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总结群体性事件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典型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环境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存在PX项目地区爆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利益相关方访谈及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的方式,对政府公共政策、应对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给出了对策建议,从而为政府预防、研判和应对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从2007年厦门"放弃"PX到2011年大连承诺已建成的PX项目"一定搬迁",再到2012年宁波"坚决不上"PX和2014年茂名"如绝大多数群众反对(PX项目),市政府是不会违背民意进行决策的"。一时间,PX成为引发环境群体事件的最敏感词汇,面对"维稳"的压力,地方政府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7年前当PX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时,"高危"、"剧毒"、"致癌"以及"发达国家PX生产装置与居民区距离至少百公里以上"等"权威说法"主导了以互联网、手机短信等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3.
<正>自2007年厦门PX项目事件开始到今年3月份的茂名PX项目事件,关于PX新建、扩建项目的信息一次又一次地将PX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其间,有人立足民族产业发展的需要,论争通过PX扩能改变国内市场对进口PX高度依赖的现状,有人出于对生命财产安全的忧虑,诉诸各种民意表达途径阻止PX项目在所处生活区域内的建设和发展,有人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PX项目潜在的危害和风险,有人在"邻避"心理作用下选择性地闭上了理性的双眼,断章取义不明就里地坚持着偏激的观点甚至散布谣言,有人兼容并蓄,不断深化对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石化行业众多进入损耗失效期的在役装置,探讨事故发生的风险机理和基于风险的装置失效频率评估技术。由于单纯的失效评估忽略了装置特殊工艺环境、日常检测等技术条件对特定工况下装置单元风险的影响,现用失效频率和失效修正因子进行改进。利用基于多因素的耦合计算模型,对不同工况装置工艺单元失效风险进行综合量化修正,得到系统风险评估技术。应用该技术对某罐区进行了实际评估。  相似文献   

5.
多元热流体技术项目近年来在新疆油田开展了众多现场试验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项目现场装置区主要包括复合热载体发生器及其配套系统,项目实施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较多。通过研究分析,对生产单元进行了划分,辨识了各单元危险有害因素,运用HSE风险评价工具对风险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曾在厦门、大连、宁波等地引来广泛争议的PX项目,近日再次在彭州、昆明掀起舆论波澜。PX项目为何被妖魔化?究竟该如何化解公众的环境焦虑?又该如何避免"一闹就停"和"迁址复出"的拉锯战再次上演?迈过PX这道坎,我们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和技术发展,各种"环境风险议题"密集出现,成为媒体的焦点,有时甚至引发民众恐慌与一定程度的社会对抗。比如各地民众反对PX项目、垃圾焚烧项目、以及反核项目就是如此。诸多环境事件以邻避运动形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政府和民众的"双输"困局。这种双输局面的根源则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缺乏更为制度化的有效沟通方  相似文献   

8.
PX,你冤不冤?     
陈昊 《环境》2013,(1):68-70
PX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它到哪里都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呢?近年来,由PX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可谓层出不穷,从2007年厦门PX项目的未建搬迁到2011年大连福佳市PX项目的被勒令搬迁,再到2012年宁波市政府决坚不上PX项目的公开声明和咸阳PX项目的默默取消。PX项目一次次地成为舆论焦点。PX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它到哪里都尤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呢?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的PX项目建设正在遭遇困境。2007年,福建厦门民众因反对新建PX项目而走上街头,最终迫使PX项目迁离厦门,但厦门部分民众抵制PX工厂在全国尚未形成很大影响。2009年,上海石化、镇海炼化、福佳大化和中海油惠州同一年开闸投产,到2011年,中国的PX产能已经迅速增加到年产840万吨。PX项目遭遇困境的转折点是在2011年。这一年夏天的台风引起了当地部分民众对已经投产两年的福佳大化PX项目的恐慌,在强  相似文献   

