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瓦斯赋存规律认识不清,是导致煤矿瓦斯突出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应用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结合云南省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资料,探讨了云南省煤矿瓦斯赋存构造控制规律,进行了瓦斯分带划分及瓦斯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期,NW向构造发生右行活动,形成压扭性构造,破碎煤体、形成构造煤。燕山期,滇东和滇东北形成了一系列NE-NNE向平缓褶皱,煤系地层保存较完整;而滇东南断裂活动发育,煤系地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喜山运动第Ⅰ幕,云贵高原抬升,侏罗纪、白垩纪地层风化剥蚀殆尽,瓦斯大量释放;喜山运动第Ⅱ幕,NE向构造带强烈挤压、冲断、推覆,破碎煤体、形成构造煤,有利于瓦斯保存。新构造运动时期,滇东NNE、NE向构造带应力集中,易引发瓦斯突出;滇中高瓦斯区NW、NNW向构造带应力集中,易引起瓦斯突出事故。将云南省煤矿瓦斯赋存分布划分了两个高突瓦斯带和两个瓦斯带,即滇东高突瓦斯带、华坪祥云一平浪高突瓦斯带、滇中瓦斯带和滇西滇南瓦斯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造带局部厚煤层回采工作放压特点分析,提出了安全有效地管理构造带内顶板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地质构造区域煤与瓦斯突出的致灾原因,利用自主研制的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装置,研究逆断层和褶曲复合构造带的应力分布,分析应力对复合构造带瓦斯赋存和聚集的影响,从地质角度阐述复合构造带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力学作用机制。试验发现:复合构造带应力分布较为复杂,沿逆断层的断面转折部位在其附近空间应力分布最为集中,构造集中应力可达原岩应力的1.3~1.7倍。复合构造形成的过程中煤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构造煤非常发育,应力集中促使瓦斯向裂隙发育区运移和聚集,使其成为高压瓦斯的富集区;构造煤发育和大量承压状态的瓦斯为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瓦斯赋存规律认识不清,是导致煤矿瓦斯突出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应用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结合辽宁省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资料,分析了全省瓦斯赋存构造控制规律,进行了瓦斯分带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印支运动(主幕),在形成一系列EW向、NE向和NW向断裂褶皱带过程中,煤体破坏,形成构造煤。燕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NNE向、NE向的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与EW向构造相叠加,构造应力集中,有利于瓦斯突出;同时,岩浆侵入煤系地层使煤变质程度增高,生烃能力增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挤压作用逐步被拉张取代,拉张裂隙作用有利于瓦斯部分释放。将辽宁省煤矿瓦斯赋存分布划分4个高突瓦斯带,即阜新-铁岭高突瓦斯带、抚顺-沈北高突瓦斯带、北票-南票高突瓦斯带和红阳-本溪高突瓦斯带。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认识地质构造带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机制,以芦岭矿为例,运用瓦斯地质理论,论述矿区的构造特征和瓦斯地质特征,分析压扭性断层形成过程中构造运动对煤体结构和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发现,芦岭矿位于逆冲断裂地质构造带上盘,构造松软煤层发育,压扭性断层和层滑构造对矿区影响明显;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压扭性封闭性逆断层区域煤体裂隙发育,应力控制着瓦斯向裂隙发育区运移和聚集,使其成为高压瓦斯富集区;受采掘等作业影响,在煤层暴露的瞬间,压扭性逆断层构造带附近区域煤体内储存的大量承压状态瓦斯和构造松软煤岩混合物被疾速抛出,从而形成煤与瓦斯突出。  相似文献   

6.
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断层和褶皱构造,给煤矿的生产和安全带来很大影响。因为断层带岩石破碎,地表水和含水层中的水会沿着断层带涌入井下,断层破碎带又是瓦斯良好的通道,常常在此处积聚很多瓦斯;而褶皱构造,特别是在背斜的轴部,因岩层受到拉伸应力的作用,裂隙比较发育,若再遇到煤层顶板岩性为粉砂质泥岩、高岭石泥岩、条带细沙岩等,围岩的破碎情况将更为严重,易发生大块矸石冒落。当采掘工作面通过这些地质单元时,对顶板的稳定性、整体性将有较大影响。给采掘和支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不仅要防水、防瓦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用电位电极系测井曲线判识构造煤的准确性,建立构造煤居中的水平3层含构造煤岩层模型,并将其划分为4种岩层结构类型和4种电阻率关系类型;在给定钻孔和泥浆侵入带参数下,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10.0对4种电阻率关系类型对应的含构造煤岩层模型进行电位电极系测井数值模拟,分析数值模拟曲线中构造煤的响应特征;最后,对桃山矿93煤层多组测井曲线进行构造煤判识。研究表明:含构造煤岩层模型电位电极系测井曲线呈波峰、波谷、上台阶和下台阶等4种基本形态;曲线上凹弧的拐点为极大视电阻率点时可作为构造煤分界点的参考点,且误差小于1/2电极距。  相似文献   

