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天然状态下,盐渍土为较好的地基,一旦因自然条件的改变就会产生严重的溶陷、膨胀和腐蚀,使建筑物裂缝、倾斜或结构被腐蚀破坏.本文主要从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地质雷达法的探测精度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瓜州干河口风电场盐渍土所进行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地质雷达法无损检测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对盐渍土的检测效果较地质雷达法更...  相似文献   

2.
开展卫生填埋场中的黏土衬层密实性试验研究对填埋场的工程设计和后期运营具有现实意义.黏土压实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孔隙率的减小,并改变黏土的电阻率,为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衬层密实性中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理基础.文章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三种装置(测深、温纳、偶极-偶极)进行对比测量,通过电阻率成像技术对压实黏土的电性特征进行...  相似文献   

3.
应用高密度电法探测北京南口-孙河隐伏断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举例说明了高密度电法在北京南口-孙河活隐伏活动断层勘测中的应用,展现高密度电法在断层定位中的广阔应用前景。简单介绍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视电阻率异常剖面揭示南口-孙河断裂为正断层,北东盘上升,南西盘下降,推测断裂倾角60°~68°。视电阻率异常剖面与钻孔资料对应较好,并与钻探资料分析的断裂活动特性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密度电法的潮汐作用对潍坊滨海地下水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高密度电法连续监测数据,基于统计学方法对潍坊滨海典型海水入侵区地层电阻率随潮汐作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层沉积均匀的滨海地区,无论单次测量还是重复测量,地层电阻率值只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显著差异性。潜水面附近地层电阻率受潮汐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利用高密度电法连续测量的方法分析滨海地区地下水随潮汐作用时空变化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三个典型的实测案例,探讨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分析与应用;通过工程场地地质剖面的分析,对隐伏断裂的判定与异常的排除、以及它们不同的电性特征和解释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密度电法研究海水入侵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但目前在国内外应用较少。该方法依据水中Cl-浓度增加视电阻率降低的地球物理前提,在莱州湾地区不同地质条件区域,选定典型剖面进行测试,确定了Cl-达到250 mg/L时的视电阻率特征值。基于以上条件,在莱州湾地区布设16条高密度电法剖面,成功的划定了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界面,说明高密度电法可作为检测海水入侵的方法之一,为环评、灾害治理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水分监测是填埋场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考虑到现有监测方法不容易得到垃圾内部的水分分布情况,本文将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ERT)用于监测生活垃圾在厌氧填埋初期的水分分布和运移过程研究.通过建立室内厌氧填埋模拟柱,应用取样分析、时域反射传感器(TDR)、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等方法对生活垃圾在厌氧填埋条件下初期两个月的降解和水分变化过程进行了监测与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间生活垃圾处于好氧降解过渡至厌氧降解的阶段.随着垃圾的降解,含水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在第30d之后,柱体内部存在明显的水分运移现象.在柱体下部单元层中,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得到的垃圾电阻率值与时域反射传感器(TDR)测得的体积含水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根据电阻率与体积含水量的拟合公式,得到了柱体下部单元的含水量分布和储存水量的变化过程.储存水量的变化过程与质量含水量计算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两者之间的可决系数达到0.9488.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在厌氧填埋初期,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可以用于监测垃圾堆体内的含水量分布和水分运移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莆田南日岛居民用水问题,在南日岛地区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找水,通过高密度反演软件RES2DINV对测试数据进行二维反演得到二维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根据反演结果推断地下深处发育有断层破碎带,2个验证钻孔揭露情况与高密度反演结果基本吻合,风化基岩与深部基岩接触面含断层破碎带,抽水试验计算得出的单井出水量分别为420m3/d和62.2m3/d。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污染场地污染源分布特征及其扩散运移路径,提供合理有效的勘查钻孔位置,并验证环境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有效性.基于某搬迁后的化工场地初查污染严重区域,开展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运用光滑约束最小二乘法二维反演,获取了4条电阻率剖面,构建了勘查区40 m以浅地层电性结构模型.结合已知钻孔岩性及污染物超标情况,成功圈定区域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的埋藏位置和扩散路径,并预测了污染物的扩散区域,经钻孔验证该推断可靠可信.认为高密度电阻率法可在污染场地调查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降低成本,提高污染物探测精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邹晨阳  张双喜  陈芳 《环境工程》2020,38(9):194-199
以某城市垃圾填埋场防渗帷幕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孔间声波透射法以及孔内电视成像等手段,借助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地球物理无损检测结合钻孔探测在垃圾填埋库区防渗帷幕实体检测中的适用性。研究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因其快速高效,可实现对防渗帷幕的全面探查,圈定疑似质量缺陷区域。在此基础上,孔间声波透射法和孔内电视成像因其直观准确,可进一步判定缺陷具体形态、位置等,缩小处理范围。该综合检测方法通过多尺度搭配、多参数印证,可实现对防渗帷幕不同检测范围和精度要求的有效检测。  相似文献   

