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十三五"时期,围绕安徽省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紧迫需求.安徽省应重点在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地理信息产业、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治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等领域实施科技攻关.通过完善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增加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加强适应新常态的社会发展科技治理体系建设等途径,切实增强社会发展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背景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各国联合应对.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科技水平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应该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多年来,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气候风险、损失损害及安全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在承担生态环境保护主体功能的同时启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现区内环境治理、经济发展及气候治理协同增效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从减缓和适应两个维度提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新领域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作为一个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都迅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实现低碳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系  相似文献   

6.
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控制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入手,提出加强碳排放总量控制长效机制,建议将碳排放总量控制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法制体系、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体系以及政府指标分解落实考核体系中,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控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科技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支持工作.在过去的几年中,紧密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中国不断完善气候系统观测网,加强气候变化基础资料数据平台的建设,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应对能力,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科技支撑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气候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应对气候能力建设的进展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应对气候能力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各部门的业务能力得到普遍提升、企业低碳发展意识逐步增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不断提升、数据和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然而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也存在认识不足、覆盖领域不全等问题。为此,在提升行政部门系统决策实施能力、加强科研院所研究支撑能力、引导市场主体加强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方面给出了建议和措施,并针对这些措施,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深化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9.
气候金融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所出现的金融解决方案,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趋势。文中主要就气候金融相关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研究指出,从全球来看,气候金融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而形成,也必将伴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深入而发展。气候变化减缓化、适应化和气候友好技术市场化将是气候金融支持的三大领域。未来10年是中国气候金融业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十三五"期间碳强度减排的投融资需求肯定超过"十二五"期间投融资规模;如果考虑到气候变化适应化的投融资需要,资金规模将会更大。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也是气候金融发展的良好机遇。总而言之气候金融日益发展和壮大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过程中的大趋势。相关金融机构和综合决策部门需要顺应这一大趋势,开拓金融可持续发展思路,创新金融政策和工具,服务发展绿色经济,服务建设环境友好、气候友好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奚旺  莫菲菲 《环境保护》2020,48(16):65-67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领导人气候外交、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梳理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进展成效,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层面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总体形势,并从战略规划、体制改革、制度建设、合作创新等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