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秀英  安凤春 《环境化学》1995,14(3):258-261
本文研究了大鼠肝脏中单甲脒及其代谢产物2,4-二甲基苯胺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肝脏匀浆用1mol.1^-1hHC1加热回流提取,等分为A,B两份,A份溶液调pH至13后用石油醚萃取定容;B份加两倍体积的10mol.1^-1NaOH溶解后用石油醚萃取定容。分别经七氟丁酸酐衍生化,用带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2,4-二甲基苯胺的含量,最后计算单甲脒的残留量。该方法对2,4-二甲基苯胺的最低检  相似文献   

2.
单甲脒在大鼠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秀英  安凤春 《环境化学》1995,14(3):230-233
大鼠经口灌喂单甲脒后,通过测定实验动物不同时间的血、尿及内脏中单甲脒和代谢产物2,4-二甲基苯胺的含量,研究了单甲脒在大鼠体内的呼收、代谢和排出的变化规律。单甲脒经消化道被迅速吸收,48h内90%在肝脏代谢转化。72h内90%以代谢产物的形式随尿液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3.
采用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对2,3,7,8-TCDD在大鼠肝微粒体中进行体外代谢研究.利用实验中所建立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对其代谢产物进行直接分析,共鉴别出两类代谢产物,分别为2个单羟基化代谢产物(2-OH-1,3,7,8-TCDD和1-OH-2,3,7,8-TCDD)和双羟基化脱氯的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4.
紫露草微核技术检测单甲脒农药的致突变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希娟 《环境化学》1996,15(6):552-554
本文通过对紫露草微核技术检测单甲脒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随着单脒浓度的增加,紫露草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微核率明显增高,并与蒸馏水(阴性对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显示单甲脒对植物具有一定的致突性。  相似文献   

5.
单甲脒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单甲脒(N'-2,4-二甲苯基-N-甲基甲脒,简称DMA)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田间试验表明,喷洒单甲脒盐酸盐(DMAH)于棉花植株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实验室试验表明,投加DMAH于土壤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当DMAH在土壤中的浓度为20mg/g时,好氧异养菌总量开始降低,硝化细菌和放线菌、真菌的土壤DMAH抑制浓度分别为0.5mg/g和0.1mg/g.DMAH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亦不相同,脱氢酶对土壤中DMAH含量为10mg/g时其活性即有明显的减弱,而过氧化氨酶对DMA的耐受性相当高,其活性的抑制浓度达500mg/g.试验还证明了土壤中DMA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当DMA在土壤中的浓度为50~500g/g时,其消解速率可从8.75mm·kg-1·d-1提高到48mg·kg-1·d-1.  相似文献   

6.
环境样品中乙虫腈及其代谢产物残留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提取、florisil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建立了环境样品中乙虫腈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稻植株、稻壳和稻米中乙虫腈及其代谢产物的最低检测量为0.0l mg· kg-1,稻田水中为0.01 mg·L-1.在该方法条件下,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稻壳和糙米中乙虫腈及其代谢产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2.8%~103.6%,相对标准偏差为1.3%~12.5%.  相似文献   

7.
蛋白核小球藻与单甲脒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阎海  叶常明 《环境化学》1995,14(4):350-353
本文运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得出单甲脒抑制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 chick)生长的96h-EC50为3.5mg.1^-1。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甲脒初始浓度分别为3,5,10和20mg.1^-1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都不具备降解单甲脒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环境化学》2007,26(2):268-268
水果和蔬菜提取液分析通常较复杂,一般要用到气相色谱的特殊检测器如NPD,μECD和FPD,以检测提取液中微量的农药残留物,而质谱通常用来确证GC的检测结果.曾有报道介绍在GC/MS系统中色谱柱的末端加一个3路分流柱,使从柱子中的流出组分2份被分流到气相色谱的检测器,一份分流到MSD.通过这种柱分流系统,每一次进样可以同时得到4种信号(2种气相色谱信号、质谱的SIM信号和全扫描色谱图).元素选择检测器、SIM/scan和解卷积报告软件(DRS)提供了强大的农药分析系统.由于分流柱在色谱柱的末端,所以在任何检测器中分析物浓度等度减少.  相似文献   

