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电梯运行速度对乘客舒适感和轿厢的平层精度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近年来随着VVVF调速技术的发展,VVVF电梯的速度控制已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电梯平层时的爬行停靠,大大  相似文献   

2.
经改造后的电梯,由于采用了PLC、变频器等先进元器件及智能控制技术,使原电梯的控制设备大为简化,消除了不少电梯故障的根源,可靠性大幅度提高,运行曲线进一步圆滑,运行舒适感明显增强,控制功能增加,运行效率也逐步提高.但由于改造队伍良莠不齐,技术水平差别较大,使得一些电梯改造后非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还出现了新的不安全因素,给电梯的安全运行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高层建筑利用电梯楼梯协同疏散有利于提高人员疏散效率。通过数学建模研究了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协同人员疏散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当电梯仅在某直达层停靠,电梯停靠层及以上楼层采用电梯疏散而以下楼层采用楼梯疏散时,存在最优的电梯停靠层;在每层疏散人数均匀分布的条件下,该最优层数不受疏散人数影响,随建筑高度增加呈线性增长,随电梯最大承载量增加呈阶梯式下降,随电梯平均运行速度增加呈阶梯式下降。  相似文献   

4.
速度反馈大大提高了电梯的主要性能指标弦运行曲线十分圆滑,舒适感进一步增强。分析了实际速度反馈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应采取地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种高层建筑楼、电梯疏散模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目前楼、电梯疏散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楼、电梯疏散模型,给出了两种具有可行性的电梯运行方案:(1)电梯停靠某一层完全疏散此层及以上所有人员,此层以下人员使用楼梯疏散;(2)7层以上的各层按一定比例选择使用电梯疏散,剩余人员选用楼梯疏散.进一步阐述了楼、电梯疏散时间的计算公式.通过对新提出的楼、电梯疏散模型的模拟计算可知:两种运行方案均可有效地降低总的疏散时间,相比之下第二种运行方案疏散效果更佳,但考虑到实际情况第一种方案可操作性更强.最后讨论了电梯速度对疏散的影响,得出疏散时最好选用运行速度较高的电梯,可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6.
<正>电梯的平层准确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乘坐的舒适度,而且还直接关系到电梯的使用寿命。据笔者所知,目前各类型电梯其平层信号是采用位置控制原则的。因此,只有当轿厢运行到平层感应器与平层感应板能够相互作用发出平层信号的位置时,电梯才能进入平层运行状态,直至停梯。随着建筑造型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斜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梯已进入日常生活,人们对电梯的运行性能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最主要的是满足5个方面的技术性能要求:可靠性、安全性、功能性、经济性、舒适性。目前不仅要求其运行安全可靠,人们对乘坐电梯的舒适性即舒适感也尤为关注。  相似文献   

8.
2007年12月20日,我们在整机验收某单位的一台载货电梯时,发现:空载电梯正常上行,突然打开层门,电梯轿厢向上滑行至少350mm。该载货电梯的主要参数设备型号:THJ2000/0.5-JXW(VVVF);额定速度:0.5m/s:额定载重量:2000kg:拖动方式:交流变频调速(VVVF):提升高度:6.05m。  相似文献   

9.
电梯运行质量,又称电梯运行舒适感,即是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指标,又是给乘客提供快捷优质服务、抢占市场的必不可少的因素。电梯运行质量测试的主要技术参数包括振动、加速度和噪音。其中电梯运行时产生的振动是最重要参数。目前。国际上已有些标准或草案涉及到电梯运行质量测试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电梯技术随经济发展而日新月异,从开始的交流双速电梯技术、直流电梯技术,到调压调速电梯技术已迅速遭淘汰。当今电梯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高效节能。变频技术在电梯上的广泛应用开拓了电梯向高速、舒适、直接停靠、高效率发展.同时又将推广采用永磁同步马达与变频技术,调速性能更趋稳定可靠.加上无齿轮曳引机扩展应用范围,其拖动效率明显提高.拖动功率几乎节省了一半,这也是我们电梯技术追求的目标。2.优质服务。电梯控制技术转向微机化,电梯的功能更趋完善,尤其是对涉及安全保护的关键部位的监控、预报直至维修等,均可由微机设置来解决,这样提高了电梯安全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庞文铸 《安防科技》2008,(12):72-73,41
电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因此电梯的运行质量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电梯困人、故障停梯、电梯运行不正常等问题是高层楼宇中人们抱怨较多的话题,抱怨、投诉甚至要求仲裁的事件逐年增多.本文对电梯的应急救缓做了初步的探讨,包括日常管理中对电梯应急救缓的基本要求提供了参考做法、电梯应急救缓的方式以及电梯的应急管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12.
电梯是载人的垂直交通工具.必须将安全运行放在首位。防止超速和继绳的保护装置是安全钳——限速器系统,安全钳是一种使轿厢停止向下运动的机械装置.限速器是限制电梯运行速度的装置。限速器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五大部件之一,是检测电梯轿厢运行是否超速、在达到限定速度时首先动作并操纵安全钳制停轿厢的重要安全装置,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电梯超速运行或坠落,限速器都应动作。南此可见,限速器对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性能优良的限速器,安全钳也就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13.
施工升降机又叫建筑用施工电梯,是建筑中经常使用的载人载货施工机械,由于其独特的箱体结构使其乘坐起来既舒适又安全,施工升降机在工地上通常是配合塔吊使用,一般载重量在1-3吨,运行速度为1-60M/min。  相似文献   

