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纳米氧化铝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人工纳米材料。当它被释放到水环境中后,会与环境中原有的重金属发生相互作用并对其毒性产生影响。文章研究了不同亲疏水性质的纳米氧化铝存在下铜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测定了藻细胞的生长抑制、金属积累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丙二醛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显著降低了铜离子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藻细胞内铜的积累量及氧化损伤降低。但不同亲疏水性质的纳米氧化铝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别。这可能是由于纳米氧化铝对水中的铜离子发生了吸附,间接降低了藻液中的不稳态铜的浓度,从而减轻了铜对藻细胞的毒害。而纳米氧化铝的不同亲疏水性质对吸附水中铜离子的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新月藻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阿特拉津、马拉硫磷、草甘膦、甲苯4种有机化合物和HgCl2、NaAsO2、K2Cr2O7 3种金属化合物对新月藻的毒性效应,探讨了新月藻对这些化合物的敏感度差异与特点及其机理,为这些物质的藻类急性毒性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新月藻对阿特拉津、草甘膦、HgCl2、NaAsO2、K2Cr2O7敏感度较高,而且响应大小与化合物浓度呈正相关趋势,对马拉硫磷和甲苯有一定响应,但随浓度变化趋势不明显;基于藻类光合作用的急性毒性检测方法,适用于检测可阻碍或抑制藻类光合作用中电子迁移、氧化还原、自由基等反应的毒物。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实验室乙醛对鲢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乙醛对鲢鱼幼鱼的急性毒性48hLC50为14618mg/L,其安全浓度为1462mg/L。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太湖中藻源性磷对总磷的贡献,分析水体总磷的波动与蓝藻水华暴发之间的关系,以太湖无锡水域为对象,结合当前浮游植物、总磷的采样和分析技术规范,调查了藻类聚集区域的藻种组成、藻密度及水体中不同形态的磷质量浓度,分析了藻源性磷对水体总磷的贡献。结果表明,蓝藻水华主要优势种为微囊藻,单个微囊藻细胞平均磷质量为1.46×10-10 mg,即当水体中微囊藻密度为108个/L时,对水体总磷贡献量约为0.014 6 mg/L;在藻类聚集程度不同的水域中,藻源性磷对总磷的贡献率为2.7% ~ 55.4%。该研究有助于建立蓝藻藻密度与藻源性磷之间的定量关系,探究不同藻类聚集程度的水体中藻源性磷对总磷的贡献,确定了太湖无锡水域中藻源性磷是引起总磷监测值波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6.
7.
用八种淡水鱼类监测四种污染物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鲢鱼、鲫鱼、鲤鱼、金鱼、鳊鱼、草鱼、鳙鱼和罗非鱼等八种淡水鱼类为试验生物,研究了丙烯腈、乙腈、硫氰酸钠和二甲基甲酰胺等四种污染物对这八种鱼类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不同鱼类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丙烯腈、乙腈、硫氰酸钠和二甲基甲酰胺对八种鱼的96hLC50值分别为561964mg/L,34546346mg/L,10406782mg/L,655116194mg/L,八种鱼类对这些污染物的敏感性基本接近,常用的生物监测试验用鱼(链鱼和鲤鱼)可以较好地代表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 相似文献
8.
9.
针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提出以土壤中全量浓度筛选值和管控值作为衡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标准,对湖南省部分稻田农用地土壤及点对点稻米样品中镉、铅、砷、汞的总量和有效态浓度及稻米中含量进行监测,根据重金属总量浓度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3组。结果显示:(1)土壤及稻米中镉含量基本为随着风险级别的升高而增加,铅、砷在土壤和稻米中含量无规律性结果,汞监测结果均为未检出。(2)低风险组稻米镉超标率为12. 0%,高风险组稻米镉达标率为33. 3%,表明利用总量浓度对农用地土壤潜在风险进行分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依据4种重金属在土壤中总量及稻米(早稻)中含量情况,对风险级别进行调整并综合判断:有58个样品为低风险组,占样品总数的68. 2%,超标率为零;有15个样品为中风险组,占样品总数的17. 7%,超标率为80. 0%;有12个样品为高风险组,占样品总数的14. 1%,超标率为100. 0%。调整后评价结果与上述标准的划分目标更接近,能够提高上述标准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