9.
本文设计了3种合成路线,通过偶合反应、Baeyer-Villiger氧化水解、硝基还原、加溴反应、去甲基化等一系列反应,合成了多种间位羟基/甲基多溴联苯醚.产物经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和核磁共振测试表明实验所合成得到的产物与设计的目标产物结构完全一致,其纯度达到标样要求.  相似文献   

10.
单甲脒在土壤中的降解及持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振惠  莫汉宏 《环境化学》1995,14(3):234-238
本文对四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单甲脒及其盐酸盐在厌氧与好氧条件下的降解动态及其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甲脒及其盐酸盐均属不稳定的化合物,单甲脒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4.6-9.1d,其盐酸盐的半衰期为2.0-6.2d。结果还表明单甲脒盐酸盐在厌氧条件下较在好氧条件下降解缓慢;在厌氧条件时,土壤的pH值对其降解影响较大。在相同条件下,单甲脒比它的盐酸盐酸盐降解慢,其降解速率与土壤pH值无关。  相似文献   

11.
研究低剂量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对大鼠幼仔肝脏中microRNA的表达及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并且从microRNA分子角度探讨PFOS对肝脏相关功能影响的分子毒性机制及预测其他一些潜在的毒性效应。PFOS染毒剂量为3.2mg·kg-1,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含2%的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月桂酸酯乳化剂(Tween 20),利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观察了胚胎期和哺乳早期经PFOS染毒后出生第1和7天(PND1和PND7)大鼠肝脏组织mi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FOS能够引起仔鼠肝脏microRNA表达量的变化,PND1和PND7时显著变化的microRNA个数分别为46和9个。miR-125a-3p、miR-23a*、miR-25及miR-494同时在PND1和PND7显著性表达,PND1呈现下调性变化,PND7呈现上调性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分析发现:PFOS具有大鼠肝脏早期发育毒性,而且胚胎期的毒性效应强于哺乳早期;大鼠幼仔肝脏早期发育中,PFOS对其糖脂代谢及细胞凋亡过程具有毒性效应;胚胎期和哺乳早期,在低剂量PFOS暴露下,β和ω氧化代谢是肝脏脂肪酸代谢的主要方式;脂酰COA合成酶、脂酰COA脱氢酶及烯酰COA水合酶等脂肪酸代谢过程的关键酶,是PFOS暴露下microRNA潜在的靶分子。研究表明,PFOS具有多种肝脏早期发育毒性,低剂量PFOS暴露下,microRNA能够调节肝脏脂肪酸代谢相关靶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脂肪酸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成瘾者头发样品中滥用药物的GC—MS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秀敏  刘锋 《环境化学》1995,14(3):284-287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离、鉴定成瘾者头发样品中的滥用药物,样品处理方法简单,甲醇一次超声提取,提取效果较好,样品用量少,仅需20mg。应用该法对几例成瘾者头发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不公检出几种代谢产物,而且检出药物的原形。  相似文献   

13.
稻田样品中丁虫腈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稻田环境样品中丁虫腈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分析方法,即:稻田水样品以二氯甲烷萃取,水稻土样品以丙酮提取后再经乙酸乙酯萃取,稻株样品以乙腈提取后用CarbonNH2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然后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结果表明,稻田水中丁虫腈及其代谢产物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均为0.01 mg·L-1,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目标物最低检测质量含量为0.015 mg·kg-1。在该方法条件下,当添加水平为0.05~1.0 mg·L-1(或mg·kg-1)时,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丁虫腈及其代谢产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5.1%~109.2%,变异系数为1.0%~7.9%。  相似文献   

14.
啶虫脒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及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了啶虫脒在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啶虫脒在甘蓝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在甘蓝中半衰期为1.4~1.6 d,药后3d消解90%以上;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8~1.9 d,药后7 d消解90%以上.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45、22.5 g·hm-2,施药2次,药后3、5、7 d苹果和土壤中残留量均小于2 mg·kg-1.  相似文献   

