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基于EOF的浙江省降水变化时空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浙江省17个气象站点1959年-2010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z指数方法,并运用Morlet小波分析和Kriong空间插值法对浙江省近52年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方面来看,1958年-2008年间的降水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减小趋势为0.643mm/a,年代际变化不大,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且呈周期性变化,主周期约为12年,次周期为32年和3-4年;从空间变化方面来看,根据EOF分析,浙江省降水分布呈总体一致性,东南、西北近似对称.主体变化是由东南,东北沿海两个方向和西北向内陆递减,降水中心分布浙东南、浙东北和浙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浙江省城市大气颗粒物的组分污染特征,基于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浙江省内11个点位4个区域的手工采样监测数据,分析了浙江省PM2.5组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采样期内浙江省各地区ρ(PM2.5)平均值范围为34.3~46.4μg·m-3,其中浙西和浙北内陆地区PM2.5浓度相对较高,分别高出均值15.1%和13.2%,浙东和浙南沿海地区PM2.5浓度相对较低,分别低于均值8.4%和14.9%.季节性特征呈现秋季和冬季较高,夏季最低,空间分布来看,浙南地区的PM2.5浓度春季、秋季和冬季季节变化不明显,浙西地区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浙北和浙东地区均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内陆地区采样期内,风景名胜区、行政区、居民区和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的ρ(PM2.5)分别为:(40.2±10.2)、(46.3±9.6)、(50.1±10.6)和(46.7...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DEA分析与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超效率DEA(Super-efficiency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E-DEA)模型对2004、2005年广东21个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应用DEA模型(C2R和BC2)对于非DEA有效城市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非有效向有效转化和调整的方向与建议。结果表明,两年间全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平均超效率值均在2.0以上,平均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分别为0.967 0、0.974 8和0.991 0。2005年中有11个地市的效率值都呈现上升趋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整体状况良好。5个非DEA有效的地市中,技术有效而规模无效率的地市只有汕尾,该地区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增状态。惠州、清远、梅州和江门地区均表现为技术、规模无效。其中梅州的技术效率最低,规模报酬显示出下降趋势。非DEA有效地市可对相对无效的投入、产出作适当调整,即缩减过多的投入或增加不足的产出,以改善和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生态建设环境绩效评估方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构建了以目标渐近法、熵权赋值法、加权综合计算法、雷达图法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方法和相应的生态建设环境绩效评估指标,分析研究了浙江省11个地级市2006年生态建设的环境绩效空间分布、各地市环境绩效指数与自然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同环境保护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浙江省11个地级市2006年环境绩效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生态省建设环境绩效指数的总体分布格局与自然资源分布格局呈正相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
环境效率是考量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进行有效测度可以为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政策提供有益参考.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水平、变化趋势及其差异性进行评价,通过线性数据转化方法对非期望环境负产出进行处理,并识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等背景变量对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对能源投入产出的影响显著(t值检验达到5%显著性水平),进出口总额、人均GDP、人口密度等因素对各项投入产出的影响均不显著.②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17年综合技术效率均值在剔除背景因素和随机干扰前后未发生变化,但纯技术效率均值由调整前的0.94升至调整后的0.96,规模效率均值由调整前的0.94降至0.92,表明纯技术效率对提高环境效率起主导作用.③上游4个省市(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与中下游7个省市(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生态补偿环境效率均值差距较大,其中,云南省的环境效率最低.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从上游到下游整体呈上升趋势,应在提高综合技术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春季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1年5月对北黄海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数量及其平面分布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24属52种,其中硅藻有19属45种,占总种类数的86.54%;甲藻5属7种,占13.46%。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介于(1.35~221.45)×104/m3,平均为41.44×104/m3,鸭绿江口海域和渤海海峡以东山东半岛和辽宁半岛之间海域为浮游植物细胞密集区,北黄海中部海域为浮游植物稀疏区。北黄海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柔弱根管藻(R.delicatula)、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和笔尖根管藻(R.styliformis)。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半个世纪以来北黄海春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在1982年和1998年同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出现明显波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转化途径,评估不同地区“两山”转化效率,通过在以资本、劳动力测算TFP(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过程中,加入“绿水青山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界定了体现环境资本的GTFP(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概念,构建了基于Malmquist-DEA模型的GTFP测算方法.以拥有全国最多“两山”实践基地称号的浙江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2005—2016年面板数据,具有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断面比例、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森林覆盖率等7项投入以及地区生产总值1项产出的“两山”转化效率测度评估指标体系.计算对比2005—2016年浙江省全省及其各地市TFP和GTFP的结果表明:12年间浙江省全省TFP平均技术效率变动值为0.980,总体处于下降趋势,考虑GTFP后的平均技术效率变动值为0.976.“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衢州市、湖州市的平均GTFP分别为0.980和0.962,“绿水青山资源”与资本、劳动力资源效率相当,相对稳定;杭州市、宁波市、金华市的平均GTFP分别为1.006、0.992、0.983,在浙江省位居前列.从技术效率变动角度来看,2005—2016年衢州市、金华市、丽水市历年GTFP稳定、技术效率持续增长,“绿水青山资源”作为要素投入可推动技术效率提升与经济增长,佐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嘉兴市GTFP累计下降了37%,“绿水青山资源”匮乏成为其短板.研究显示,在“绿水青山资源”供给水平较高的浙江省,良好的生态资源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在GTFP指数累积上升的地市中能够发挥比传统的劳动力与资本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8.
