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淤是治理湖泊内源污染、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白洋淀示范工程区清淤前后沉积物的上覆水与间隙水中氮磷的含量与扩散通量进行了研究,评估清淤示范工程对白洋淀内源氮磷污染负荷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清淤前,南刘庄和采蒲台示范区沉积物的表层间隙水中氨氮(NH4+-N)浓度分别为0.31~8.93、0.25~5.64 mg·L-1,磷酸盐(PO43-)浓度分别为0.03~1.61、0.01~0.07 mg·L-1,由于表层间隙水中NH4+-N、PO43-浓度较高,导致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的扩散通量较高.南刘庄和采蒲台示范区沉积物-水界面NH4+-N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3.17、2.72 mg·m-2·d-1,PO43-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0.071、0.018 mg·m-2·d-1,表明NH4+-N与PO43-的潜在内源释放风险很高.清淤后,示范区表层间隙水中NH4+-N与PO43-浓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南刘庄和采蒲台示范区沉积物表层间隙水中NH4+-N浓度分别为0.19~5.50、0.43~4.33 mg·L-1,PO43-浓度分别为0~0.07、0~0.03 mg·L-1.南刘庄和采蒲台示范区沉积物-水界面NH4+-N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0.752、0.747 mg·m-2·d-1,PO43-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0.011、0.003 mg·m-2·d-1,可见清淤后NH4+-N与PO43-的潜在释放风险显著降低.由此充分说明,清淤工程有效地控制了白洋淀沉积物的内源氮磷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2.
木屑生物炭在雨水径流中的氮磷淋出和吸附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孟依柯  王媛  汪传跃 《环境科学》2021,42(9):4332-4340
现阶段生物滞留系统的填料存在氮磷营养素淋出及吸附净化效果不稳定的问题.为评估木屑生物炭作为生物滞留系统过滤层填料的可行性,选用传统填料(椰糠、堆肥、陶粒和火山石)作为对比材料,通过理化性质测试、批量淋洗实验、等温吸附和解吸实验,研究木屑生物炭的基本性质、淋出特性和吸附特性,探究木屑生物炭对生物滞留系统的优化效果与改良机制.结果表明,经高温热解生成的木屑生物炭具有疏松和多孔的特性,饱和含水率为195.65%,持水效果好;热解后木屑生物炭表面的氮磷元素转换为稳定的化合物,在批量淋洗实验中其氮素淋出量低、淋出速度快,磷素淋出滞缓但在人造雨水径流的淋洗中保持线型负值增长,吸附效果稳定;在典型雨水径流浓度(2mg·L-1的NH4+及2mg·L-1的PO43-)下,木屑生物炭可吸附34.6mg·kg-1的NH4+和59.5mg·kg-1的PO43-,具有突出的综合吸附能力;NH4+及PO43-吸附平衡后的木屑生物炭在去离子水中的平均解吸率为21.23%和17.43%,吸附效果稳定.综上所述,木屑生物炭的施用可解决填料营养盐过剩淋出的问题,且具有较好的氮磷吸附效果,可用作生物滞留系统的填料解决雨水径流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首次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同步脱氮除磷新功能的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 PNY2013,通过生理及动力学特征,连续流运行操作及其在含糖类工业废水中的应用3个环节,探讨了不同碳源模式下PNY2013同步脱氮除磷的特性.结果表明:PNY2013以葡萄糖、乙醇及乙酸为唯一碳源时均生长良好,其最大比增长速率μmax分别为0.1327、0.1252及0.1115 h-1,其同步脱氮除磷率分别可达100%、80%、100%(NH4+-N)及93%、95%、98%(PO43--P).3种碳源下PNY2013同步脱氮除磷的最佳条件基本接近为:温度30℃,pH=8.0,溶解氧0~2 mg·L-1,C/N=200∶5左右.PNY2013同步脱氮除磷的长期连续运行条件下的实验进一步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条件下,进水NH4+-N及PO43--P浓度分别达400及80 mg·L-1时,两者去除率均接近100%.