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基于2022年3月和8月在昆承湖采集的8个表层(0~10 cm)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运用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汛期和非汛期昆承湖各监测点位ρ(TN)平均值分别为0.364,1.024 mg/L;ρ(TP)平均值分别为0.119,0.058 mg/L。(2)汛期昆承湖表层沉积物ω(TN)、ω(TP)和ω(OM)的平均值分别为1 099.7,584.3 mg/kg和15.45 g/kg,非汛期其平均值分别为893.9,529.3 mg/kg和23.05 g/kg。时间上,汛期ω(TN)和ω(TP)平均值均高于非汛期,汛期ω(OM)均值低于非汛期;空间分布上,ω(TN)、ω(TP)和ω(OM)均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3)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汛期TP与OM呈显著正相关(r=0.757,p <0.05),非汛期TN与OM相关性显著(r=0.928,p<0.05);(4)汛期和非汛期全湖表层沉积物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32和1.17,分别属于中度污染和轻度污染水平;汛期和非汛期全湖有机污染指数分别为0.10和0.14,均属于较清洁等级,昆承湖整体有机污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千岛湖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OM)、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分析其污染分布特征,并评价污染水平.结果表明,千岛湖沉积物中OM、TN、TP平均值分别为1.44%、1.86mg/g、0.89mg/g.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城区库湾、新安江干流沿线污染相对较重;垂直分布,OM、TN、TP整体上均从湖底由下而上呈逐步上升变化过程.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湖沉积物中OM、TN、TP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氮、磷多以有机形式存在.C/N值表明,该湖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自内源的水生生物分解.评价结果显示,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1.1~4.2,该湖整体上处于重度污染水平,TP污染重于TN;有机指数范围为0.04~0.52,整体上属于轻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3.
洪泽湖作为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泊,是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水源地,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之一,研究其湖滨带表层沉积物氮、磷、有机质的污染情况对维持洪泽湖水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20年8月于洪泽湖湖滨带采集的43个表层(0~10 cm)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评价其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洪泽湖湖滨带表层沉积物TN、TP、OM含量范围分别为232~2 152 ,123~439,0.91~18.65 mg/kg,均值分别为985,276,10.93 mg/kg;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东部大堤、成子湖和西部区域的TN、TP、OM含量高于过水通道;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沉积物中ω(OM)与ω(TN)(r=0.705,P<0.01)、ω(TN)与ω(TP)(r=0.504,P<0.01)呈显著正相关;洪泽湖湖滨带表层沉积物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0.45~1.88,平均值为0.93,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0.001~0.221,平均值为0.067,2种评价方法均显示洪泽湖湖滨带表层沉积物中TN、TP、OM整体处于清洁—轻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4.
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俘获检测(GC-ECD)方法对从南四湖湖区采集表层沉积物中的12种多氯联苯(PCBs)同系物进行了分析测定。PCBs的含量范围为7.84~42.8ng/g,主要以低氯代物为主。湖内各监测点位的PCBs浓度要高于入湖河口各监测点位;湖内各监测点位中,上级湖各点位的浓度要高于下级湖的点位。污染物来源分析表明,PCBs主要来自造纸漂白过程和焚烧炉排放。与类似水体相比,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PCBs含量属中低含量水平。整体而言,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PCBs的含量属于低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5.
6.
漳河上游地区众多的水利工程改变了流域水循环,同时也影响了河流泥沙和生源物质的循环过程。为揭示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沉积物中磷的赋存特征,采用改进后的连续化学萃取法分析了漳河上游沉积物中总磷(TP)和磷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漳河上游沉积物中的TP含量为405.94~899.98 mg/kg,低于我国其他主要河流,接近我国东部平原湖泊含量水平。漳河上游的TP富集指数(PEI)均值为1.15,表明漳河上游富营养化风险较高。可交换态磷(Ex-P)、铁锰螯合态磷(BD-P)、铁铝氧化态磷(NaOH-P)、钙结合态磷(HCl-P)分别占沉积物中TP含量的1.13%、33.96%、12.99%、35.05%。BD-P和HCl-P是沉积物中主要的磷形态,Ex-P的含量最低,NaOH-P的含量波动最大。漳河上游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含量约占TP含量的38.36%~52.04%,其中,清漳干流的BAP含量明显低于其他河段。清漳源头的水土流失及浊漳河的磷输入对漳河上游BAP含量的贡献较大。统计分析显示,漳河上游表层沉积物中,TP和磷形态的空间分布无显著差异,表明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代表的强烈人类活动对漳河上游沉积物中磷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著。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沉积物中的NaOH-P含量与沉积物中黏土和粉土的占比有较高的相关性,BD-P和NaOH-P是控制沉积物中BAP构成的重要因素,Fe含量是沉积物中TP含量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7.
