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论述了我国40年来林业建设的概况。重点介绍了五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民;3.沿海防护林工程体系;4.平原绿化工程;5.太行山绿化工程。林业系统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七个方面的工作:1.确立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科学管理的指导思想;2.保护自然环境和濒危物种;3.完成了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4.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考察;5.探索保护区发展多种经营的路子;6.制定政策法规,加强法制建设;7.开展对外交流。林业部环境保护办公室在加强自然保护工作方面,采取如下具体措施:1.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2.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作;3.解决自然保护区建设经费;4.给予保护区优惠政策;5.妥善处理与当地群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曲格平局长在讲话中提出,要重视自然保护工作,在防止生态破坏方面,环保部门应着重做好控制乡镇环境污染、保护农村环境和监督重大经济建设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的工作。曲格平要求各地环保部门要和本地区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对本地区自然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制定本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要逐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法规建设;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作用。曲格平强调指出,要把自然保护工作列入议事口程,做好规划,加强管理,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宋健主任在讲话中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环境保护形势。针对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论述了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中心的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宋健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最有效的途径,同时指出,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措施是;1.要走向法制轨道;2.要科学管理;3.要广泛开辟经费渠道。  相似文献   

4.
十年来,我国环境保护系统在自然保护区与物种保护方面主要进行了四部分工作:1.组织了一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2.主持编写了中国动、植物红皮书;3.建立了一批由环境保护部门主管的自然保护区;4.建立了一批物种就地及迁地保存基地。近三年来,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区与物种管理处主要做了四项工作:1.加强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规建设;2.抓紧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评审工作;3.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促进地方自然保护区与物种管理工作;4.组织科研项目,为监督管理的科学决策服务。该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1.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2.以点带面推广典型,促进保护区产业发展;3.迎接全球环境热点,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贡献;4.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该省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经验。主要有:1.省级设自然保护处,市(地)级设自然保护科,县级设自然保护股,乡级设自然保护工作人员,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管理网络;2.全省建设了自然保护区51个,生态农业试点206个; 3.各级政府根据辖地具体情况,颁布各种管理条例、办法,全省总计60多种; 4.环境保护部门积极协调与其他管理部门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抓好自然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辽宁省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发动群众参与保护物种和自然资源的概况。通过建立三级自然保护网,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各项规章制度和护鸟保蛇公约,加强自然保护工作;同时,搞好科学研究,为保护区管理,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实行生产自养,如东北白眉蛇的人工饲养和蝮蛇开发利用,逐步实现自然保护区经费半自给或全自给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天津市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指施是:1.积极扶持的思想指导下,强化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2.从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着手,重点在于宏观控制;3.力求“三个效益”的统一,着力引导乡镇企业向无污染方向发展;4.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监督。市环境保护局在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工作中的体会是:1.切实重视并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2.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是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组织保证;3.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4.区别乡镇企业情况,采取适度、灵活的管理措施;5.环境保护部门与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等密切协作,全方位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8.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为揭示贵州省遵义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国有林场4种主要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和地理探测器等地理数学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遵义市4种自然保护地空间聚集性明显,形成3个高密度聚集区,呈现出"西北-东南密、西南-东北疏"的分布特征。(2)遵义市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匹配性较差,其中64.29%的区域属于滞后型和消极型,其在空间上形成1个集中区和1个连片区。(3)单个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存在一定差异,湿地面积、人均GDP和森林面积为影响研究区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任意2个影响因素交互后对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领导重视,强化宏观管理,充分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是做好自然保护工作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科学管理;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防止生态败坏;推广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附录     
附录I. 1 黑龙江省2 浙江省3 浙江省4 广东省5 广东省6 河南省7 河南省8 辽宁省9 辽宁省10 海南省11 海南省12 海南省13 海南省14 江苏省15 江苏省16 江苏省17 陕西省18 青海省19 安徽省20宁夏回族 自治区2l 福建省22 安徽省23;‘匹壮族 自治区24 四川省全国自然保护工作会议交流资料名录我们是怎样做好自然保护区有效 25宁夏回族管理工作的 自治区珍稀濒危植物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26 上海市工作的体会 27 江西省肖山县山一生态村建设试点巾囡术兰科植物及其濒危种类的 28 湖北省引种繁殖慨况和体会加强乡镇环境保护工作的做法和 29 山西省体…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1 458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等资料的分析,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自然遗迹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将自然遗迹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共220个,所保护的自然遗迹涵盖了3大类12类35个亚类,占总大类的100%,总类的92%,总亚类的76%,自然遗迹就地保护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就我国自然保护区内自然遗迹保护存在的发展速度缓慢、空间布局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和认识程度不够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文献和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分析了吉林省自然植被的就地保护现状和保护空缺。结果显示,吉林省自然植被共包含8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18个植被亚型、32个群系组以及67个群系。其中,有61个群系分布于自然保护区中,就地保护率达到91.0%,但近50%群系仅在1~2个保护区中有分布。未受到保护的群系有6个,分别是黄柳(Salix flavida)灌丛、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半灌丛、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草原、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荒漠、野黑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草甸和川蔓藻(Ruppia rostellata)群落,其主要分布于吉林省西部地区。总体来说,吉林省大部分自然植被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保护,但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另外,就地保护存在明显保护空缺,亟待通过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3.
基于1 458个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资料、总体规划和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通过建立自然植被就地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我国自然植被的就地保护现状,查明了保护空缺。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自然植被就地保护水平划分为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保护状况不明、未受保护和不予评价7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全国583种自然植被类型中,不予评价的有4种。受评的579种中,522种已经受到不同程度保护。有效保护的自然植被有58种,占全国自然植被类型总数的9.9%;较好保护、一般保护和较少保护的自然植被分别有154、110和200种,分别占全国自然植被类型总数的26.4%、18.9%和34.3%。另外,我国自然植被的保护空缺包括保护状况不明和未受保护的植被类型,分别有38和19种,两者合计占全国自然植被类型总数的9.8%。总体来说,我国绝大部分自然植被已得到就地保护,但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对于存在保护空缺的植被类型,亟须加强调查研究以确定其位置、范围和保护价值等,并通过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网络将其纳入自然保护体系内。  相似文献   

