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江南岸丘陵区在长江流域三大经济区的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该区的自然特征及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持续发展的对策(1)开发利用荒山荒地,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2)发展经济林,发挥丘陵坡地优势(3)巩固已有的林、果、茶生产基地,创建经济作物基地并向产业化发展;(4)加强丘陵坡地的生态改造与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长江南岸丘陵区在长江流域三大经济区的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该区的自然特征及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持续发展的对策:(1)开发利用荒山荒地,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2)发展经济林,发挥丘陵坡地优势;(3)巩固已有的林、果、茶生产基地,创建经济作物基地并向产业化发展;(4)加强丘陵坡地生态改造与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终宿主耕牛是血吸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之一。将2008~2012年江汉平原10个主要血吸虫病流行县(市)的村级家畜疫情资料空间可视化,运用时空扫描统计、Local Moran’s I及多水平模型,系统地分析村级血吸虫病耕牛感染率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在其各类流行区间的分布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历年血吸虫病耕牛疫情高风险集聚区主要位于四湖地区,尤以位于湖沼洲垸(垸内)流行区的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和潜江市及位于湖沼洲摊(垸外)流行区的石首市为重;高值聚类村分布范围随时间总体逐渐缩小且疫情高风险显著聚集时间为2008~2009年;行政村耕牛感染率总体平均随时间呈显著线性降低趋势(年份 = -0.58,P < 0.000 1);山丘丘陵亚型、湖沼洲垸亚型以及湖沼洲滩亚型3种类型流行区行政村的平均耕牛感染率后者显著高于前者(流行区类型= -0.3,P < 0.001)。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沼洲滩亚型地区行政村的耕牛感染率平均减小幅度最大,其次是湖沼洲垸亚型地区,再次是山丘丘陵亚型地区(年份*流行区类型= -0.07,P < 0.01)。江汉平原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县(市)耕牛感染率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其特征可为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河流网系中,沿河谷平原两侧为起伏丘陵与岗地,其上分布着以红壤为主,也有黄褐土与黄棕壤及多种类型的石灰岩风化发育的土壤。过去在单一粮食生产格局下,往往破坏岗丘上的土壤,促使严重退化。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应立足沟谷农田的不断增产,并合理经营与开发岗丘上的土壤,建立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生产格局,使共相互协调,增加丰盛的物质财富,改善生态环境,养育更多的人口。  相似文献   

5.
论江汉平原以治水为主的国土综合整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分析江汉平原自然特点和总结以往治理经验出发,阐明目前水土资源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开展以治水为主的国土综合整治对策。主要就进一步搞好国土综合整治规划、加强工程管理与科学调度、改造渍害田、绿化周围山丘地带和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对该地区综合开发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京山县位于湖北省中部 ,地处江汉平原与鄂北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 ,降雨适中 ,适合多种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 ,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和瘦肉型猪的生产基地之一。智慧和勤劳的京山人正在用事实向人们展示了下一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1 被逼出来的生态农业80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势头明显减弱 ,农产品增长速度下降。症结除了农村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制约因素之外 ,主要是农业生产赖以支撑的生态环境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逐渐暴露的生态危机对农业生产的制约越来越大 ,具体为 :一是地…  相似文献   