8.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煤田奥陶系石灰岩沉积演化规律、华北地区奥陶系灰岩沉积建造与后期改造特征的差异性及构造发育等奥陶纪灰岩水文地质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奥陶纪灰岩水分布区煤层底板带压程度、底板隔水层发育特征、突水系数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对煤炭资源开采受底板奥陶纪灰岩水威胁方式、威胁程度进行了分区定量评价,并划分为非带压区域、带压安全开采区域和带压危险开采区,为下一步制定鄂尔多斯盆地煤田奥陶纪灰岩水害分区防治关键技术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因果模糊聚类法预测覆岩裂隙带高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采高、煤层倾角、岩石抗压强度、岩层结构、采空区斜长、埋深等因素影响下采空区覆岩裂隙带高度发育规律,对收集的实测数据进行因果模糊聚类分类、分析,对各个类别,代入裂隙带高度接近均值的实测数据运算,获得各个因素对裂隙带高度影响合适的权重,进而建立对应的特征模糊集,并构造对应的三角模糊数,最终建立模糊预测模型。通过案例分析对模糊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其误差范围为0.83-2.70m,满足工程应用的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10.
确定开采下限,对高突危险水体上煤层的安全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肥城矿区地质条件,用FLAC3D软件,对开采煤层下伏岩层移动变形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煤层底板三带范围进行了初步确定;同时,从不同方面对煤层底板开采破坏深度进行了理论计算。根据突水系数、导水带深度、导升带高度和经验数据,确定出正常条件下带压开采的下限(-720m)以及安全措施条件下(底板预注浆处理等)的带压开采下限(-850m)。依据开采下限,对带压开采条件进行了分析,初步形成了高突危险水体上煤层带压开采的分区分类,划分了"开采相对安全区(安全开采区、次安全开采区、条件安全开采区)、深部突水危险区、构造突水危险区",为确定安全开采技术与工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非突出煤层升级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南矿业集团B8煤为研究对象,针对《煤矿瓦斯防治经验五十条》关于非突出煤层升级的一些规定和指标确定的难点,通过对实际突出点的瓦斯地质条件调查分析、现场跟踪考察和实验室实验,重点考察和分析煤层突出危险性与地质构造、构造软煤厚度及瓦斯赋存的关系,结合日常生产中容易获取的各参数,构建了非突出煤层升级的方法和指标体系。该体系中:区域升级指标以相对较容易获取的煤层瓦斯含量和软煤厚度为主要指标;以f,△P值为经常检验的辅助指标;动态监测指标包括:地质构造异常带、构造软煤厚度的变化,日常预测参数K1值、S值,并确定了各指标临界值和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部分煤矿都不程度的受到承压水的影响,承压水的突出绝大多数与断层有直接的关系。以山西某矿承压水体上煤层开采为背景,分析了断层带突水的影响因素及突水机理;通过对矿区水文地质的综合评价,对矿区潜在威胁的断层建立离散元数值模型,进行流固耦合数值分析,以探究邻近构造带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特点及破裂和渗流特征。通过计算表明,随着工作面逐步开采邻近断层,底板破裂深度增大,沿断层面两侧岩体发生滑移错动并伴随渗流发生。  相似文献   