与这种超强能力相比,以乙醇及乙酸为碳源条件下,进水NH4+-N及PO43--P浓度分别达100及20 mg·L-1时,两者的去除率也可达60%~80%(NH4+-N)及40%(PO43--P),显示出相当的同步脱氮除磷能力.在以模拟制糖废水、淀粉加工废水、啤酒废水、味精废水这4种典型含糖工业废水为碳源条件下,除淀粉加工废水外PNY2013均能有效去除COD、NH4+-N和PO43--P,其中,制糖、啤酒、制药废水中的COD去除率分别可达40%、89%、96%,NH4+-N去除率分别为85%、94%、76%,PO43--P去除率均为90%.即使在40000 mg·L-1(制糖)及12500 mg·L-1(啤酒)的高COD条件下,PNY2013也均具有稳定的NH4+-N和PO43--P去除效果,显示出良好的同步脱氮除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曝气-电解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强化生态浮床对重污染河道水体的净化能力,采用曝气-电解生态浮床联合技术增强生态浮床的净化功能.试验考察了电流密度、曝气量和处理时间对模拟的高氮磷重污染水体的净化潜力,分析了电解反应对填料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浮床水生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NH3-N浓度为10 mg·L-1,PO43--P浓度为0.8 mg·L-1,电流密度为0.74 mA·cm-2,水力停留时间为3 d的条件下,相比于电解生态浮床和传统的生态浮床,曝气-电解生态浮床有利于水体中NH3-N的去除(p<0.001),其NH3-N浓度下降至(0.92±0.24)mg·L-1,而电解生态浮床处理的水体NH3-N浓度为(6.85±0.17)mg·L-1,传统生态浮床处理水体中NH3-N浓度高达(8.09±0.40)mg·L-1,曝气促进了水体中NH3-N向NO2--N和NO3--N的转化.电解有利于水体中PO43--P的去除,电解生态浮床处理水体中的PO43--P浓度下降至(0.43±0.02)mg·L-1,曝气-电解生态浮床处理的水体中PO43--P下降至(0.46±0.02)mg·L-1,可见,电解促进了PO43--P的去除.从对I.pseudacorus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分析可知,曝气有利于减弱电解反应对I.pseudacorus的损伤;对基质生物膜的16S rDNA分析可知,电解反应增加了浮床基质中自养反硝化微生物数量.因此,曝气-电解生态浮床是一种有效的净化重污染水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控制进水TN浓度<50 mg·L-1、水力停留时间为2.0 h和水温为20℃条件下,采用连续流完全混合式反应器对比研究了限NH4+和限NO2-厌氧氨氧化系统的脱氮效能及微生物种群特征.结果表明,尽管两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维持了类似的TN去除负荷[0.45~0.5 kg·(m3·d)-1]和TN去除率(70%左右),但限NH4+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ΔNO3-/ΔNH4+呈现更快的上升趋势.批式试验及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限NH4+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比限NO2-反应器具有更为显著的功能及微生物种群空间异质性.Candidatus_Brocadia是两反应器中的优势厌氧氨氧化菌属,限NH4+条件下Candidatus_Brocadia在大粒径颗粒污泥中的富集水平(53.9%)显著高于絮体污泥(19.1%);而在限NO2-条件下颗粒污泥与絮体污泥中Candidatus_Brocadia的相对丰度差别不大,分别为28.1%和21.3%.两反应器中均有Nitrospira存在且主要生存于絮体污泥中,对O2的需求应是驱动Nitrospira于絮体污泥中生长的关键因素;此外,限NH4+(即NO2-富余)环境可以促进Nitrospira的生长繁殖.