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考古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重点。泥河湾盆地,是我国古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泥河湾盆地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正处于现代人起源、扩散的关键时期,为解决我国甚至东亚的现代人起源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前人对遗址进行过多次系统挖掘,开展了一系列不同方法的年代学工作,然而其文化层年代却有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文化层的年代进行系统总结,通过对前人用不同测年方法获得年代进行综合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测定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文化层的年代差距过大,难以确定文化层的年代。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文化层的年代的不确定,严重影响了众多学者对于我国现代人起源的进一步研究。年代测量方法虽然众多,但是不同测年方法,有着不同的测年区间,因此后期需要根据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年代区间来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并使用不同材料来进行对比分析获得最为准确的年代。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爱达荷州的中中新世Clarkia古湖沉积是著名的新生代化石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际上古生物学、埋藏学、地质学等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是什么因素终止了Clarkia化石库的超常保存?为何鱼类化石聚集在仅几十厘米的转换层?目前这都还是未解之谜。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刘卫国研究员团队与美国布莱恩特大学杨洪教授团队合作,利用生物标志物和稳定同位素方法,揭示了Clarkia湖泊古环境演化的节奏和模式及其对化石保存状态的影响。研究成果发表于2017年3月  相似文献   

3.
阳逻砾石层及所含的大量的化石木,在古植物学、长江中游的古环境和古长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1984年阳逻被子化石木的发现,武汉阳逻化石木和阳逻砾石层就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先后发现的硅化木化石已达200余件。在阳逻化石木鉴定、植物分类、植物生态学和古环境研究方面,在阳逻砾石层的时代及年龄、成因和物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成果。然而,在一些基础问题研究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建议:(1)在化石木的来源和砾石层物源分析方面,开展系统的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2)通过综合地层学研究,即生物地层(植物化石组合)、岩石地层(长江中游岩石地层对比)、地貌地层(长江中游地貌对比)和年代地层的综合对比,重点尝试宇生核元素、化石自旋共振(ESR)等测年技术的应用,以查明化石木和砾石层的形成时代;(3)加强化石木和砂砾层环境信息深入挖掘和综合对比分析。在查明化石木植物树种的组合全貌的基础上,通过古植被类型的恢复,特别是应加强化石木的显微结构分析,通过观察其构造特征和生长轮(木轮、年轮)的宽窄等信息,分析其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4.
陶器释光测年一直是环境考古领域重要的时间界定方法之一。本文通过系统整理释光技术在陶器定年上的主要研究成果,分别从技术方法和应用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梳理,以阐明其在相应领域的适用性、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应用潜力。在陶器定年的技术方法上,热释光技术最早应用于陶器测年,但也存在矿物热释光晒退效率较慢、不可重复测试和反映信息较少等问题;光释光测年技术的不断发展拓展了陶器释光测年的技术和方法,近年来相应研究比例也不断提高,但也存在部分年轻样品石英信号较弱、石英光释光信号组分比例影响等效剂量测定等问题。在实践应用上,陶器释光测年技术在世界各地遗址均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能为遗址提供绝对年代测定,以及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更多地反映古人地关系演化和文化区域交流。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释光技术尤其是光释光技术在陶器测年领域的应用力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环境考古学研究;这对于进一步揭示区域古人地关系演化、文明发展历程和文化区域交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秦岭地区发现了大量旧石器遗址,并开展了年代学研究。但是,秦岭南麓汉江下游地区的旧石器遗址研究相对较少。2018年夏天对汉江下游地区的野外考察中,在钟祥盆地和江汉平原发现了罗汉寺和岳家湾两处旧石器旷野遗址。两处遗址的剖面出土了较多原地埋藏的石制品,包括石片、石核,以及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手稿、手斧等少量工具。利用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SAR-OSL)和热转移光释光(TT-OSL)技术,测得罗汉寺两个遗址点对应的文化层年代分别为53—30 ka和187 ka,岳家湾遗址旧石器文化层的年代为172—138 ka。这些年代有效填补了汉江下游地区部分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年代空白。  相似文献   