7.
农业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为了探讨丘陵山区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机理。通过文献综述法梳理相关研究,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研究展望。综观前人的研究可以得知:(1)农业规模经营的效益、政策与推动机制等状况;(2)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乃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及农业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3)水土流失的调查、监测与影响因素的评估方法及仿真模拟。最后,提出5点研究展望:(1)构建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驱动力模型;(2)建立丘陵山区农业规模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估指标体系;(3)甄别影响程度及其时空差异;(4)丘陵山区农业规模化的水土流失效应模拟反演;(5)提出丘陵山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农业规模化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丘陵山区发展适度农业规模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美签署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谅解备忘录》和我国修改《专利法》的实施,我国新药研究与开发及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生产的药品97.4%是仿制的,建国以来,我国已培养了一支较强的药物仿制研究与开发及管理队伍。但是,在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规范(GLP),生产规范(GMP)和临床试验规范(GCP),以及管理和市场开发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急需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研究、生产、市场开发以及管理的经验,培养和锻炼我国自己的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市场开发及管理的队伍;适应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步伐,为满足我国人民健康的需要,为我国医药产品走向世界做出积极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地区畜牧业生产现状及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地区年产猪肉125.96万t,鲜鱼74.12万t,是我国重要的畜、禽、鱼养殖基地。依生态景观和畜牧业生产特点,可以分为平原湖区和丘陵岗地两种类型的畜牧业生产模式。目前,该地区畜牧业生产尚存在饲料粮严重短缺,畜牧结构不合理,饲料资源利用不充分和畜产品加工业落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地貌约束与国土开发保护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美国陆地卫星ETM遥感数据等,构建了基于Skyline数字地球模型的长江流域三维场景可视化遥感演示系统,以ERDAS、ARCGIS、MAPGIS等软件为平台,全面完成长江流域地貌遥感解译,系统提取了多时相城市扩展遥感信息,以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流域内水患灾害问题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长江流域地貌约束条件下的国土开发与水患治理新理念与对策。结果表明:采用成因-成因形态-物质形态相结合的地貌遥感三级综合分类法,宏观掌握了长江流域地貌物质成因类型、结构及展布特征等,共计圈定长江流域基本地貌单元16 770个,地貌以山地、丘陵、高原类型占主导,平原面积总计36万km2,占比较小,地貌单元分块、成带、定向排列特征突出,物质构成复杂多变,是国土开发与保护的基础条件与重要约束因子;通过遥感立体演示系统新发现了相隔湖北嘉鱼市斧头湖与阳新县网湖的山丘地存在一条东西向展布的长36km的槽谷地貌,分析认为可顺应此谷,构建联通斧头湖与网湖亦即贯通长江的大分洪道,全长仅139km,现绕行武汉的291km长江弯道能因之缩短152km,并提出"依丘穿岗、多刻槽、慎筑墙,避让不移民、土地占补就近平衡,国土整治、生态农业相依托,灌溉、航运、旅游综合考量"的长江大分洪道构建思想,认为通过构建长江大分洪道与实施小微型蓄水工程,可实现长江流域水患根治的终极目标;长江流域适宜水、旱农业耕作的红层与岩溶盆地及花岗岩丘岗地貌区风化残积层分布空间广阔,农耕地开发潜力极大,未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不存在土地瓶颈制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农业景观特征与农业布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农业景观特征,提出该区重点治理的生态脆弱带为低丘岗地,认为该地带的人为干扰和自然作用不相协调是本区农业景观的不良演替的原因。初步探讨了通过农业合理布局,促进该区景观恢复的途径。指出作物布局和土壤耕作对低丘岗地保护、开发及景观恢复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is importa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values. Eucommia ulmoides is considered to be a suitable species for reforestation in the hilly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of an E. ulmoides plantation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feasibility of large-scale planting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forest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the hilly red soi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With the measured precipitation, surface runoff and interflow and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ETc) estimated by the modified P–M model, soil water storage (SWS) was estimated based on the water balance equation. Monthly variations of SWS were then compared with in situ measured SW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stimated mean monthly water losses (the sum of the surface runoff, interflow and ETc) were 139.8 mm in a wet year and 120.0 mm in a dry year, while the measured mean monthly water input values (net precipitation) were 131.2 mm in a wet year and 70.8 mm in a dry year. Net soil water storage (ΔSWS) was negative in each month of the growing season in a dry year, but the soil water deficit was replenished during the following season. The model performance showed that the modified P–M model can be adapted to estimate the soil water storage in other forest catchments where no adequate in situ data are available. As a result of estimating the water balance and observing soil water storage in two different hydrological years, E. ulmoides is recommended as a suitable forest rehabilitation species in the study area, and a suitable plant region has been defined by the GIS technique based on the water balance model.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低丘红壤地区种植制度优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指出引种玉米和制定最佳的作物生产群体是该地区种植制度优化设计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湖沼钉螺孳生环境分布的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试验区不同环境类型洲滩钉螺螺情与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利用遥感图像编制地貌类型图,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类型图,在地理相关分析与主导因素分析基础上采取多图件逐步套合方法,以土地利用类型图为主,结合地面钉螺抽样调查和钉螺被动扩散等非遥感信息进行多信息复合,编制了试验区钉螺孳生环境分布图。  相似文献   

15.
覆盖对南方红壤桔园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4年观测了几种覆盖处理下红壤坡地桔园内气温、土温、土壤水分状况,土壤养分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直接原因,提出地膜加草覆盖是南方红壤无灌溉条件坡地桔园最理想的覆盖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137Cs示踪技术,并采用相关的土壤侵蚀定量模型,对红壤丘陵区江西丰城市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式以及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37Cs的本底值为1 992.45±145.63 Bq/m2;试验区典型坡地不同地貌部位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土壤侵蚀,且侵蚀强度总的变化趋势为坡底部>坡中部>坡顶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下的坡面侵蚀强度亦呈现一定的分异现象,从大到小依次为耕作土坡面>退耕30年+退耕1年混合坡面>退耕30年坡面>荒坡。  相似文献   

17.
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侵蚀系数和土壤保持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用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土壤侵蚀状况及生态效益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1)自然条件影响下,研究区潜在土壤侵蚀量大且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中高山区远大于河谷盆地区。(2)研究区实际土壤侵蚀量较小,但土壤侵蚀系数较大且空间分布规律性强。人类水土保持措施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贡献率高,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系数最大,局部可达0.6,中高山及盆地区相对较小。(3)中高山区水土保持效益略有增加;河谷盆地及低山丘陵区明显减小。(4)低山丘陵区应成为今后水土保护工作的重点监控和治理区,也是应重点考虑的生态补偿区。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多功能防护林体系构成与布局的思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三峡库区多功能防护林体系主要由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岸护滩林、道路防护林及四旁植树等林种构成。多功能防护林布局一是要遵循不同地貌部位的立地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功能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改善环境等生态功能;二是根据防护对象及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因地制宜、因害设施布设不同的防护林林种;三是以保障库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使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最有效、最合理地得以利用;四是在多功能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五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六是在树种选择上实行乔、灌、草相结合。林种配置上,网、带、片相结合;七是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协调发展,使三峡库区防护林体系结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9.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干流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 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5。整个流域大部分位于湿润亚热带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工农业产值占全国的45%,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但流域内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下游地区的发展超过中游和上游,干流沿岸城市的发展超过丘陵山区。因此,从河流网系整体出发,均衡开发长江流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