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正> 前言溧阳地震台能经常较清晰地记录到途经溧阳震区马鞍山人工爆破波,研究“马爆波”振幅比及其变化,从中找出前兆信息是有益的。作者系统地整理了溧阳地震台记录到的“马爆波”振幅比,对其变化特征,提出粗浅的看法,仅供讨论。一资料情况溧阳震区1974年、1977年和1979年相继发生 Ms5.5级、4.1级和6.0级地震,小震至今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苏南地区的水准资料进行动态平差,给出苏南地区垂直形变图。论述了该区的垂直形变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认为两次溧阳中强地震所在地的直溪桥——桠溪港凹陷,近五十年来呈反向上升活动,可能是这两次地震的前兆。由于目前此凹陷仍在强烈上升,从中长期预报的角度来看,溧阳老震区仍可能是未来发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3.
<正> 一前言我们曾对孕震区地震波传播的一些理论问题作过探讨。其初步结果表明,当地震波通过用两相介质模型所模拟的孕震区时,不仅传播速度要发生变化,而且波的振幅与形态(频潜或周期)都可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将讨论孕震区地震波动力学特性变化的一个实例:1979年7月9日江苏省溧阳6级(Ms)地震。文中利用溧阳台记到的安徽省马鞍山铁矿近几年内上百次爆破的地震图记录资料对溧阳6级(Ms)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 江苏省溧阳地震台于81年1月23日在井下66米深处安装成功Φ110mm电感探头,开始时用CD—2型精密电感电桥观测,观测综合误差小于50μH,从5月1日起,改用4103压磁应力仪观测,观测误差±10μh。观测条件符合规范要求,测值平时比较稳定,干扰因素不明显,整点值变动一般均小于20μh,日均值变动则更小。自安装以来溧阳老震区发生的二次有感地震均有前兆动态信息显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野外地震地质工作,初次发现江苏宜溧山区存在着与活动断裂有关的断错水系,推断为新第三系后断层新活动的产物,是溧阳震区周缘新构造运动的形迹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 1974年和1979年分别在江苏省溧阳县西部的上沛和上沛以东3公里的东张村,相继发生5.5级和6级中强地震。两次地震的宏观烈度分布相当复杂,并且有若干相似的特征。对烈度及其异常的研究,可从地震波传播途径、地震波的折射及反射、介质条件、震源机制等多种途径进行,这无疑是有益的。本文仅就场地条件(地形、地基土、地下水埋深条件)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不考虑地震本身因素的条件下,在震区有些地段,场地条件是造成两次地震烈度分布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溧阳震区房屋类型大体相似,以木骨架承重、空斗墙承重、土坯墙承重房屋为主,根  相似文献   

7.
<正> 经历了将近十二年余震活动的唐山老震区,近期是否会再发生强余震?什么时候发生?尤其是中国大陆从1985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后,唐山老震区是否会因此而受到牵动?本文就是试图探讨这些问题,对唐山地区近期强余震形势作一灰色预测。  相似文献   

8.
1.锁定目标:海城——营口 (接上期)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震中位于海城县岔沟公社(现岔沟镇),震源深度12公里,震区范围16个市县,城镇房屋毁坏580多万平方米,农村民房毁坏90余万间……然而,这是一次成功的预报,令世界瞩目.  相似文献   

9.
笔者根据野外考察和测龄数据等发现,茅山及其邻区玄武岩有两次喷发旋回,形成早第三纪玄武岩和晚第三纪玄武岩.前者分布在茅东断裂带及其以东地区;后者分布在南京—溧阳断裂带上.两带交汇于竹箦王市和上沛老虎山,这两点恰好位于含幔源(橄榄岩)包体的橄榄玄武岩的所在地.它的存在不仅受特殊深部构造条件控制,而且后期构造变形明显.表明茅东断裂带与南京—溧阳断裂带已垂直延伸到上地幔,并且新三纪以后仍有活动.最后笔者从溧阳两次地震机制节面要素,震源体和余震分布与玄武岩分布图象关系等,推测含幔源橄榄岩包体的玄武岩可能是溧阳地震孕育和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邢台老震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回顾,从4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必要措施,提出了新形势下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社会大宣传”新体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区沟谷泥石流危险度的定量判定法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刘希林  唐川 《灾害学》1993,8(2):1-7
本文根据专家系统调查,确定了一次泥石流冲出物最大方量和泥石流暴发频率作为判定泥石流危险度的主要危险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优选出10项判定泥石流危险度的次要危险因子,并根据关联序确定了它们的权重。在各危险因子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得出了泥石流危险度的定量计算公式。通过实例检验,证明该判定方法具有60%以上的可靠度。  相似文献   

12.
秦保燕  阎维彰 《灾害学》1992,7(3):16-18
根据动态传播断层与同层内横向断层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异层内深浅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1303年洪洞大震时北北东向震源大幅度错动对临汾北西西向活动断层的致锁作用,由此研究了1695年临汾8级大震形成的原因。最后还讨论了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中强震发生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 一、课题确定与实施地处长江金三角腹地的茅山地区,分别于1974和1979年发生了5.5和6.0级地震,这种五年内原地重复发生中强地震的例子在中国东部是绝无仅有的.它所造成的损失又远比边远地区同级地震、甚至强震还要大,仅据6.0级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倒塌六万多间,死伤二千多人,其直接经济损失达二亿多元.溧阳地震发生在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并造成如此严重  相似文献   

14.
论灾害“预防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现代灾害管理和系统工程的观点,论述了灾害预防文化的基础背景以及在我国建设灾害预防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江苏省历次抗震加固工程质量检查情况,对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王锋 《灾害学》1991,6(3):86-88
本文指出当前在灾害研究中对承灾体考察研究重视不够的偏向;进而论述了加强承灾体的研究对制定减灾对策、提高减灾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水利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角度阐述了防洪建设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文中提出了未来洪灾损失具有逐步加大的趋势与特点。针对我国防洪现状,提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防洪建设必须超前发展,以及应采取的全面综合防洪对策。  相似文献   

18.
火灾定量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舒干  罗贻乡 《灾害学》1995,10(4):6-10
应用预测学原理,对火灾定量预测方法进行了探讨,建立了一套适应不同火灾历史统计特点的平滑预测模型:滑动平均预测模型和指数平滑预测模型;考虑火灾事故的季节性变化,建立了季节性平滑预测模型。应用二重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和季节性平滑预测模型,对荆州地区1993 ̄1994年的火灾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该地区今后的火灾发生呈上升趋势,提请有关部门注意防火安全。  相似文献   

19.
论保险业在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灾害对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充满灾害风险的环境中,保险不仅是灾后补偿灾害损失的一种有效措施,而且能在灾前通过保险费率的厘定在土地利用、区域规划、结构加固等方面起到减轻灾害的控制作用。因此保险业是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陕西历史旱灾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林 《灾害学》1993,8(4):26-31
本文采取等级式量化方法,以年为时间单位,以灾区大小为基本依据,将上古至民国时期陕西旱灾史料转化为量化资料,然后对之进行了频次分析、阶段分析和周期分析。发现了陕西历史旱灾的一些统计规律,可为进一步研究和预测预报提供线索、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