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合肥市防震减灾示范区工作成果上,研制合肥市震害预测及震害快速评估系统,可用于地震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预测及震害评估,为合肥市震后早期趋势判定及防震减灾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地震学异常度预测法对华南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再研究,丰富了华南地区的地震学异常度预测震例,对全区未来地震趋势作出了较为合理的判断,尤其是对广西环江、荔波4.9级地震的跟踪预测和震后环境判定得出了令人信服的图象判据。  相似文献   

3.
GIS在山东省震后早期应急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震后早期地震形势判定,地震灾情快速了解,地震监测能力汇总显示等地震应急工作,建立了山东省震后早期地震应急信息系统,实现以历史地震活动信息和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为基础,以最大概率法给出地震早期形势的判定。同时快速给出震中附近各种历史地震特点,快速给出灾害的影响范围和震区地震监测能力的统计分析结果,为地震早期应急工作提供高显示度的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4.
2005年11月26日在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了5.7级地震,震中烈度达7度强。瑞昌地震后,开展了对鄱阳湖口地区重大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的校核研究,分析了瑞昌地震后区域地震背景变化和地震震后活动趋势,对发震构造进行了综合判定,划分出了瑞昌潜在震源区,并针对该地区某大型桥梁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和设计地震动工程参数的校核计算。结果表明,瑞昌地震是近场区外的中强地震,对鄱阳湖口地区设计地震动工程参数影响很小。本文的工作为破坏性地震震后重大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的校核工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5.
牟光迅  董晓阳 《灾害学》2002,17(1):32-36,5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防震减灾地震快速响应系统已成为可能。“九五”期间,天津市地震局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尝试。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建立,将地震监测预报、震后快速速报、早期趋势判定等工作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实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流动重力方便快捷,能快速获取重力场变化信息。汶川8.0级大震后中国地震局立即开展震后重力应急监测,陕甘川交界地区重力观测显示:①汶川震后陕甘川交界的沙洲、碧口、青木川地区形成了重力变化大于60×10-8ms-2的局部重力异常区及其伴生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重力变化最大值达到70×10-8ms-2多,重力异常与强余震的空间分布存在密切的联系。②望褒线重力与垂直形变变化活跃,靠近断裂重力与垂直形变变化剧烈。③利用重力资料对汶川震后地震趋势进行了正确的判定。  相似文献   

7.
电力系统震后恢复过程及经济损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专家咨询的方法,调查、分析、研究了我国电力系统的震后恢复过程,给出了电力系统主体部分、分布部分、服务部分震后功能损失的30%、60%和100%得到恢复的时间,计算了损失工作日数和间接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震后恢复时间和损失工作日数均随地震烈度呈对数上升趋势,并且主体部分的震后恢复时间最长,损失工作日数最多,分布部分次之,服务部分的震后恢复时间最短,损失工作日数最少。本文还讨论了电力系统经济损失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震后公路桥梁通行能力的理论模型是其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技术的重要基础。阐述了震后公路桥梁通行能力对于震后应急救援决策工作的重要性,在分析震后公路桥梁的交通功能损失的基础上,定义了震后公路桥梁的震害度,修正了震后公路桥梁的震害指数;从交通工程学的角度,研究了公路桥梁理论通行能力,分析了震后公路桥梁实际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推导出震后公路桥梁的通行概率,定义了地震对于公路桥梁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进而建立了震后公路桥梁通行能力的理论模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震后如何快速获取灾情,判定救灾重点区域,部署救援力量是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途径。根据历史地震应急处置案例,列举了地震紧急救援区域优先度判定应当考虑的主要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德尔菲法筛选了主要影响因子及其权重系数,构建了地震紧急救援区域优先度判定模型。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紧急救援优先区域与实际救援重点区域吻合,验证了模型可靠性和实用性,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调配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众多的震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关系到老百姓基本需求的住房恢复重建尤其重要,合理评估房屋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成为重中之重,为此,本文以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结果为基础,充分考虑了震后房屋结构的破坏状况、房屋的结构类型、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震后物价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一种房屋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评估方法,并以地震案例验证该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加卸载响应比是一个表征非线性系统失稳程度的量,在国内外的地震预报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选用江苏及邻区(N30°00′~36°00′,E117°00′~123°30′)1970 01~1998 09的地震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共12个)前的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的特点,并对未来的地震趋势作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2个震例中有11个震前有明显的响应比异常;异常的平均持续时间为8.5个月;异常的最大值绝大多数在10之内;异常最大值出现时间至发震时间多数是在1~2.5年之间。研究结果对今后在预报工作中认清该地区非线性失稳的特点,提高预报效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长江中下游 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跃期、幕划分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对江苏及其邻区今后几年的地震大形势及重点危险区进行了判定。分析认为,长南带从1971年以来进入第二活跃期的第3幕,该幕地震活动将持续到2010年前后,最高活动水平为6.5级左右。今后几年江苏东部至南黄海海域发生5~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
泾阳、临猗地震的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米秋霞  段锋 《灾害学》1999,14(4):49-53
总结了1998 年泾阳Ms4.8 及临猗Ms 4.6 级地震的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异常点数量有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 同时又受构造条件的制约; 异常时间以短临为主, 短期异常主要集中在震前3 个月左右, 临震异常出现在震前10 d 左右; 异常幅度与地震三要素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用数值拟合的方法对1966年以来76个ML≥5.5地震序列的衰减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提出从h值的逐日时间扫描和逐日累积时间扫描两个方面去把握地震序列的衰减过程并将其用于强余震(含双震)的预测和震型的快速判定。  相似文献   

15.
震害信息遥感获取技术历史、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回顾了基于遥感进行的震害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各个遥感技术发展阶段所采用的震害识别技术,对震害识别技术进行了分类,给出了每种分类方法的划分标准和原则,并对每一种震害识别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其各自的技术关键、优势和不足.根据现行各种识别技术的特点,结合遥感技术发展状况和地震灾害的特点,分析了震害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地震灾害形势为背景,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抗震设防的现状和面临的地震安全问题,提出了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震灾防御综合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崔力科  郭履灿 《灾害学》1995,10(4):80-85
1994年世界重要灾害地震32条(其中中国4条),因地震死亡者2400人(中国5人),受伤15500人(中国1149人),其中最严重的5次地震造成约3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全球6级以上地震134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15次),地震多发生于环太洋地震带,尤以西太平洋地区地震活动性较高,并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回顾了我国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发展与现状,介绍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探讨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宝鸡石油中学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其地震灾害认识水平、防震减灾基本技能、自救互救情况、震后心理倾向和信息传播进行了研究。采用权重法,利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中学生地震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深度还很不够,防震减灾意识淡薄;②城市中学生掌握的实际防震减灾技能不足,但有迫切的学习需求;③城市中学生具有基本的自救能力,但自救互救的组织性和主动性较差;④城市中学生具有广泛的地震信息来源,但辨别地震谣言的能力不强,易于传播地震谣言。针对上述结果,提出了强化城市中学生防震减灾教育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震后,灾区内多处暴发了泥石流。以地震灾区汶川县泥石流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了6条处在不同地震烈度和具有不同泥石流形成特点的泥石流沟,分析了泥石流的活动趋势,并探讨了泥石流活动受地震影响的时间规律,为地震灾区的泥石流减灾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