优化实验室石油类检测提供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石油类异常监测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中发现石油类数据异常,经核查验证和分析方法比对,得出水样预处理方法不同对监测数据有影响,从而提出石油类水样萃取液应按标准方法正确脱水和过硅酸镁吸附的建议,以提高石油类分析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作者根据1991 ̄1995年鸭绿江下游及丹东近海海域水体的监测结果,对“八五”期间鸭绿江下游及丹东近海海域水体的污染作出分析和评价,提出鸭绿江下游的水质农年好转、丹东近海海域的水质逐年变坏的观点,并利用灰色理论系统对1996 ̄2000年期间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石油类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仪器稳定性、器皿洁净性、除水性、试剂等因素对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质中石油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消除措施。探讨了简化分析步骤的方法,将无水硫酸钠除水过程用干玻璃棉(直接在分液漏斗颈内塞入一小团玻璃棉)代替,操作简单,同时减少了四氯化碳的挥发,节省了无水硫酸钠的用量,而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能满足要求,适用于水中石油类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年1—12月的水质调查数据,运用水质质量单项标准指数法、综合指数(WQI)法和富营养化评价法,对河北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河北省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整个海域属轻度污染区,呈现富营养化趋势,表现为南高北低;但不同海域主要污染物变化较大,其中秦皇岛海域主要污染物为石油和PO43--P,唐山和沧州海域主要污染物为石油和DIN.   相似文献   

20.
李传昌 《交通环保》1995,16(1):27-30
本文了正确使用与记录《油类记录簿》的重要意义及目前船舶油类作业的现状主,提出了规范记录的要求及格式,对港航监督人员、船员及航运企业环保管理人员做好船舶油污染管理工作有较高的参考和衫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