15.
多氯联苯是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禁止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残留在环境中的多氯联苯,由于其亲脂特性可在生物体内进行生物积累以及在食物链中产生生物放大效应,并在肝脏中代谢产生羟基多氯联苯、甲磺基多氯联苯、多氯联苯硫酸盐等.代谢产物在水生生物体内会产生与内分泌相关的毒性作用,继而导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国际范围的持续关注.本文从多氯联苯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毒性效应及机理、多氯联苯生物转化机制等方面展开综述,并对目前全球范围内关于水产品中多氯联苯代谢产物同系物类型、残留水平以及对其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概述.  相似文献   

16.
姚丹  吴昊  江敏 《生态毒理学报》2018,13(6):97-106
为探究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水生动物肝脏的慢性毒性毒害机制,寻找其肝脏慢性毒性相关的潜在标志物,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暴露于PFOS中斑马鱼肝脏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及相关通路。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及PFOS浓度分别为10、100、250μg·L~(-1)的实验组,每组20尾斑马鱼,实验时长4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FOS浓度为10μg·L~(-1)的斑马鱼肝脏中筛选出4种发生显著性变化的代谢物,分别为牛磺酸、磷酸乙酰胺、β-D-葡萄糖、油酸,涉及4条代谢通路,即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糖酵解或葡萄糖生成。100μg·L~(-1)浓度组的斑马鱼肝脏中筛选出5种,包括牛磺酸、β-D-葡萄糖、棕榈酸、油酸、胆固醇,涉及5条代谢通路,即原代胆汁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糖酵解或葡萄糖生成。250μg·L~(-1)浓度组的斑马鱼肝脏中筛选出5种,即牛磺酸、β-D-葡萄糖、乳酸、甘油-3-磷酸、磷酸乙酰胺,涉及5条代谢通路: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甘油脂代谢、鞘脂代谢、糖酵解或葡萄糖生成。根据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生理功能和其涉及代谢通路分析,推测PFOS主要通过影响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糖酵解或葡萄糖生成及一些脂类代谢从而对斑马鱼肝脏产生毒性效应,其中牛磺酸、葡萄糖与油酸这3种代谢物可作为斑马鱼受PFOS胁迫肝脏代谢异常的潜在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近10多年来随着色谱(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和高分辨率质谱联用技术以及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和数据库的发展,使得高通量的非目标化合物分析方法得以实现,并在环境研究、食品监管、药物研发以及生物代谢物研究等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基于气相/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联用技术的非目标化合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分析方法策略、流程及其在环境研究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探讨了该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环境中的新兴污染物及其代谢转化产物、关键致毒物的甄别、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等提供一种新兴的高通量分析鉴别技术.  相似文献   

18.
刘勇建  牟世芬 《环境化学》2003,22(4):404-408
砷的分析方法最初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极谱法等,但这些方法仅能用于总砷,不能用于砷的形态分析.因而又发展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离子色谱法(IC)、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离子色谱-原子吸收/发射光谱联用技术等.由于砷化物在水中多以离子形式存在,采用离子色谱法能同时分析不同形态的砷离子.同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及原子吸收光谱测定砷化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因此,离子色谱及离子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原子吸收/发射光谱的联用技术在砷化物的形态分析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1-8]。  相似文献   

19.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磁质谱(HRGC/HRMS)分析痕量二噁英(PCDD/Fs,即多氯二苯并二噁英和多氯二苯并呋喃)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美国环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1997年颁布的检测环境样品中二噁英的标准方法1613规定使用HRGC/HRMS,高分辨质谱数据可面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羟基多溴联苯醚3'-OH-BDE-7在S.D.大鼠肝匀浆中的体外代谢研究方法.实验结果表明,3'-OH-BDE-7的主要代谢产物为2,4-二溴苯酚和二羟基多溴联苯醚(diOHPBDEs),并且其在温孵30min,时代谢转化率为90%.3'-OH-BDE-7的代谢研究为其它羟基多溴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