11.
水力发电的能值转换率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成龙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1):1958-1968
能值转换率是能值计算分析的关键参数。论文根据资源产品的特征和属性,在分析水电工程建设主要投入产出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力发电的能值转换率计算方法。案例研究表明:1)中国水力发电的能值转换率总体呈减小的趋势,由2003年的2.41×1012 seJ/kWh减小到2014年的5.69×1011 seJ/kWh,但于2011年后逐步趋于稳定;2)中国水力发电的能值转换率,与美国水力发电的能值转换率相当,高于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输出的电力的能值转换率,低于热电厂输出的电力的能值转换率;3)影响中国水力发电能值转换率的主要因素是水库淹没及水利设施占用的土地,以及土石方等不可更新资源的投入。研究提出了减小水力发电能值转换率的4个有效途径,并得到了水力发电的能值转换率,可为水电工程生态效应定量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绿色水电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中国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以及国内外对绿色水电的不同理解,提出绿色水电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水电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总结了绿色水电的四个主要特点: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和运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多层次、多因素性。结合绿色水电建设特点,将绿色水电的评价分为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三个阶段,分别从绿色水电的四个主要特点出发,按照指标的完备性、独立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简练性的原则构建各个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Surfer软件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2012年胶州湾39个监测点位的水质数据,说明利用Surfer软件制作主要污染物等值线分布图及水质类别分布图的主要步骤,对水质分布类别和点位水质类别的一致性以及其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利用Surfer软件制作半封闭海域的环境质量专题图件,水质分布情况更为明晰,可以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4.
Surfer软件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介绍Surfer软件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操作步骤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中山市近年各类环境监测数据,说明利用Surfer软件制作大气污染物等值分布图及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情况图的过程,并探讨其中需注意的问题。利用Surfer软件制作环境质量专题图件,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时效性和直观性,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岛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显著。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钻探及同位素示踪分析对广东省珠海市万山岛的推船湾库区开展地下水资源可调蓄性和可再生性评价工作。通过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水文地质钻探法揭示库区地层结构,发现松散沉积物含水层在空间上分布不连续,与裂隙含水层共同构成该区地下水主要含水层,基岩层构成隔水底板;松散沉积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为8.30×10-3 cm/s,给水度为0.32;裂隙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为2.52×10-5 cm/s,给水度为0.10;推船湾库区含水层的地下水储存量约为14873 m3,储水空间较大。利用同位素示踪确定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通过径流分割确定地下水补给量为145065 m3/a,地下水更新周期约为37 d,表明库区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具有可再生性。研究结果为解决花岗岩海岛地下水资源勘探和管理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赵爱平 《地球与环境》2005,33(Z1):510-516
冗各水电站复杂岩溶水环境的示踪探测研究,在该电站成库条件的评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国内首例获得岩溶水流场类型、结构和规模成果并用于水电建设的大型示踪探测项目。为示踪探测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勘察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7.
论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分析传统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固有模式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赋予了可持续性的内涵,并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模式体系。其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基础、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准则和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18.
Environmental mitig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ydropower resources. However, comprehensive data on mitigation required by the 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 (FERC) at United States (US) hydropower projects is lacking. Therefore, our objective was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of mitigation required at non-federal hydropower projects and provide a synthesis of available mitigation data. Mitigation data was collated for over 300 plants licensed or relicensed from 1998 through 2013. We observed that the majority of FERC mitigation requirements deal with either hydrologic flows or recreation and that hydropower plant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had the highest number of requirements. Our data indicate opportunities exist to further explore hydropower mitigation in the areas of environmental flows, fish passage, and water quality. Connecting these data with ecological outcomes, actual flow data, and larger landscape level information will be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itigation and ultimately inform regulators, managers, and plan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