10.
<正>茂名PX事件,是因环境议题触发的一场社会治理危机。本文从环境政治学角度分析了茂名PX事件中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关系,反思其意义和价值,揭示出邻避事件中公众环境心理的变化过程,力求找到政府在环境危机管理方面,提高公众政治信任度的有效方法。近年来,PX项目分别在厦门(2007年)、大连(2011年)、宁波(2012年)和昆明(2013年)等地引发了一系列群体事件。迫于民众的压力,各地政府和相关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环评的不断发展,环境风险这一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细化石化行业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和内容也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结合长庆石化500万吨常压蒸馏装置项目对石化企业进行环境风险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进行论述,介绍了常压蒸馏的工艺流程,对本项目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事故后果预测及分析,风险计算和评价,最后得出了最大风险值,该项目事故风险最大值小于化工行业风险统计值,并且提出事故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及应急预案,以期为石化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化工企业生产和储运过程中的环境风险,以及化工园区存在的环境风险,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环境风险防治对策,通过有效的防范,从而降低化工项目风险事故的发生率和对环境的影响,为化工项目风险事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密度纤维板项目发展迅速,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该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根据项目的特点从各个生产环节识别其环境影响,提出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重视物料平衡分析:可从整个生产物料、生产辅料或某种单一物料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风险评价等级的确定要注意从项目建设地区、甲醛储存量、所使用甲醛的物料特性三方面进行判断;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应注意该类项目甲醛气体有多处无组织排放源的特点,对各个有甲醛无组织排放的生产区域分别计算其卫生防护距离,最后以整个厂区各方向计算出的最远距离确定为该方向需设立的卫生防护距离。  相似文献   

14.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一个新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就将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管理的范畴,环境风险评价已成为可能发生事故危险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双乙烯酮生产所用原料都具有一定爆炸特性,故对具有发生潜在事故风险的双乙烯酮建设项目,其潜在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后果在环境风险评价中均应得到反映。本文以某拟建双乙烯酮项目为例,分析双乙烯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5.
针对化工园区内各装置次生环境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一套区域次生风险识别方法,并且以成品油储罐区和7万吨苯抽提装置为例对研究区燃爆类风险源和泄漏类风险源分别进行次生环境风险分析,识别化工园区内对环境有潜在威胁的风险源,结果表明:有8个危险源存在次生风险事故,且对可能发生的次生事故类型进行分析,为化工园区的次生环境风险的监控和防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一个新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就将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管理的范畴,环境风险评价已成为可能发生事故危险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乙二胺四乙酸生产所用原料都具有一定毒害特性,故对具有发生潜在事故风险的乙二胺四乙酸建设项目,其潜在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后果在环境风险评价中均应得到反映。本文以某拟建乙二胺四乙酸项目为例,分析乙二胺四乙酸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7.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一个新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就将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管理的范畴.由于PVC生产行业的许多产品、副产品和原料都属于易燃、易爆或有毒的危险品,故对具有发生潜在事故风险的PVC建设项目,其潜在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后果在环境风险评价中均应得到反映.本文就PVC项目的环境风险识别和环境风险评价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8.
工业废弃地(棕地)可能受原生产活动遗留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因此,棕地再开发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污染调查分析和环境风险评价,判断其是否需要进行土壤修复。用理化分析对首钢搬迁场址进行了土壤污染调查,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评价土壤环境风险,分析了污染来源,并提出采用基于环境风险的土壤污染治理模式及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9.
气体分馏是原油炼制的重要加工过程之一,气体分馏装置是对催化裂化装置生产的液化气进行进一步分离、精制,为化工装置提供丙烯和丁烯原料的重要装置,装置根据分馏所得产品的用途有三塔、四塔、五塔之分。通过对某石化公司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新建5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的环境监理开展深入研究,提出设计文件审查期、施工期、试生产期环境监理的要点,为规范和完善该类项目的环境监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重庆某化工公司酞菁绿G项目物质危险性和生产工艺危险性进行分析,明确了氯气泄漏为该项目存在的最大可信事故,同时利用非正常排放模式分析了氯气在大气中的扩散情况,对氯气泄露导致人员中毒和环境污染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价,并提出了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