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电焊作业过程中,电焊工发生触电事故屡见不鲜,导致触电事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电焊工的手及身体的某一部位,由于在更换焊条、电极时接触到焊钳、焊枪的带电部分,而脚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对地或金属结构之间绝缘不好,特别是作业人员是在金属容器内,如罐车、球罐、锅炉内或在阴雨潮湿的场所和环境进行焊接作业时,常常会发生触电事故。  相似文献   

2.
电焊机触电事故主要是在使用电焊机进行电焊作业的过程中,由于不良的焊接环境、非正常防护、不正确操作等原因造成的触电.每一起触电事故都伴有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事故现场也是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3.
秦序刚 《劳动保护》2007,(1):100-100
电焊作业属于特种作业,对作业人员的作业资格有严格的培训及考核取证制度。虽然在取证换证时经培训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但仍有不少焊工在电焊作业中安全意识淡薄,常有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不安全行为。由于多数焊工电气专业技术知识及安全用电常识有限,造成电焊作业现场事故隐患较多,如焊机外壳不接地或接地不可靠、接线柱裸露不按规定做绝缘处理、焊把引线接头导体裸露不按规定做绝缘处理、焊把引线浸泡在水里等。由此可见,消除电焊作业现场的事故隐患是每个焊工应掌握的工作技能。作业期间不仅要保证自身的人身安全,还要保证他人的人身安…  相似文献   

4.
冬季的一天,我厂电焊工在合成高压厂房外做上班的准备工作。合闸瞬间,交流电焊机冒烟,保险丝烧断,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事故,工人们个个目瞪口呆。 事后,检查现场,查清了原因;原来由于电工粗心大意,将电焊机的一、二次线接反,二次电压高达2,800多伏,当时焊把放在铁板上,合闸瞬间对地弧光短路,造成了这次事故。 总结事故教训,使我们深深感到电焊机一、二次线接反,除发生上述事故外,还有不堪设想的后果。 若送电前,焊把没有接地,合闸后: 1.焊把绝缘不良,电焊工刚一握把会立即触电; 2.焊把绝缘良好,电焊工打火的瞬间,不仅电焊机冒烟,保险丝烧断,…  相似文献   

5.
焊接作业是国家标准规定的十种特种作业之一。焊接过程会产生高温电弧和有毒有害烟尘,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引发焊工电光性眼炎、白内障,皮肤烫伤,中毒和尘肺;电焊作业焊工要接触电源,且属带电作业,故又易产生触电事故。长期以来,人们对输入焊机的电源触电事故预防...  相似文献   

6.
手工电弧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弧光、辐射、高频电磁场等,易使操作者发生触电事故。 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 手工电弧焊操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都需接触电气装置,移动和调节电焊设备,有时还需要站在焊件上操作。当设备发生事故时,如初级绕组或次级绕组绝缘被破坏,这一危险电压就可能出现在焊钳、焊接设备壳罩或焊件上。此时,只要人身触及上述设备,就可能发生触电伤亡事故。 焊接的触电事故,常在如下情况时发生: 1. 手或身体某部碰到裸露的接线头、接线柱、极板、导线或绝缘破坏的电线。 2.手或身…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你好:请问电焊设备在焊接作业中,存在的较大危险因素和易发生的事故类型有哪些?如何预防?易安网友易安网友,你好:电焊设备在焊接作业中,存在的较大危险因素和易发生的事故类型有:一次线绝缘破损,二次线接头过多或搭接在可燃气体管道上,导致人员触电和可燃气体爆炸。主要防范措施有:(1)一次线绝缘无破损,二次回路宜直接与被焊工件直接连接或压接。二次回路接点应紧固,无电气裸露,接头宜  相似文献   

8.
蒋勇 《劳动保护》2005,(1):74-75
在建筑施工中,电焊作业应用广泛。进行电焊作业的工人频繁与有害气体、金属蒸汽和粉尘、弧光辐射、高频电磁场、噪声和射线等接触,对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和安全有极大的危害。如果在设备或操作上存在问题,还有可能引起灼伤、火灾、爆炸、触电、中毒等事故,不仅危害电焊作业人员和其他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会使生产单位和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电焊机在工业企业使用很广,而且种类很多。其中,最普遍的是接触焊和电弧焊。交流电焊机和接触焊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电焊变压器。接触焊一般是固定设备,其变压器二次例均具有低电压、大电流的特点。交流电焊机变压器二次侧的空载电压一般约60~75伏。当焊铅与工件之间产生电弧时,二次侧流过几十至数百安的大电流,而焊钳与工件之间工作电压维持在30伏左右。电焊弧燃烧时,由于工作电压仅30伏左右,一般不会发生触电事故;而当电弧熄灭,特别是更换焊条时,焊件与工件之间的电压为70伏以上时,对人有触电的威胁。所以必须要求电焊工使用电…  相似文献   