综上,提出了基于选择性排泥的限NH4+厌氧氨氧化系统优化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宿迁市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特征和来源,于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宿迁市水汽通道上的3个监测点位采集了171份PM2.5样品,分析了PM2.5质量浓度以及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结果表明,宿迁市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年均浓度为(44.08±34.61)μg ·m-3,占PM2.5质量的41.8%,9种水溶性离子浓度大小排序为ρ(NO3-) > ρ(SO42-) > ρ(NH4+) > ρ(Cl-) > ρ(Na+) > ρ(Ca2+) > ρ(K+) > ρ(F-) > ρ(Mg2+),其中NO3-、SO42-和NH4+是主要的离子组分,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的75.6%.ρ(NO3-)/ρ(SO42-)年均值为1.53±0.88,表明移动污染源对PM2.5的贡献高于固定污染源.水溶性无机离子相关性分析表明,NH4+与NO3-、SO42-可能以(NH42 SO4、NH4HSO4和NH4NO3的形式存在.结合主成分分析,水溶性无机离子主要来源于二次转化、工业源、生物质燃烧和扬尘.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在冬季呈显著正相关,水汽传输在冬季更容易对PM2.5浓度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二次硝酸盐是PM2.5中的重要二次无机离子组分,为了解PM2.5中二次硝酸盐的形成及防控途径,基于天津市城区点位2018~2019年高时间分辨率的PM2.5在线监测数据,对气溶胶颗粒物的离子组分、pH值、NH3-NH4+和HNO3-NO3-浓度分布以及硝酸铵形成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津PM2.5平均浓度为58μg·m-3,PM2.5中主要离子组分为NO3-、NH4+、SO42-、Cl-和K+,在PM2.5中的占比分别为18.4%、11.6%、10.3%、3.3%和2.6%,PM2.5及主要组分浓度均在采暖季高、非采暖季低.气溶胶颗粒物整体呈现弱酸性,平均pH值为5.21,季节分布为春冬季节高、夏秋季节低,日变化趋势表现为早间(00:00~08:00)低,其他时间略高.NH3和HNO3的平均浓度水平分别为16.7μg·m-3和1.2μg·m-3,NH3浓度在每年的4~9月相对较高,10月~次年2月浓度相对较低;HNO3浓度水平月际变化不明显.除夏季外,其他季节NH3浓度均为早晚较高,其他时段较低;HNO3浓度整体呈现白天相对略高,晚上相对略低的特点.不同pH值下NH3与NH4+、HNO3与NO3-的浓度分布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早晚NH4+与NO3-的浓度均较高,pH值与NH3和NH4+以及HNO3与NO3-的浓度分布均为非线性.敏感性图表明,2018~2019年天津市硝酸铵的形成主要处于HNO3敏感区域,部分处于NH3&HNO3敏感区域.从季节分布上看,春季、秋季和冬季硝酸铵的形成主要处于HNO3敏感区域,夏季硝酸铵的形成主要处于HNO3和NH3&HNO3敏感区域.为有效减少天津市PM2.5中二次硝酸盐的形成,春季、秋季和冬季主要开展HNO3前体物(NOx)的控制,夏季主要开展HNO3前体物(NOx)和NH3的协同控制.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2014~2017年长三角地区2100余组环境空气PM2.5组分监测数据,建立了组分监测数据有效性的审核指标.以百分位数法(P2.5,P97.5)确定了长三角地区阴离子(A)与阳离子(C)电荷当量浓度比(A/C)、所测组分浓度之和(∑组分)与PM2.5实测浓度比、基于物质重构的PM2.5质量浓度(PM2.5,重构)与PM2.5实测浓度比、S/SO42-和K/K+的双侧95%参考范围分别为:(0.82,1.35)、(0.63,0.94)、(0.62,1.00)、(0.28,0.50)和(0.66,2.31),且上述指标各月的平均值和参考范围基本不受季节变化影响.NH4+的理论浓度与实测浓度检验结果表明,NH4+的化学形态呈现季节性变化,春夏季主要以NH4NO3和(NH42SO4形态存在,秋冬季则主要以NH4NO3、(NH42SO4和NH4Cl形态存在.相关研究的验证结果表明,A/C指标的通过率为87.1%,其他4项指标的通过率高达100%,说明上述审核指标的参考范围不仅适用于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还发现,审核指标的使用有一定条件,对于S/SO42-,夏季数据适用条件为PM2.5≥40 μg ·m-3,春秋冬三季数据适用条件为60 μg ·m-3≤PM2.5≤140 μg ·m-3;对于其他审核指标,当PM2.5≥60 μg ·m-3时,上述参考范围基本能够全年普遍适用.  相似文献   

9.
