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自联合国倡导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减灾十年”迄今,各国科学家为防灾减灾作出很大努力,但严峻的现实昭示我们,灾害及事故并没有明显减弱,相反在自然界面前人类显得束手无策,其症结就在于防灾减灾的行动中科技含量不够,防灾减灾的队伍中也缺少有资质的科技人员。其中安全减灾的学科建设无论对现代还是21世纪的中国将都成为极其迫切的问题。正基于此,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关注着由北京减灾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的《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战略》一书的出版(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作为由全国100多名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1 中国安全减灾产品及产业化现状 早在2000年3月“中国国际防灾减灾设备、物品与服务展览会”及“中国减灾与经济发展部长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李贵鲜就指出:“减灾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最重要的是尽快改变我国减灾科技产品的落后状态”。中国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中国 2 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无论是 2 0世纪 90年代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 ,还是 1 999年末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减灾战略 ,都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防灾减灾作为 2 1世纪的重头戏之一。正基于这些背景 ,由青年减灾专家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团专家 ,中国科协减灾专家 ,金磊高级工程师主编的《中国城市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书于 2 0 0 0年 4月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为本书题词中强调要“加强中国城市减灾研究与管理 ,为公众营造安全少灾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4.
按照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的169号决议的约定,1990~2000年为“国际减灾十年”,回顾中国减灾十年的历程,不仅可看到中国科学家们对灾害的抗争,而且可感受到人类那崇高、不屈的灵魂在灾难中闪光。在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的今天,作为科技工作应关注减灾的科学理性及管理思想,有责任向政府及决策者进言,以期创造一个21世纪科技减灾的文化氛围。1999年7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通过的及管理论坛强调:要关注大城市及都市的防灾减灾,尤其要将社区视为减灾的基本单元,必须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员会报告强调:未…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的5月12日是全国第11个防灾减灾日,5月6—12日是防灾减灾周。围绕"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这一主题,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向民众传播防灾减灾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让安全、应急、防灾文化深入民心,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公共安全文化素养,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北京市朝阳区公共安全馆广场上,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联合20家承办和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为纪念全国第11个防灾减灾日,5月12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联合20家承办和支持单位,在位于北京市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北京朝阳区公共安全馆广场主办了"2019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暨应急科普知识及用品展",活动持续3天。5月12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活动开幕式,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唐豹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地震局震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仍将面临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及人为事故的影响,虽然在1999年即联全国“国际减灾十年”的最后一年召开发了日内瓦“世界减灾大会”,并通过了一系列宣言的明,但笔者认为,同近十年兴起的环境保护科学与管理相比,中国在灾害及事故反方面尚有不少差距。  相似文献   

8.
安全文化建设大事记(1995年12月~1996年12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1995年12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北京减灾协会95年学术年会暨《责任重于泰山》首发式”。北京减灾协会的专家、学者及在京安全科技界的专家聚集一堂,共同研讨首都减灾防灾大计,为“首都经济发展防灾减灾安全保障战略”献计献策。劳动部王建伦副部长代表劳动部对大会祝贺,赞扬“责任重于泰山”出版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她非常同意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关注安全减灾建设的提法,尤其同意北京减灾协会专家与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的专家一道探索事故与灾害综合治理的减灾科技与管理的思路,这种学科交叉及联合是中国安全与减…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社登(2003)第369号通知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犤2000犦10号文而成立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决定于2004年12月初召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议题是:①学术交流;②选举产生“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③讨论和通过专业委员会内部管理条例;④讨论和布置专业委员会未来的工作。学术交流议题(包括但不限于):①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②重大危险源风险识别;③环境风险和管理;④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⑤外来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与管理;⑥…  相似文献   

10.
金磊 《劳动保护》2000,(1):16-17
自1998年末以来 ,笔者先后参加中国科协“中国减灾白皮书”及北京市“中国21世纪议程北京行动计划减灾篇”的编研 ,因而有机会较多地收集分析思考有关国家或城市宏观安全减灾战略。通过对比中外安全减灾问题及对中国21世纪灾害事故的态势分析 ,笔者以为必须关注以下8个问题。不如此 ,就等于没有抓住中国未来安全减灾的重点。“国际减灾10年”对国人的启示自1990年开始的联合国“国际减灾10年”全球统一行动 ,一开始突出的重点是在自然灾害方面。由于国际化减灾行动的推进 ,从1994年日本横滨第一次世界减灾大会起 ,便调…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2002年3月19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召开常务理事会.中国地震局、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协、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领导及专家与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阶段,21 世纪仍将面临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及人为事故的影响。虽然,在1999 年即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的最后一年召开了日内瓦“世界减灾大会”,并通过了一系列宣言及声明,但笔者认为,同近十年兴起的环境保护科学与管理相比,中国在灾害及事故的预测预报、规划战略、科技管理、文化教育诸方面尚有不少差距。为此,就其重要方面作一论述,并对国家“十五”计划未纳入安全减灾目标提出建议,以期引起科技界、决策管理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2002年5月13日25日,笔者赴台湾参加了由北京减灾协会主办的“海峡两岸大城市灾害防御研讨会”。其间,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台湾公众的防灾意识与自护能力。  相似文献   

