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刘传江 《绿叶》2015,(3):47-57
深入洞察生态文明及其相应形态的经济特征,并且用科学的思路去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从生态经济学的视野看,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文明形态、发展手段、转型理论、转型方向、经济形态、战略资源、发展路径、决定因素、支柱产业和经济模式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廖晓义 《绿叶》2011,(3):9-19
15年的求索让我们意识到,环保不只是狭义的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的问题,而是最基本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从倡导"5R"绿色生活,到将生活环保拓展到生命与心灵,地球村逐渐探索出了以东方智慧为内涵的"乐和"理论。我们把以天人合一为目标、以文明转型为内容的环保称为中国式环保;"乐和",则是中国式环保的通俗表达,它既是一种生活状态,被称为乐和人生,又是一种文明形态,被叫做乐和家园。倡行乐和理念,建设乐和家园,地球村的15年,是知行合一,一步步回归乐和,探寻中国式环保的路程。  相似文献   

3.
文明的步伐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大概有几个步伐最为关键:第一步是走出森林;第二步是从茹毛饮血到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发明使用火;第三步是从渔猎文明走向农业文明;第四步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上述四个步伐对于人类发展都是划时代、里程碑式的进步,对于人类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史春 《环境教育》2012,(12):21-22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二是文明新境界,三是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使生态文明的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审视了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探讨了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提出了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是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阐明了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层次的破坏。环境问题加剧的具体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整个社会缺乏环保意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素质教育水平等的限制以及对环保的宣传不力等因素,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普遍不高,这使公众及某些地方政府的行为有意无意地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因而,要培养环保意识、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就在于摈弃旧工业文明中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环境文明。  相似文献   

7.
钱桂林 《环境教育》2012,(12):16-16
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能否达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文明建设是否给力。那么,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呢?  相似文献   

8.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4,14(2):15-15
什么是文明转型?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什么是新文明?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工业文明,即是新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摘自《环境经济》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经历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质、挑战、应对和成效。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整体上表现为农耕文明特征,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短缺、城市化水平低下。为了跳出"马尔萨斯陷阱",新中国的缔造者带领人民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拓荒垦殖,问题得到缓解但没有得到解决,贫困落后依然,没能彻底摆脱"马尔萨斯魔咒"。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使农民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力;同时也使土地得以从农民手中部分释放出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资源价值,也使土地得以休养生息自我生态修复。虽然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幅提升了生产力、积累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逼近工业文明的生态红线、环境底线和资源上线,可持续发展挑战不断凸显。2010年后,中国全面启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转型发展进程,高质量、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是否是独立的文明形态,看法不大统一。生态文明在理论上处于确立时期,在实践上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定义远未达成一致而体现出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着重从人们思想观念、生产发展方式、政府的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着手,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系统易懂地阐释生态文明概念,对于帮助国际社会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生态文明,以及在全球视野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过去传统的哲学思想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具体的、可理解的、可操作的国家治理概念和术语。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核心构成,是中国国家治国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是国家环境与发展转型的整体性战略,其路径是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其关键手段和工具是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其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加强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2.
金鉴明 《绿色视野》2008,(12):16-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一种独立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党在理论思想领域的重大转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贡献。生态文明包括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三个重要特性,从理念方面说,包括生态文明的自然观、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观点     
《绿叶》2012,(12):93-94
历史似乎给了中国人一个机会: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转型的中国能不能直接由目前的传统工业文明转向生态工业文明?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必须告别美国和欧洲已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拥抱一种更为健康、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这对我们是严峻挑战,但也是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3]。  相似文献   

15.
王行坤 《绿叶》2012,(11):100-107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论一行动,是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国人民的具体实践中所概括出的行动方向。无论是从劳动力的再生产还是从自然资源的保护来看,现有的发展方式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国不可能走美国的老路,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真正地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生产力的升级转型,也需要一个更为公正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只是为了资本的增值;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却是以人为本,从而也就能够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发展的规划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具有普世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华大地正展现出天蓝地绿水清的亮丽新景象。海南是海洋大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南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党中央支持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鼓励海南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越来越重视生存环境的当今社会,生态文明作为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点,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首先说明当今中国出现了环境严重污染的“生态墙”;进而阐述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及建设生态文明的艰巨任务;然后论述我国正处环境问题的激化期,应借鉴世界各大工业国的经验教训,指明经济与生态双赢的方向;最后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这篇重要文章提出了以下启示:中国发展打“消耗战”的路已经行不通,必须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保持适当速度;提倡“合理消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保护环境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完成每个阶段的环保工作部署,一环扣一环,一步接一步走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概念明显存在着理论阐释不够深入具体、实践贯彻不够扎实细致两方面的缺陷,并由此影响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认识。基于对当代可持续发展议题前言理论的引述和探讨,可以知道,生态文明建设更接近于欧洲学者比如乌尔里希·布兰德最近主张的″社会一生态转型″概念,强调现代经济政治制度层面上的变革。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生态文明建设才可能引领一种文明方向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