文艳  单保庆  张文强 《环境科学》2021,42(6):2839-2847
本文以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浅水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低温期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的分布特征,分析沉积物孔隙水中无机氮扩散通量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期白洋淀表层水总氮(TN)平均浓度范围为4.83~8.23 mg·L-1,氨氮(NH4+-N)平均浓度维持在0.21~0.34 mg·L-1之间,硝氮(NO3--N)平均浓度在0.01~2.75 mg·L-1之间.TN污染较严重,超过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TN平均含量在681~4365 mg·kg-1之间,其中有机氮(TON)为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占总氮比例61.6%~93.1%.NH4+-N为无机氮(TIN)的主要存在形式,平均含量范围为28.9~116.3 mg·kg-1,NO3--N含量整体较低,平均值范围为5.2~23.7mg·kg-1.低温期白洋淀0~30 cm沉积物孔隙水中NH4+-N浓度是上覆水中的3~16倍,呈现逐渐累积趋势.沉积物-水界面NH4+-N、NO3--N和NO2--N扩散通量范围分别为-0.55~4.09、-1.44~3.67和-0.88~0.04 mg·(m2·d)-1,冬季低温期仍具有潜在释放风险.低温期沉积物中积累大量的NH4+-N,可能会在温度升高后影响白洋淀上覆水体水质.因此研究低温期白洋淀沉积物-水界面氮的分布特征和沉积物中无机氮的内源释放风险对于改善白洋淀水质和认识浅水湖泊内源氮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构建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N/Anammox)污水处理工艺,以探究AnMBR-PN/A工艺处理效果最佳的水力停留时间(HRT).AnMBR将厌氧生物处理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实现有机物去除,AnMBR出水NH4+-N通过PN部分转化为NO2--N,最终通过NO2--N氧化剩余NH4+-N去除.实验结果表明:在HRT=11.2 h时,AnMBR-PN/A工艺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稳定在97%以上,COD转化为CH4效率超过77.5%,总氮(TN)去除率为78%,出水COD和TN浓度分别低于14和11 mg·L-1.AnMBR段COD去除率达到95%,平均甲烷产率为0.39 L·L-1·d-1.PN段实现了NO2--N的高效积累,其出水中NO2-/NH4+为0.91±0.11.Anammox段出水中的NO2--N、NH4+-N和NO3--N浓度分别低于1.0、4.9和5.1 mg·L-1.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PN段氨氧化菌主要为Nitrosomonas,丰度为7.09%,Anammox段主要微生物为Candidatus Brocadia,丰度高达21.01%.本研究构建的AnMBR-PN/A工艺实现了污水处理过程的高效能源回收和深度自养脱氮,研究成果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南四湖内源氮磷释放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和Peeper间隙水采集器分别于2011年8月获取南四湖不同湖区原位柱状沉积物和间隙水,通过原柱样静态释放实验及间隙水分子扩散模型对其氮磷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四湖不同湖区夏季氮磷界面交换速率差异显著,静态释放实验沉积物NH4+-N和PO43--P的释放速率分别为3.1~10.3 mg·m-2· d-1和0.3~2.7mg·m-2· d-1,总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南阳湖明显大于其他各湖区,这与其距离济宁市区较近,沉积物受污染较重有关.Peeper法与离心法分别获取不同湖区间隙水,利用分子扩散模型计算出NH4+-N和PO43--P的释放速率分别为3.69~4.51 mg·m--2·d-1、0.24 ~0.66 mg·m-2·d-1和2.54~4.16 mg·m-2·d-1、0.04~0.51 mg·m-2·d-1,同一采样点,Peeper法计算出释放速率比传统离心法高出约20%.通过静态释放实验获得的NH4+-N和PO43--P释放速率(R)在空间分布上与间隙水分子扩散模型计算出的结果相一致,但前者明显大于后者,将其进行比较,氮和磷的R/F值分别为0.84 ~2.64和2.03 ~13.79,表明原柱样静态模拟实验进行内源释放速率估算时,可能比分子扩散模型法计算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太湖内源营养盐负荷状况及其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狄贞珍  张洪  单保庆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2):3872-3882