6.
于家沟遗址作为泥河湾盆地中唯一具有新旧石器工业过渡的典型遗址,为研究东亚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本文通过于家沟遗址剖面沉积物(厚约550 cm)的加速器质谱法(AMS-~(14)C)年代测定,确定了于家沟剖面的年代跨度为16.19?—?2.43 ka BP,其中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时限为9.35 ka BP。该遗址中发现的最早陶器经同层位地层推测,其年代为13.60 ka BP,是目前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陶器。陶器的使用可能改善了古人类的生活条件;大量细石器反映出泥河湾盆地中采猎经济高度繁荣。因此,在晚更新世末期气候开始变暖的背景下陶器和细石器的出现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丹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丹麦的能源供应完全依赖于进口。为应对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丹麦政府着手制定一系列新的能源政策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海油气田的重大发现,丹麦逐步摆脱了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挑战,丹麦能源政策的重心开始转向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8.
<正> 太田等为了研究成岩作用机理和古环境,曾追溯过贝壳在成岩过程的微量元素行为。根据矿物组成贝壳划分为霰石型和方解石型。利用现代贝壳和已知年代的贝壳化石,可以探讨并推断微量成分含量的年代变化。可是即使是同时代、同地区、同种属的贝壳,不用说是化石,就是现代风化贝壳样品中,其微量元素数据的变化范围也是相当大的,往往妨碍判断。 太田等(1979)研究了新鲜贝壳(宫城县江之岛湾养殖的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不同壳体和不同部位(相同壳体中的同一发育期或不同发育期)的微  相似文献   

9.
<正>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世界能源消耗增长了近20倍,迄今为止世界能耗的85%都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传统发展模式对化石燃料的高依存度,一方面给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生态失衡;另一方面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也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已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中国核与辐射安全发展现状我国是核能利用大国,核电发展经历了40多年的发风风雨雨,始终秉承  相似文献   

10.
董惟妙 《地球环境学报》2021,12(6):595-604, 614
在对14C测年数据进行校正时,由于大气14C本身波动的原因,其校正曲线出现反复波动,从而形成可持续上百年的放射性碳平台.其中"哈尔施塔特平台期"发生在800—400 BC,占据了考古学文化中早期铁器时代的大部分时段.该平台的存在使得这一时期的14C数据校正误差达到数百年,并且无法单纯地通过增加样本量获得更精确的遗址年代信息.全球很多地区在当时尚无可靠的文字记录可依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地区的早期铁器时代遗址难以做进一步的分期.本文以新疆早期铁器时代遗存为例,分别介绍树轮交叉定年、14C摇摆匹配、贝叶斯模型及地磁测年的原理和适用范围等,并讨论了应用上述方法对于改善新疆早期铁器时代遗址年代问题的可行性.结合新疆早期铁器时代遗存的特性,提出在具体研究中应视材料的保存情况和研究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环境》2002,(2)
水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可利用的水量与水质一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北方,这一问题在未来10年有可能变得更加严重。大部分地区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质量都将继续恶化。除了工业废水污染控制之外(90年代的主要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自然产物,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是地球沧桑巨变和重大事件的最好见证,是研究地球变化变迁过程、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依据,也是寻找与断定矿产资源踪迹的脉搏,勘验与追寻生命起源的线索。地质遗迹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矿物、岩石以及典型产地;水体资源;地质灾害遗迹等。具有  相似文献   

13.
<正> 本书由P.E.Hare,T.C.Hoering和K.King,Jr合著,1980年由纽约John Wiley & Sons Inc.出版,558页。 自25年前从化石中发现氨基酸以来,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和变化的研究一直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前言海参、鲍鱼、扇贝等是珍贵的海产品,其经济价值极高,历来是国内外市场的紧俏商品。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需要量的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因此国内海珍品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已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辽宁省长海县所产的海珍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驰名中外,分布面积和产量一直居全国之首(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遗憾的是60年代以来,由于只采不养、酷扑滥采,使海珍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几乎达到枯竭边缘。以刺参为例,50年代长海县年产干品71吨;60年代下降到24吨;70年代年均产仅18.2吨;80年代加强了管理,增加了捕捞力  相似文献   

