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有地震记载以来,我国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60%以上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灾害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2。地震灾害致人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建筑物的倒塌,而减轻地震灾害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是房屋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和风险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要求,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下简称全国地  相似文献   

2.
《防灾博览》2011,(3):15-17
制定背景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2/5,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同期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2。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震对社会发展和  相似文献   

3.
<正>地震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2/5,约占同期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2。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震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加严重,如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  相似文献   

4.
地震救援能力的一项指标--地震灾害发布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建国  贾燕 《灾害学》2005,20(1):31-35
地震救援能力一般很难给定.本文提出利用地震死亡人数的报出时间作为衡量指标来评价地震的救援能力.首先,需要指出,地震发生后存在"黑箱"时间,即地震发生至灾情报出时间;其次,报出灾情后救灾进入"灰箱"状态,而地震死亡人数报出时间长度与总死亡人数有关;再次,死亡人数基本报出时间的长短,反映了救援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且防灾减灾基础薄弱,每年由气候、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污染、交通事故等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左右,平均每年因各类灾害死亡的人数逾十万人.各种灾害不断破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19,(1)
选取了1996-2017年国内18次震例,统计新浪网对地震死亡人数的报道数据,利用对数函数对震例进行了数据拟合,结果表明:(1)地震死亡人数与其被报出的时间所呈现的曲线有着很好的相关性,死亡人数越多,确定最终死亡人数的时间也就越长。(2)地震死亡人数接近总数的报出时间越短,表明救援能力越强。从18次震例中体现出我国的地震灾害的救援能力以及地震灾害响应情况在各个震级档中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7.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的时刻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死亡人数是影响救灾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救灾效率会越低;震级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时刻与救灾效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震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救灾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比较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现玉树地震的人均救灾效率较汶川地震有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大地震人员伤亡的时空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现场调查、新闻发布会和政府部门报表等相关数据,分析了"5·12"汶川大地震人员伤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阐述了总人口、总面积、设防烈度和地震实际烈度等因素对死亡人数的影响,定量描述了报道死亡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给出了部分地区因不同原因造成的人员死亡比例.  相似文献   

9.
通过内蒙包头和云南姚安2次典型城乡地震案例的灾情对比,分析了自然灾害系统中承灾体的脆弱性对于灾情的放大缩小影响.由于城乡承灾体的差异,虽然致灾因子强度--地震震级大致相当,两次地震的灾情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地震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小于城市地震,但是地震灾害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要大于城市居民;地震灾害造成的居民住房损失占经济损失比例最大,城乡都在50%以上;农村地震造成的无家可归人口、死亡人口少,但受伤人数较多,城市地震则相反,受伤人数少,无家可归人口、死亡人口多.因此,农村地震、城市地震的救援工作以及抗震减灾措施都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震后人员死亡快速评估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十分重要。基于震级、烈度和发震时间三个影响地震人员死亡的主要因素,构建三级地震应急基础情景;考虑地震人员死亡评估过程的不确定性,以我国1970-2015年183次破坏性地震为样本,运用信息扩散理论估算各地震应急基础情景下人员死亡率期望值及死亡率区间概率值,基于地震烈度分布图与人口密度数据评估受灾人口,进而建立基于情景分析的地震人员死亡快速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该模型对近几年发生的地震进行死亡人数及区间评估,验证模型的精度,并选取两个较为典型的模型进行精度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情景分析的地震人员死亡快速评估模型精度更高,且死亡人数区间评估形式使模型适用性更强,能够为震后应急响应启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洪涝、台风、旱灾、冰雹、地震、雪灾、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全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475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 1570.3万人,例塌房屋226.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42.1亿元。与近几年相比较,2005年紧急转移安置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为5年来的最大值,因灾死亡人数仅小于2001年,因灾倒塌房屋仅次于2003年的淮河大水灾。  相似文献   