以太湖沉积物-上覆水界面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夏季采集46个样点的沉积物柱状样,分析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营养盐(正磷酸盐、氨氮、硝氮)的浓度空间分布,估算表层沉积物中磷、氮的扩散通量,明确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分布规律,以探明内源营养盐负荷对太湖上覆水的污染贡献,并为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的转移过程理论补充证据.结果表明:太湖西北部区域的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正磷酸盐和硝氮浓度较高,分别达到1.11 mg·L~(-1)和1.25 mg·L~(-1)以上;大部分湖区的氨氮浓度超过2 mg·L~(-1).全湖区范围内,从表层沉积物的上覆水到孔隙水,氨氮含量呈现升高趋势而硝氮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北部3个湖湾区的沉积物营养盐扩散通量最高,正磷酸盐为2.69~4.60 mg·m~(-2)·d~~(-1),氨氮为17.8~45.7 mg·m-2·d~(-1),而湖岸河口区是沉积物硝氮内源释放显著的区域.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正磷酸盐和氨氮的年内源污染负荷分别为64.6 t·a~(-1)和1756 t·a~(-1);而上覆水向沉积物汇入硝氮的年负荷为1102 t·a~(-1).氨氮的内源污染负荷与外源污染负荷之比高达18.7%,氨氮、总磷和总氮内源污染为上覆水贡献的浓度分别为0.361、0.013和0.134 mg·L~(-1),表明自由扩散带来的内源负荷会使太湖水中营养盐污染恶化,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李如忠  张亮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2):2960-2968
为揭示水力特性对小河流沉积物及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分布特征的影响,在巢湖十五里河河道上,选择支流交汇处、弯道淤积处、弯道冲刷处、河岸坍落处、水生植物生长区、平直河段、河内浅滩等7种水力特性类型,采集深度约40cm的沉积物柱状样,并按2cm厚度现场分层,得到136个样品.在实验室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解析沉积物与间隙水氮磷垂直剖面特征及沉积物-上覆水界面氮磷营养盐的源/汇关系,拟合间隙水剖面NH+4-N、NO-3-N和PO3-4-P浓度,并对采样点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力特性区沉积物氮磷含量差异明显;弯道冲刷处和河岸坍塌处间隙水剖面NH+4-N、NO-3-N和PO3-4-P浓度相对较低,且垂直变化不大,但在水生植物生长区则变化明显;不同水力特性区的水-土界面NH+4-N、NO-3-N源/汇关系,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PO3-4-P则差异明显;在沉积深度0~16cm范围内,除水生植物生长区外,其它各水力特性区间隙水NH+4-N、NO-3-N和PO3-4-P浓度在垂直剖面基本上都可以借助指数函数y=exp(a+bx+cx2)拟合,这与湖泊、水库等宽阔水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复合污染体系对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问题,以限氧裂解法制备的污泥基生物炭(SSB)为吸附剂,探索其在不同污染体系下的吸附性能变化.基于污泥基生物炭构建固定床系统,研究连续流条件下复合污染体系(Zn2+、NH4+、H2PO4-)对Pb2+在固定床动态吸附行为的影响,对比不同体系下系统运行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复合体系均对SSB的Pb2+吸附效果产生抑制作用,其影响大小为NH4+ > Zn2+ > H2PO4-.而三元/四元复合污染体系中,H2PO4-的加入会减弱复杂体系对Pb2+的吸附抑制作用.②固定床系统中,不同复合体系对吸附穿透曲线参数的影响顺序为Pb2+-Zn2+-NH4+-H2PO4- > Pb2+-Zn2+-H2PO4- > Pb2+-Zn2+-NH4+ > Pb2+-NH4+-H2PO4-.③固定床系统动态吸附量(qd)与传质区长度(H)的变化分析均显示,复合污染体系会降低固定床吸附性能.④数据拟合结果表明,相比于Yoon-Nelson模型,Thomas模型能更好地描述Pb2+在复合体系中的动态吸附过程,但复合污染会限制动态吸附模型的应用,导致模型预测不准确.研究显示,复合污染体系会显著影响吸附剂在连续流状态下的吸附性能,有选择地处理特定污染物可以减少复合污染体系对净化效果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大气湿沉降对长江口水域营养盐的贡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付敏  赵卫红  王江涛  苗辉 《环境科学》2008,29(10):2703-2709
为研究我国长江口大气湿沉降对近海水域营养盐的贡献,2004年6月~2005年5月于长江口水域崇明岛收集31个大气湿沉降样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解性NH4 、NO3-、NO2-、PO)034-和SiO23-.结果表明,大气湿沉降中营养盐月平均浓度变化较大,NH4 和NO3-浓度较高.营养盐湿沉降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总无机氮(TIN)、PO34-和SiO32-的湿沉降通量分别为52.02、0.17、0.10 mmoll(m2·a).NH4 是TIN的主要贡献者,占TIN的70.9%.由于大气湿沉降中营养盐的浓度和组成比例与长江口表层海水有显著的差别,可使海水表层的营养盐结构、盐度、pH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浮游植物生长和种群结构,甚至会引发赤潮.  相似文献   

16.
