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为探讨城市以较少网格监测点获得较科学的声环境信息,分析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的优化问题,减少每年监测带来的巨大工作量。在借鉴国内噪声监测优化布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噪声污染特征,以福建省某城市为例,运用物元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最优测点数,把该市区域环境噪声普查的152个监测点位优化为12个。将此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作比较,经验证,两种方法监测的等效声级和标准差平均值均2d B(A),监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大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是大气环境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大气监测点位的设置,可根据一定监测精度的要求,将城区按地理座标进行网格布点,建立网格布点模型。但是,由于布点数目较多,在人力、物力的限制下,这种布点方法难以推广应用。为此,需要进行布点优化,缩减点位数目。在目前的大气例行监测中,较多采用的是,按土地的使用功能,分区设置采样点的方法。然而,在地区的分类中,人为因素较多,难免会给点位的设置,带来一定的片面性。本文应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大气环境例行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量计算,建立模糊相似矩阵,并综合最大矩阵元原理和“编网”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监测点位进行量化寻优分析,从而得出监测点位的优  相似文献   

3.
目前 ,我国在环境噪声监测优化布点方面的研究尚不多 ,本文在借鉴国内大气监测优化布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噪声污染特征 ,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优化布点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本研究以网格布点实测数据为基础 ,利用功能区分层抽样方法确定最优测点数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和综合评判选取最佳点位。经验证 ,优化结果具有代表性和足够的精度 ,表明该方法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数量增多,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建成区的扩大和功能区类型的改变,"十二五"城市声环境监测点位的调整、优化是必然趋势.本文结合浙江省"十二五"城市声环境监测点位优化布设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城市声环境监测点位优化布点原则、方法等进行了阐述.以"十一五"声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现状为基础,结合功能区环境噪声的普查数据,对优化选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选出具有空间分布适当,可以保证设备安全,方便操作,并且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的测点.优化调整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有效网格覆盖面积增加了80.8%,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总路长增加了67.0%,功能区定点噪声测点数量增加了129.2%,优化调整后的监测点位更能客观反映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在环境噪声监测优化布点方面的研究尚不多,本文在借签国内大气监测优化布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噪声污染特征,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优化布点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本研究以网格布点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功能区分层抽样方法确定最优测点数,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和综合评判选取最佳点位。经验证,优化结果具有代表性和足够的精度,表明该方法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抽样调查的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数与数据精度、监测费用的关系,并根据阜新市的噪声监测资料,分别计算出绝对误差要求不同情况下环境噪声功能区监测需要的最少监测点位数。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噪声监测布点相关内容,做了简单的论述。为确保环境监测的质量,在进行噪声监测布点时,要合理选择监测点。在选择时,选择符合程度较高的监测点,合理设置监测装置,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王彬 《环境科学》1985,(3):88-90
城市环境噪声测量中网格布点数的研究,其目的之一是探索在允许测量误差的范围内,以最少的网格点数来正确反映环境噪声的污染情况。这方面在国内已有一些研究结果。对L_(50)研究结果,网格测点数与因测点数不同引起的测量最大偏差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回归方程为  相似文献   

9.
采样设计是土壤有机碳研究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论文对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进行抽样样本代表性评价,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方法的样点布设效率,结果表明:1)高塬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网格布点法,采样点布设格网间隔4 km,网格布点法较随机布点法和联合单元布点法效率分别提高64.3%和31.8%;2)平原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网格布点法,采样点布设格网间隔2 km,网格布点较随机布点和联合单元布点效率分别提高64.8%和128.8%;3)丘陵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应为联合单元布点法,样点布设密度为1个/1 314 hm2,联合单元布点较随机布点和网格布点效率分别提高205.8%和294.2%。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数理统计中有关数学工具进行监测布点的优化工作。把泸州市区域环境噪声普查的294个监测点位优化为67个。经验证,该优化布点方法合理、科学。  相似文献   

11.
在环境噪声监测中,由于监测人员对国家标准测量方法中布点原则的理解不同,使监测布点存在差异,导致测量结果差异较大。现根据国家标准测量方法,结合具体情况,对环境噪声监测工作中布点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1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监测11噪声扰民监测应在工厂周围有敏...  相似文献   

12.
利用GIS技术优化网格布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探讨了噪声功能区划中网格布点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电脑GIS)技术和可满足需要的地形图,在网格布点基础上,运用AutoCAD图形视窗界面及其强大的操作功能、结合本区噪声功能区划,表明GIS地理信息系统可做为一种信息源为城市噪声环境综合整治的模式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连云港核电厂拟建厂址反应堆半径约5km的范围进行噪声环境的布点测量,得出了该区域范围的噪声测量结果。本次测量采取网格式与功能区布点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布点,环境噪声共布点153个,交通噪声测量点12个,近海海面噪声测量点10个。另外,采用类比调查和模式分段估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建成运行后的核电厂噪声影响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4.
噪声自动监测是我国噪声监测的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噪声自动监测技术规范,噪声自动监测技术处于小规模试点初级探讨阶段。文章讲述了东莞市噪声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状况和工作进展,通过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的比对试验,验证噪声自动监测替代手工监测的方法是可行的。同时,对东莞市城市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布设进行研究,找出9个满足优化布点的原则和要求的测点,作为东莞市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并对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结合鞍山市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过程中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的工作实际,针对鞍山市区(建成区)的噪声达标区的划分、监测布点、监测方法和验收等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就创建过程中的不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鞍山市的噪声达标区建设基本上符合国家和省关于环境噪声达标区的技术要求,虽然达标区的划分、现状调查、各种噪声数据监测和分析、噪声污染源的治理以及达标区的验收和噪声源的抽测等工作较为复杂,但仍可以为其他城市噪声达标区的创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奎屯市为研究对象,对奎屯市2011年城市区域噪声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上年监测数据进行对比,从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等级划分、暴露在各等效声级下的网格面积和人口数几方面系统地研究分析奎屯市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口数量的增加,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交通、建筑、社会生活等噪声对区域声环境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提出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为奎屯市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彩云 《福建环境》1998,15(6):17-17,30
该文探索了噪声功能区划中网格布点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电脑GIS)技术和可不地形图,在网格布点基础上,运用AutoCAD图形视窗主基在的操作功能,结合本区噪声功能区划,表面GIS地理信息系统可做为一处信息源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模式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
大气质量监测对于提升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大气污染源包括分子状和颗粒状的污染物,需要在遵循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大气质量监测布点。常用的大气质量监测布点方法有网格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和扇形布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噪声法》)是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法律依据,自1996年颁布以来,为我国声环境质量改善和解决居民噪声污染投诉等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管理思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环境噪声问题日益增多,噪声扰民案件数量逐年上升,环境噪声污染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现行《噪声法》实施20多年,有些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环境噪声管理的需求,不利于进一步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噪声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为将来《噪声法》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工业、交通和建设的发展,城市环境噪声已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公害问题。城市环境噪声主要包括交通噪声、工业噪声以及建设噪声。降低城市环境噪声是一个涉及到噪声控制技术、城市建设、行政管理措施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从控制城市环境噪声角度讲,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包括:城市区域规划、临街建筑的布置和设计、城市交通网的规划、道路设计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