12.
云南相似大震人员伤亡差异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李永强  杨杰英  曹刻  龚强 《灾害学》2007,22(1):40-43
1976年云南龙陵、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时间、地点、震级相近,地震类型相近(双主震),极震区烈度相同,灾区社会经济状况基本相似,但人员伤亡相差10倍。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云南两次相似大震人员伤亡的主要差异因素:预警型前震(或临震预报发布)是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最重要因素;高烈度区(Ⅸ)面积大小是影响人员伤亡的最重要因素。特定环境条件下次生灾害(震后火灾)对死亡人数有影响;集体行为的偶然因素对死亡人数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利用BP神经网络,对震后的死亡人数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进而指导后续的地震应急工作。选取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烈度、抗震设防烈度、震中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之差、发震地人口密度和时间(白天、晚上或凌晨)等7项数据作为输入因子,以死亡人数作为输出因子,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再以阳江、炉霍、鲁甸和景谷4次地震的该7项数据作为检测因子检测建立的神经网络。可以得出:由网络训练得到的结果与真实的死亡人数相差很小,结果对比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2019,(1)
以1966-2016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定量分析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造成生命损失的地震次数为143次,占成灾地震(有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地震)的25%。成灾地震平均每年发生9. 45次,而造成人员死亡的地震平均每年发生2. 38次。(2)中国大陆致死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突出,重特大地震对累计地震死亡人数作用明显,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呈高度集中的特点。(3)中国大陆地震灾害分布广,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28个省份发生过成灾地震,因地震导致有人员死亡的省份有18个,其中河北省、四川省、云南省因地震灾害导致的累计人员死亡占全国的比例高达90%。地震灾害总体呈现中小地震在多震省份生命损失较小,在少震省份生命损失反而较大。(4)5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累计人员死亡高达34. 66万人,其中城市直下型地震贡献率高达71%。(5)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分布受人口密度影响显著,以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高西低,与地震发生频次相反。  相似文献   

15.
1556年华县8级大震死亡人数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料记载1556年陕西华县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这是否可信?有人曾提出质疑;为什么这次地震造成如此之惨的亘古横祸?不少人曾进行过探讨。笔者在主编《陕西省志·地震志》一书过程中,全面查阅了有关华县地震的历史史料,对此数字亦表示疑虑,本文即是对华县地震中死亡人数及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前言     
<正> 中国是世界上发生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仅70年代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就高达26万以上.严重灾难的事实,指示人们必须去攻克地震预报这一世界科学第一难题,以减轻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害.然而,寻求确切可靠的地震前兆则是地震预报的核心问题.从历史记载和诸多的地震现场观测记录中可以看到,地下水异常是前兆现象的主体.因此,1978年国家地震局把地下水列为地震前兆攻关重点项目之一.并决定筹建全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  相似文献   

17.
1556年华县地震人口死亡原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统计,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四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地震共夺去了一千三百余万牲灵。发生在1556年1月23日陕西关中东部的8级大地震,以其在一次地震中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而称著于世,国内外多种文献都把这次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数作为地震的奇灾大祸加以引用。那么,史料上记载的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是否可信呢?为什么这次地震能够造成如此的亘古横祸?  相似文献   

18.
2011年3月11日,当地时间14点46分,日本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根据日本警视厅资料(截至3月23日18时),此次地震已造成9452人死亡,14672人失踪,为日本自二战以后死伤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灾害。但是,大部分的伤亡主要都是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海啸造成的,地震后的核泄漏,更是引起全球关注。这次地震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不足200人,究其原因,日本2006年后建立的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来临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的预警大幅降低了地震伤亡人数。  相似文献   

19.
灾害资料     
据R.L.Soufhern1979统计:1964年—1978年全球除旱灾、森林火灾以外的暴风,暴雨洪水、雪崩、寒湖、地震及海啸、火山爆发等灾害共484起,死亡人数653813人,平均每年32起,年死亡人数43500余人。其中气候灾害约占自然灾害的次数与死亡人数的70%。据瑞士再保险公司报告:1986年世界上发生了215起灾害,使12000丧生,220万人无家可归,造成财产损失达31亿美元。同1970—1985年平均每年发生灾害相比,1986年灾害要多出144起,但人员伤亡却低于往年平均数。据有关资料报导,1947—1970年,世界飕风死亡745000人,水灾死亡178000人,地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及R/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统计了公元960年到1979年我国地震、洪涝和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的时间及死亡人数,以分形几何中的Cantor集合为模型,发现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形特征,并采用Smalley方法分别计算了不同灾害发生时间序列分布的分维值,它们均在0.5左右,同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分形Cantor集合相比分维较小,说明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自组织程度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危害程度将可能进一步提高;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R/S分析,得出3种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H指数均在0.28左右,同日斑指数、树木年轮、湖泊水位变化等自然现象相比较小,说明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短程相关性,其发生规律没有日斑指数等自然现象明显.该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