14.
曹奇  黄丽丽  肖修昆 《火灾科学》2013,22(4):207-212
针对传统疏散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将人员疏散至室外安全区的难题,研究分析了超高层建筑中人员疏散策略以及电梯作为辅助人员疏散方式的可行性。首先,对人员疏散速度进行了研究,对电梯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影响电梯辅助疏散的参数进行研究,以对超高层建筑人员疏散以及疏散电梯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电梯与疏散楼梯相结合的疏散方式能够快速地完成高层建筑内部人员疏散。该组合疏散方式中决定总疏散时间的主要因素是疏散人数、电梯运行速度、电梯容纳人数、电梯疏散人员比例。当电梯疏散人数占总体疏散人数的40%时,疏散总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高层建筑利用电梯协同楼梯疏散以提高疏散效率的可行性,基于现有的电梯协同楼梯疏散研究成果,运用Pathfinder构建某高层住宅建筑实例模型,研究楼层总数及电梯数量对电梯最佳停靠层的影响,提出2个电梯协同楼梯的疏散策略,并对策略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电梯最佳停靠层随楼层总数的增加,呈现“平台阶变”的特征和线性增加的趋势,但随楼层总数的增加,最佳疏散层在“平台阶变”后会更加远离顶层;策略1(顶层优先策略)下因存在最佳分离楼层使得该策略下的总疏散时间最短,策略2(分段顶层优先策略)可有效提高电梯利用率,通过对策略2下的人员使用电梯比例进行控制,可进一步提高疏散效率,该优化策略可将总疏散时间从仅楼梯无电梯疏散的804 s缩短到580 s,使疏散效率提升27.9%。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电梯制动器难以通过可靠的仪器进行现场检测的状况,设计了便携式电梯制停参数检测装置。采用基于飞行时间(TOF)的测距技术和微机电(MEMS)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对电梯制停过程中的制停距离和平均制停减速度进行测量,结合制停时间,综合判断电梯制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测得电梯加速度与现有方法测试结果吻合,制停距离测量误差更小,为检验人员进行电梯制停参数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在用曳引驱动电梯因为额定速度、额定载重量、控制方式、调速方式等已不能满足当前使用需要。从而进行改造,使其部分主要技术参数得以改变,以满足预期使用需要。其中为提高额定速度的电梯改造所涉及的问题较多。因此,本人仅就提高额定速度的电梯改造设计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浅谈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18.
1可变速电梯原理与称重装置的重要性分析 可变速电梯是一种新型电力驱动曳引式电梯,这种新型电梯是利用轿厢与对重两侧的重量之差较小时,电梯的驱动电动机有富裕的能力而实现电梯的高速运行,这样电梯的运行速度就能随载荷变化而在额定速度及数个中间负载额定速度之间切换。可见载荷的变化与可变速电梯的运行速度变化互相匹配,在匹配符合设计文件的前提下,可变速电梯才能保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高层建筑火灾条件下的人员安全疏散问题,构建了高层建筑火灾初期的垂直疏散模型,并提出2种疏散策略.策略Ⅰ:电梯停靠层以下全部用楼梯疏散,停靠层及以上楼层用电梯疏散;策略Ⅱ:各楼层人员按不同比例通过电梯进行疏散.然后通过调用随机函数,在一个动态运行模式下求解模型,分析停靠层、楼层人数及电梯疏散人数比例对疏散效果的影响,得到2种策略条件下的近似最优解.分析楼梯、电梯的疏散规律,得出楼层人数、电梯停靠层和电梯疏散人数比例对疏散效果的影响并非单一的线性关系:楼层人数较少时,随楼层的增加,电梯疏散更具优势;楼层人数过多时,电梯、楼梯的疏散效果都不明显,此时需要合理确定通过楼梯、电梯疏散的人数比例才能提高疏散效果.比较2种策略发现,策略Ⅱ疏散时间更短,而策略Ⅰ在现实中的运行能力和可操作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电梯运行机理的分析,探讨电梯制动器制动距离检测与判断方法,重点研究如保判定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并导出一个科学的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