14.
克百威农药对我国湿地鸟类的威胁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我国湿地鸟类就地保护现状以及克百威农药在我国的使用,对鸟类的毒性、毒害途径和主要影响区域.针对当前我国克百威农药使用量大,对湿地鸟类构成严重威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对策,包括:筛选一批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严格管护;筛选出我国首批禁用克百威农药的市、县;完善湿地鸟类保护与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建设;调整农药产品结构,示范推广高效低毒的新农药品种;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对毒害鸟类案件严格执法;加强对农药销售和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全国自然保护联络网成立大会于1992年10月25日至29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环境学会的大力支持下,由安徽等8个联络网筹备组省共同商定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和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和自然保护处的领导、从事自然保护的科研部门专家、安徽省环境学会代表、部分地、县环境保护局领导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共计76人。会议共收到有关自然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论文10余篇。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并通过联络网的章程;建全联络网的组织机构;研究联络网的年度和长期活动计划;讨论网刊的出版和发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概况,乡镇工业污染现状和环境管理现状,分析了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情况不明;2.乡镇企业规划差;3.污染治理技术的推广不够;4.管理机构不健全。作者在文中提出6点对策:1.开展全国乡镇工业主要污染行业的调查;2.总结管理经验,并加以完善和提高;3.针对乡镇工业各主要污染行业,分别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政策,形成一套环境管理法规体系;4.开培训,提高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人员素质;5.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6.加强乡镇工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的研究和建设。  相似文献   

17.
森林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海军  马建章 《生态环境》2008,17(2):866-871
旅游资源的评价、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是生态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而森林自然保护地是一类重要的生态旅游区.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外自然保护地的定义与分类方式,可认为我国的森林自然保护地主要应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公益林场三种类型;森林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单纯地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价与核算,二是从保护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对资源的可开发性进行评价,其侧重在于找到保护与开发的的科学平衡点;在森林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上,必须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才能实现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由于经营目的和保护级别差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公益林场的生态旅游研究与实践尚存在发展不均衡、功能不突出等问题,随着生态旅游事业的深入发展,一些非热点和低等级的森林自然保护地在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开发实践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多采用比较保护地建立前后时间序列上或与邻近区域比较的方法判断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而未充分考虑保护地的空间邻近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因此影响了其准确性.为进一步改进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技术方法,识别辨析人为保护管理措施在高寒草地-沼泽湿地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景观生态学效应,以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采用"BACI"试验设计思路,以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和蔓延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等为指标,定量分析若尔盖保护区的空间邻近效应和保护成效.结果显示:(1)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呈缩减趋势,灌丛、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但沙化地面积减少;(2)若尔盖保护区存在空间邻近效应,为泄漏效应;(3)若尔盖湿地整体上仍呈破碎化趋势,但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内大斑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延缓,斑块间连通性降低趋势减小.本研究表明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减缓了边界范围内景观破碎化趋势,取得保护成效;建议在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内人为活动管控的同时,强化邻近区域的保护,以消除正在出现的孤岛化现象.(图4表4参35)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保护区大多面临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双重任务,协调好乡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以安徽鹞落坪自然保护区为例,从自然条件、生态限制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取10项指标构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聚落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鹞落坪保护区适宜建设区域面积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80%,限制建设区域面积占19.03%,禁止建设区域面积占59.17%;现有聚落面积的75.10%分布在适宜建设区域,8.44%分布在限制建设区域,16.46%分布在禁止建设区域。根据评价结果,对现有聚落斑块分别提出发展、限制和退出3种布局优化策略。该研究有助于实现自然保护区内聚落的合理布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土流失区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现代集约化生产已经导致农业系统的简化,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大量丧失.本文对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进行概述,结合水土流失区生产实际,提出了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若干建议.包括:1)构建农业种质库,保护遗传基因多样性; 2)保护农业半自然生境,提供天敌栖息场所; 3)推广生态农业,合理配置农业种养体系; 4)统筹兼顾,科学部署农田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