对连云港市商业区路边沉积物中Pb和Cu的含量及污染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连云港市商业区路边沉积物中Pb的算术平均值为97.24mg/kg。是我国A层土壤算术平均值的3.7倍,沉积物中Cu的算术平均值为49.99mg/kg。是我国A层土壤算术平均值的2.24倍;沉积物中Cu含量分布变异性比Pb含量高。地累积指数的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b比Cu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评价其潜在生态风险,并探讨了主要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沉积物7种重金属元素Cd、Hg、As、Cu、Pb、Cr、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67、0.078、17、51、72、42.9、117 mg/kg,除Cd外,其余6种元素均明显高于相应的背景值。从空间分布来看,Cd、Cr含量总体呈现东南、西北部偏高的现象,而Hg、Cu、Pb含量总体呈现东南部偏高的现象,As、Zn的含量分布相对平均。Hg、Cu、Pb、Zn 4种金属元素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表明这些元素污染具有同源性。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单个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为CuHgPbCdAsCrZn;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分析来看,整个湖区的RI值为46.4~476.3,平均值为165.4,属于中等潜在生态危害,其中湖区东南部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最高。Cu、Hg、Pb等重金属主要来自乐安河流域工业排放。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广州15个城市湖泊表层沉积物中16种有机磷酸酯阻燃剂(OPFRs)含量,分析其分布特征及来源,并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广州15个城市湖泊沉积物中16种 OPFRs总质量比(∑16OPFRs)范围为138ng/g~306ng/g,平均值为203ng/g,污染属于中等水平。TBEP、TCEP、TBP、TDCP为主要OPFRs,其中TBEP值最高。相关性研究表明,大部分OPFRs单体与总有机碳无显著相关性,OPFRs来源具有点源性特征。主成分分析表明,沉积物中 OPFRs 来源并不单一,游客产生的废弃塑料、大气沉降、污水排放、路面径流及污泥再利用等都可能成为其来源。生态风险评价表明,沉积物中OPFRs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对东平湖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汞的总量和形态及沉积物形貌进行了研究.从粒径分布与沿程分布分析了汞元素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平湖底泥沉积物的主要粒径<63μm,且沉积物颗粒粒径越小,其表面的吸附物越多.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汞的存在均以可氧化提取态形式为主,汞的形态分布与沉积物粒径的相关性可能受到原生矿物及因粒度效应产生吸附差异的综合影响.汞形态的沿程分布特征表明,湖南采样点受污染严重,潜在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12.
对东湖水域内16个点位进行采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对28种抗生素做了污染现状调查及生态风险评估。研究发现,有20种抗生素在不同点位被检出,检出浓度由高到低为:喹诺酮类、氯霉素类和磺胺类,污染物检出情况总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结果。考虑到东湖南部采样点位周边有多个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地及其对东湖的潜在抗生素污染,证实了人类活动与抗生素污染密切相关。对抗生素采用风险商法做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东湖南部采样点位的恶喹酸和氟甲喹的生态环境风险处于较低水平,其他抗生素的生态风险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3.
14.
在珠海市3种不同类型农业区域内采集69个表层土壤和26个农产品样品,使用GC FID方法检测6种优先控制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化合物,分析区域内PAEs的污染特征和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农业土壤样品中Σ6PAEs值范围为未检出~1.21 mg/kg,平均值为0.40 mg/kg,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土壤中PAEs以DnBP和DEP为主。农产品中∑6PAEs值范围为0.08 mg/kg~3.80 mg/kg,平均值为1.54 mg/kg,水稻、水果和蔬菜对PAEs的富集系数分别为6.23、2.50和2.80~7.06。成人和儿童PAEs的致癌风险分别为2.86×10-5和5.02×10-5,均高于人体致癌风险10-6水平。饮食摄入PAEs是致癌和非致癌风险的最大暴露途径,DEHP对人体两种风险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镇江地区土壤样品中 Cd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表明,全市69个样品中 Cd 质量比范围为0.06 mg/kg ~1.37 mg/kg,均值为0.23 mg/kg,与全国背景值相比,有一定程度富集;样品中 Cd 质量比成偏态分布,相对标准偏差较大。选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 Cd污染程度评价表明,镇江地区83%的土壤样品未受到 Cd 污染,14%为轻度污染,3%为中度污染。结合镇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分析,电镀行业是土壤 Cd 污染的主要来源,道路运输、农药化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污染。 相似文献
16.
对苏州阳澄湖2009年-2011年的浮游藻类现状进行调查,采用硅藻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两种生物学指数评价阳澄湖水体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在阳澄湖发现浮游藻类219种(包括变种),秋季的浮游藻类种类数多于春季;阳澄湖水质尚好,东湖南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目前阳澄湖的有机污染处于缓慢上升的态势,富营养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广东韶关凡口铅锌矿向外辐射8 km2范围内布设25个采样点,监测土壤中Pb、Zn、As、Cu、Cr和Hg的质量比,构建土地利用回归(LUR)模型模拟该6种元素质量比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元素质量比受地理要素影响差异较大,Pb和As的空间分布受道路影响较大,其高值区沿道路呈带状分布;Zn和Cu受自然因素与土地利用的综合影响,高值分布相对零散;Cr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地形降水等自然因子的影响。研究区整体元素质量比偏低,西部地区元素质量比低于东部地区,南部地区低于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饶河入鄱阳湖湖口重金属污染状况,在鄱阳湖饶河入湖段设置了3个采样点,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Cu、Pb、Zn的测定,分析了这3种元素在各采样点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饶河人鄱阳湖口处沉积物中Cu、Pb、Zn的污染较为严重,呈现出复合污染的趋势.该区域沉积物中3种元素的分布受水流的影响较大,其形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