14.
法律是人类由蒙昧、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严重灾害频频发生和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事实需要法律.然而,在"依法减灾"引起普遍重视之时,减灾法规体系的建设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按系统工程的原理,整体优化大于局部优化,减灾法规体系是整体,各个减灾法律是局部.只有做好减灾法规体系的整体设计和建设,才能使减灾立法有科学基础,构成法律规范的有机整体,从而提高减灾法律的质量.过去几年间,中国减灾专家在其专著中论述了减灾立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建立我国的<灾害基本法>和<灾害救助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第1讲:城市减灾的国际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灾害的概念早已有之,但作为一种全球化的科技进程,它源于联合国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减灾十年”统一行动。1987年12月联大42届大会 形成了169号决议,定于20世纪90年代在 全球范围为开展、国际减灾十年”行动,具体目标旨在提高发展中国家防灾、抗灾的根本能力。1989年第44岂联大又作出决定在每年的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开展一次全世界范围的“国际减灾日”。作为国际社会对城市的关注及对于城市灾害学的研究在1996年“城市化灾害”的国际减灾日主题中得到明确的和强化。联合国强调,任何城市的发展都应自觉 关注到城市化过程中的灾害趋势,一个城市是否具备防范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质量及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伴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1999年7月5日-7月9日,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它通过了《日内瓦战略》这一国际减灾的21世纪战略。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组织编写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西部开发的警示》一书 ,是中国首部研究探讨西部大开发的精品力作。该书由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李贵鲜同志亲自作序 ,并任名誉主任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汤泉任主任 ,近 50名专家、学者及领导以“认识西部献身西部”的精神为该书收拾资料 ,精心撰写每个章节 ,希望该书能对中国环保、安全、减灾界科技人士和关心西部建设、为西部投资的国内外金融、保险、建设等行业人士都有所“警示”。笔者衷心希望这部“小书”能为中国西部开发防灾减灾建设的“大事”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9月25日-28日召开的“2005中国城市规划学 术年会”上,成立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学术 委员会,它标志着城市安全减灾规划建设已纳入城市规划设 计研究的国家体系之中,无疑它已成为中国城市防灾减灾科 学进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9月27日-9月29日在京召开亚 洲减灾大会,会议的最大成效是通过了《亚洲减少灾害风险 北京行动计划》,以为其宗旨在于推动执行世界减灾大会 (WCDR)的成果《兵库行动纲领(2005-2015),重在提高国 家和社区的减灾能力(HFA)》。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已成为 21世纪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证明,今天再不关注城市 系统及其环节如社区等的安全减灾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目 标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8.
人类即将迈入新的千年,但作为研究可持续发展、灾变规律的科学家及管理者必然关注新世纪的中国灾情及变化规律。特别是世纪之交关口下的中国国家减灾管理机制问题尤其应关注。因为20世纪卯年联合国减灾十年结束后相应机构会解散,但全球灾害非但未减弱正以从未有过的速率不断增长着。无疑中国应继续在综合减灾的可持续发展上有所作为,不如此事故和灾害将极大的制约着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中国20世纪总体灾情如何?中国21世纪减灾之路怎样走?已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课题。渴望要求以独特视角、宏阔的视野,将国家稳定与安危、…  相似文献   

19.
<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理念和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福建省减灾中心探索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防灾减灾社会工作项目,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现状缺陷,《中国减灾规划》是中国跨世纪减灾事业的科学与管理指南,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应以此为指针并全面按照城市冲体规划内容落实其细则。但必须看到,城市减灾工作及能力建设与中国减灾规划要求相差甚远,具体讲:1)综合减灾措施和管理是薄弱环节,迄今防灾减灾缺乏政府一级的统一协调,而是各自为战;2)城市灾害预警和减灾通信网络不健全也不统一;3)政府尚未下达城市 综合灾情(自然与人为)的统计指标及要求,应该说每年的灾情损失还仅仅是保守的估算值,已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值的准确度;4)各类灾害的防灾设施标准低,基本上尚未形成城市灾种的减灾技术体系;5)由于综合减灾思想仅仅停滞在学术界及专家层,迄今在先进国家应用成熟的灾害与保险相结合,保险与救援相结合的新保险机制尚未形成,不仅使公众无法正确认识保险的真正作用,更使不少大工程设保率低;7)城市防灾减灾科技人才经济,但应该承认由于诸多原因造成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并不高,自救能力差。迄今虽广为宣传安全文化并普及减灾科学知识,但多数市民仍仅仅认为城市是安全的“福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