10.
触电伤害     
焊把碰湿衣触电被急救事故经过:1.某电力检修公司为某电厂大修2号炉。2.焊工韩某在炉顶高空脚手架上进行焊接工作,高温作业时间较长,工作服被汗水湿透。3.焊把触头误碰韩某湿衣造成触电,被电击的韩某坠下,落到相距3m的桥板上,无呼吸、无心跳、休克。  相似文献   

11.
王敏 《安全》2009,30(7):39-40
电焊作业中操作者每时每刻都要同电打交道,故危险因素较多,触电伤亡事故屡见不鲜。本文以普遍使用的手工电弧焊为例,谈谈电焊机在空载状态下,二次侧输出电压正常时,其焊接回路致人触电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电焊机二次线触电事故频发,原因在于二次线电压较低(空载电压一般在50V~90V).人们对触电的成因认识不足.往往错误地认为电焊机二次线是“安全”的.导致二次线致人死亡的事故案例屡见不鲜,某造船厂有一位年轻的女电焊工正在船舱进行电焊,因船舱内温度高而且通风不好.身上大量出汗.帆布工作服和皮手套已湿透。在更换焊条时触及焊钳口.因痉挛后仰跌倒  相似文献   

13.
刘佳 《劳动保护》2012,(7):74-75
两起触电事故经过 案例1 2009年5月25日13时,李元龙在北京市朝阳区某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地沟内修理微型客车时触电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发时现场位于汽车修理厂地沟内,地沟上方有一辆微型客车,微型客车车头金属框架已变形.经现场人员介绍,当时李元龙等人正在对微型客车车头处进行修理,在地沟南侧有一台电焊机,电焊机一次侧交流额定电压为380 V/220 V,电焊机焊把线有破损处,且无出厂铭牌.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生产实践中关于电弧焊作业在人身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归纳出重点针对工矿企业和野外作业的十种主要的触电事故因素,分别为:电焊机机壳漏电触电、人体触及电源触电、二次侧异常电压触电、特殊作业点触电、电焊机空载电压触电、不规范焊接回路触电、电焊机误接高电压电源触电、特殊焊接对象焊前处理不当触电、个人防范欠缺触电、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触电,对其逐一地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在各类作业现场,常出现一些易造成人身触电及高处坠落伤亡事故的安全隐患,如带电作业或电焊作业时,作业人员不穿绝缘鞋、不配戴绝缘手套;高处作业不佩戴安全带、安全帽等。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与生产经营单位及作业人员在个体劳动防护方面未遵守相关标准有直接关系。作业现场情况复杂,机械、电气等设备存在隐患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在设备未严格遵守相关国标、行标等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如违反  相似文献   

16.
蒋勇 《安全》2007,28(2):52-53
由于电动工具使用范围广泛,接触不同人员及各种作业条件,而且操作方式是由手长时间紧握方式进行作业,因此危险性大,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为了安全操作,避免和减少对操作者的伤害,手持电动工具必须在符合安全操作的条件下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17.
电弧焊接时,触电事故主要由高压电转移和空载电压造成。如焊机受潮等使初级电压直接加在次级上,人体接触次级而发生触电;由于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中线)系统不牢;或者操作者接线错误,不按照设备所要求的输入电压来引线等,很可能把初级电压引入低压端,增加了触电的危险性。另外,手工电弧焊接通常使用的电焊机空载电压一般为60-90 V。焊工手和身体某部位在更换焊条、电极、接触焊件、焊枪带电部分时,而脚和其他部分对地面或金属结构之间绝缘不好,或者是人在金属容器内、锅炉内或在阴雨潮湿的地方焊接时,都容易发生焊工触电事故。另外,当焊接软…  相似文献   

18.
正作者结合亲自参与的一起交流弧焊机触电事故调查,就其事故经过、原因及预防,介绍如何预防交流弧焊机二次侧触电事故。交流弧焊机功率大,空载电流大,二次空载输出电压较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夏天,工人们在高温、潮湿、闷热的工地做焊接作业时,易出汗,会严重威胁着焊工们的生命安全。笔者去年  相似文献   

19.
成因   电焊机二次线触电事故频发,原因在于二次线电压较低(空载电压一般在50V~90V),人们对触电的成因认识不足,往往锚误地认为电焊机二次线是“安全“的,导致二次线致人死亡的事故案例屡见不鲜:某造船厂有一位年轻的女电焊工,正在船舱进行电焊,因船舱内温度高而且通风不好,身上大量出汗,帆布工作服和皮手套已湿透.……  相似文献   

20.
秦序刚 《安全》2005,26(5):49-50
在电焊作业现场常发现一些易造成人身触电伤亡事故的安全隐患,如电焊作业时焊工不戴专用手套、电焊机的引出线接头或绝缘破裂导体裸露、引出线接线柱裸露不加护罩、引出线直接搭在金属栏杆或扶梯上、引出线拖拉在地面积水里甚至直接扔到深水里而且焊工还站在水里作业,当安监人员制止、纠正这些习惯性违章行为时焊工及相当一部分检修工的回答既简单又统一:"这个电不打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