重庆老龙洞地下河流域氮、磷及微生物污染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蓝家程  杨平恒  任坤  陈雪彬  徐昕  胡宁 《环境科学》2014,35(4):1297-1303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我国地下水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西南岩溶区地下水是当地重要的水源,一旦遭受污染将很难恢复.本研究选取NO-3、PO34、NH+4和总细菌(total coliform)、大肠杆菌(total E.coli)、粪大肠杆菌(fecal coliform)作为指标,对重庆南山老龙洞流域进行多年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洞流域地下水NO-3、NH+4、PO3-4含量均超过天然水规定值,尤其以NH+4、PO3-4污染较为严重.桂花湾泉NO-3含量为19.78~68.55 mg·L-1,有的月份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50 mg·L-1.老龙洞出口NH+4、PO3-4含量分别为2.71~12.92 mg·L-1、0.16~11.22 mg·L-1,是污染最重的地下水.老龙洞地下河NO-3含量低于岩溶表层泉,而NH+4、PO3-4含量则高于表层岩溶泉.城镇化的发展、农田减少以及洞内还原环境是导致老龙洞地下河NO-3含量从2008~2013年降低的原因,而高PO3-4含量污水不断输入地下河使得老龙洞地下河PO3-4含量呈增加趋势.微生物污染极为严重,甚至远超过中国地下水和饮用水规定的Ⅴ类标准,以粪大肠菌为例,地下水中其含量波动范围为3.4×104~3.68×104CFU·mL-1.岩溶区由于特殊的水文地质结构,岩溶洼地、天窗、落水洞导致岩溶地下水极易遭受到污染.农业活动、城镇、企业和居民点生产生活排污,是地下水氮、磷和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同步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PNDPR)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以低C/N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延时厌氧(180 min)/好氧运行的SBR反应器,通过联合调控曝气量和好氧时间,考察了该系统启动与优化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当系统好氧段曝气量为0. 8 L·min~(-1),好氧时间为150 min时,出水PO_4~(3-)-P浓度约为1. 5 mg·L~(-1)左右,出水NH_4~+-N和NO_3~--N浓度由10. 28 mg·L~(-1)和8. 14 mg·L~(-1)逐渐降低至0 mg·L~(-1)和2. 27 mg·L~(-1),出水NO_2~--N浓度逐渐升高至1. 81 mg·L~(-1);当曝气量提高至1. 0 L·min~(-1)且好氧时间缩短至120min后,系统除磷、短程硝化性能逐渐增强,但总氮(TN)去除性能先降低后逐渐升高,最终出水PO_4~(3-)-P、NH_4~+-N分别稳定低于0. 5 mg·L~(-1)和1. 0 mg·L~(-1),好氧段亚硝积累率和SND率分别达98. 65%和44. 20%,TN去除率达79. 78%. SPNDPR系统内好氧段好氧吸磷、反硝化除磷、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同时进行保证了低C/N污水的同步脱氮除磷.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厌氧/好氧/缺氧(A/O/A)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强化生物除磷(EBPR)与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SPND)耦合,并后置短程反硝化的脱氮除磷特性,以低C/N(≤4)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优化曝气量和缺氧时间,实现了低C/N城市污水的深度脱氮除磷.结果表明,当好氧段曝气量由1.0 L·min-1降至0.6 L·min-1,缺氧时间为180 min时,出水PO3-4-P浓度由0.06 mg·L~(-1)降至0,出水NH+4-N、NO-2-N和NO-3-N浓度分别由0.18、18.79和0.08 mg·L~(-1)逐渐降低至0、16.46和0.05 mg·L~(-1),TN去除率由72.69%提高至77.97%;随着曝气量的降低,SPND现象愈加明显,SND率由19.18%提高至31.20%;此后,当缺氧段时间由180 min逐渐延长至420 min,出水PO3-4-P、NH+4-N和NO-3-N浓度分别维持在0、0和0.03 mg·L~(-1)左右,出水NO-2-N低至3.06 mg·L~(-1),SND率达32.21%,TN去除性能逐渐提高,TN去除率高达99.42%,实现了系统的深度脱氮除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