15.
<正>自人类诞生以来,我们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时下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以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开端,建立在大机器生产和化石能源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甚至"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生命史上第一个具有地球物理学力量的物种"(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欧洲人口专家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400万年里,共有800亿人出生,这些人总共存活了2.16万亿年。20世纪的一百年虽然只占人类历史的四万分之一,但期间出生的人总存活年数却占了人  相似文献   

16.
<正>《自然》2015年8月20日2010-2012年间全球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导致的碳排放增长约3/4都来自中国。但是对于中国碳排放的估算始终被认为有较大的不确定性。2008年中国总的化石燃料碳排放,不同研究结果间竟有3亿吨的差别。该差异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耗量和排放因子的估算方法不一,排放因子的差异是因为中国不同燃料的排放因子极少来自实际测量。研究使用更为合理的能源消耗量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遗址是由于黄河下游洪水快速掩埋而保存的汉代文化遗址,是研究黄河流域历史气候变化与古河道变迁的理想载体。近年来,石英的光释光(OSL)测年技术广泛应用于水成沉积物的定年。本文选取三杨庄文化遗址区的一个深度为10.40 m 的剖面,使用细颗粒石英单片再生剂量(SAR)法OSL 技术测量了该剖面的8个样品的年龄,建立了剖面年代标尺,并与前人测得的加速器质谱(AMS)14C年龄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1)三杨庄剖面年龄分布在约12.43 — 1.21 ka,沉积于整个全新世时期,剖面沉积速率波动幅度较大,在约3.91 — 3.15 ka(深度9.60 — 5.00 m)沉积速率很快,而3.91 ka 之前的早 — 中全新世时沉积速率较慢;(2)剖面深度8.60 — 5.00 m,14C年代相对OSL 年代出现严重高估,高估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由约2 ka 变化到约7 ka,推断三杨庄剖面14C年代的高估可能是由于碳库效应的影响;(3)三杨庄剖面细颗粒石英OSL 测年结果指示细颗粒石英在河流-洪积相沉积物测定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方兰  陈龙 《环境保护》2016,(3):26-29
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大遗址文物成为很多城市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城市一道亮丽的名片.传统意义上的大遗址保护普遍存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忽视.本文在TEEB(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的视角下,深入研究了大遗址保护的创新模式,即提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纳入到大遗址保护行动中;全面识别和评估大遗址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将其纳入政府考核和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大遗址保护命运共同体;实现生态—文物保护一体化,打造生态遗址综合保护区.  相似文献   

19.
现代海洋中,八射珊瑚相当繁盛,研究也较详,但其化石并不多见:在古生代,是否有八射珊瑚化石尚有争议;公认的八射珊瑚化石首见于中生代,但只国外有零星报道,国内尚属空白。因此八射珊瑚化石并不为人们所熟悉。 70年代初,笔者于西秦岭中泥盆统上部的Stringocephalus层顶板中,采得一块构造罕见的化石标本,根据其构造特征(见下文),命名为海绵管珊瑚属Spongopora。稍后,西安地矿所晚古生代地层组又于该属模式种产地之西约10公里的较低层位上(相当于艾菲尔阶)采到该属另一个种的标本。当时笔者初步研究后,认为其与八射珊瑚亚纲的笙珊瑚属Tubipora Linnaeus颇为相似。但后者首见于新第三纪,两者的地质时代相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三大化石燃料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球地壳运动及地球表层温度稳定演化的影响,发现煤炭、石油、天然气因其丰富的储量、可观的地壳份量、广泛分布于陆地陆架地壳,以及与其周围柔性岩层构造和水资源共同对地壳自然微胀缩波动之"潮汐"运动和地球天体平衡稳定运转的调节润滑作用,成为维持地球表层温度稳定演化的重要作用因素。进一步通过分析20世纪初以来地球变热温度历史变化、1890年以来三大化石燃料开采量及累积量历史变化,进行了地球变热温度变化与化石燃料开采量及累积量增加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并探讨了化石燃料开采引起地球表层变热机制,得出结论:地球变热温度100多年历史变化与三大化石燃料的开采及历史积累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人类长期开采三大化石燃料是引起地球表层变热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