13.
苏桥煤矿于2005年12月开始基建,矿井设计年产量21万吨,开采二迭系童子岩组含煤地层。由于区域推覆构造的作用,复盖在童子岩组地层上面的是地质时代较老的栖霞灰岩和石炭系林地组砂砾岩。破坏性巨大的推覆构造导致矿区内断裂极发育,缓断层、高角度断层互相交错叠加,构造的破坏表现为多期次活动及活动的强烈性,特别是复盖在童子岩组之上的林地组砂砾岩与栖霞灰岩受F0断层(F0断层破碎带宽0.2 ̄50m不等,断面两翼破坏波及面广,断层局部导水性较强,靠近灰岩且形成溶洞)切割的影响,导致砂砾岩极其破裂,原生的结构整体性、稳定性遭到严重破坏,裂缝…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新型带放大器的压杆式压电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压电陶瓷作为敏感元件;为提高其响应速率,采用带声吸收杆式的结构;并充分考虑到测试专用设备的特殊构造,放置放大器及电池的需要,采用了特殊的外观及内腔结构;为提高传感器及其测试系统的响应速率,采用具有高输入阻抗及50Ω输出阻抗的电压放大器,同时也采用SYV- 50- 7- 1较粗的射频传输电缆,减少了爆炸与冲击模拟信号的传输畸变。该传感器经过爆炸洞及爆炸罐压力测试的反复试验,证明性能的确优异  相似文献   

15.
1 地质结构对发生冲击地压的影响 金属矿床是由各种地质结构单元构成的,如大型岩体、大型构造块、矿体、矿层及相邻的脉石体、断裂破碎带、裂隙等。这些结构单元的形状与规模、赋存条件与位置均不相同,因此对矿山冲击地压的影响也不同。1.1 按结构单元预报矿山冲击地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了验证隧道反射层析扫描成像超前预报技术( Tunnel Reflection Tomography )在不同类型不良地质体探测中的适用性及准确性,通过TRT技术在河北某金属矿山中的应用,对物探成果及揭露的实际工程地质情况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表明,TRT技术能较为准确地揭露空区、含水构造、断层及裂隙带等不良地质体,是一种适用性很强的超前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新型带放大器的压杆式压电压力传感器。该传器采用压电陶瓷作为敏感元件。为提高其响应速率,采用带声收杆式的结构;并充分考虑到测试专用设备的特殊构造,放置放大器及电池的需要,采了特殊的外观及内腔结构;为提高传感器及其测试系统的响应速率,采用具有高输入阻抗50ΩL输出阻抗的电压放大器,同时也采用SYV-50-7-1较粗的射频传输电缆,减少了爆炸与冲击模拟信号的传输畸变。该传感器经过爆炸沿及罐压力  相似文献   

18.
一定厚度构造煤的存在是瓦斯突出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构造煤发育区域也往往是瓦斯富集区。因此,研究构造煤的物性参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灰色关联度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构造煤的超声波实验测试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半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构造煤纵波波速和品质因子的主要因素是煤体的孔隙率、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纵波波速和品质因子随着孔隙率和挥发分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水分和灰分的增加而减少,视密度和最大镜质组反射率对两者影响较小。最后,从微观角度定性分析了孔隙率、水分和灰分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对构造煤超声波参数的影响机理,为超声波探测构造煤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孔径小于2 nm的微孔孔隙控制着煤的吸附能力,开展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微孔特征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厘清构造煤是否具有超强瓦斯吸附能力。为统计确证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孔径小于2 nm的微孔孔隙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判断造成微孔孔隙特征变化的主控因素并探讨其原因,对鹤壁六矿、平顶山八矿和淮南谢桥矿3组采自同一煤层共生的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煤样,采用CO2吸附法测定了孔径小于2 nm的微孔孔隙特征参数,并基于CART递归分割、LSD多重比较及多元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的微孔孔容进行了多重统计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孔径小于2 nm的微孔孔容没有显著差异;2)构造变形作用对孔径小于2nm微孔孔隙变化的影响远小于变质作用;3)构造煤的吸附能力不是构造煤发育煤层易突出的主要原因;4)煤类微晶结构参数的变化是煤微孔形成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确保西安—安康二级公路路基质量,运用地质和地球物理(地震)两种勘探方法对滑坡区作地表和深部作地质勘探,查清滑坡对路基的影响程度。通过对该区的地质情况、滑坡体的成因及其稳定性等方面的分析和综合研究后认为:勘查区内新、老构造运动特征显著,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滑脱面主要取决于断层面或层间千枚岩层等构造软弱带;区内该类滑坡体(或可疑滑坡体)是比较稳定的,相比之下,WT1和WT3勘探线南端滑坡体处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