以2004牟-2012年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AE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生态效率及其变化特征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山东省生态效率呈现波动变化,各地市之间差异明显,有6市达到了效率最优,烟尘、工业固废、工业粉尘和SO2是影响非前沿面城市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各地市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存在差异,环境效率发展较好的城市数量多于资源效率;技术进步对生态效率的提高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驱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是山东省提升生态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和浙江省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对主要成矿元素特征、分布范围及目前发现与之相对应的矿点进行总结,将浙江省地球化学场划分为浙西北和浙东南2个地球化学块体,其中浙东南地球化学块体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块体,分别为余姚-龙泉、宁波-泰顺和宁海-温州地球化学亚块体。根据各地球化学块体元素组合、分布区域及受控因素,利用"套合的地球化学模式谱系"进一步明确了各地球化学块体的找矿方向,为下一步找矿勘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环境工作通讯》2012,(10):63-64
镇海区是浙江省宁波市6个中心城区之一,素有“浙东门户”、“院士之乡”等美誉。作为宁波市重要的石化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镇海区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社会实现生产总值(GDP)560.39亿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镇海区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努力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金南  于雷  万军  徐毅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6):1147-1151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结构模型,应用环境承载力预警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长三角)16个城市水环境承载力演变情况,并按照压力-状态-响应的逻辑关系,提出了水环境承载力提升的建议.结果表明,2005~2010年,长三角半数城市承载力状态改善明显,包括浙江省内6个城市和江苏省内2个城市,但整体形势依然严峻,表现在2010年江苏省内6个城市和上海仍处于危机状态.此外,区域流域间承载力状况不平衡,分异性特征显著,表现在浙江省内城市显著好于江苏省内城市和上海市,太湖以南城市显著好于太湖以北和以东城市.承载力状况好坏主要与城市容量资源多寡,排污基数大小和污染减排起效快慢有关.长三角城市宜从持续减排,优化布局,提升效率的角度出发,减少承载压力,改善承载力状态,促进承载力响应.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交叉模型的甘肃省城市效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12个地级城市为研究样本,构建城市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交叉评价模型,对2005年和2009年这12个城市的效率进行研究,以克服传统DEA无法区分有效单元之间的优劣。同时,引入虚拟决策单元,进一步明确各城市效率提升的潜力。研究发现,2005-2009年间,甘肃省城市效率普遍很低,城市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陇中地区和河西地区的城市效率要高于陇东地区和陇南地区,工矿型城市的城市效率要高于非工矿型城市,大城市的城市效率要高于中小城市的城市效率;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城市效率在时间节点上的差异均有所缩小;甘肃省目前主要处于低投入低产出阶段,城市效率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产生背景及区域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运行效果评价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根据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认为2005年这一地区是有可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政策目标的。但是,2010年该地区耕地拥有量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相差9.12%,因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难度较大。同时,研究区域所属的11个城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不一样,具体有4种类型:一是可以实现平衡的,为江苏省泰州市和浙江省湖州市;二是较难实现平衡的,有江苏省南通市、镇江市、常州市和浙江省嘉兴市;三是难以实现平衡的,有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和扬州市;四是实现平衡可能性不大的,为上海市。同时,文章还认为耕地质量的改善对于区域耕地保护具有实质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产生背景及区域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运行效果评价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根据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认为2005年这一地区是有可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政策目标的。但是,2010年该地区耕地拥有量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相差9.12%,因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难度较大。同时,研究区域所属的11个城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不一样,具体有4种类型:一是可以实现平衡的,为江苏省泰州市和浙江省湖州市;二是较难实现平衡的,有江苏省南通市、镇江市、常州市和浙江省嘉兴市;三是难以实现平衡的,有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和扬州市;四是实现平衡可能性不大的,为上海市。同时,文章还认为耕地质量的改善对于区域耕地保护具有实质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构建NSUSBM-SFA-NSUSBM-Tobit的4阶段分析框架,基于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10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DEA技术计算了不可分离假设下城市的生态效率,同时通过3阶段DEA模型,将自然因素引入效率测算中.使用Tobit模型,结合新发展理念,定量分析了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07~2016年间,不考虑各城市环境差异时,长江经济带综合生态效率均值由0.288增至0.617,增幅114.24%,于2011年跨过了0.4的低质量发展阶段,但低于0.8的高质量发展标准,湖南省增速最快,涨幅213.85%;考虑环境差异后,长江经济带综合生态效率均值由0.150增至0.395,涨幅163.33%,其中上海市增速最快,涨幅311.52%,上海、江苏与浙江的综合效率在大部分年份排名前3位,江西、贵州与云南则排名后3位.创新、城乡协调、政府环境投资、引进外资与推进城镇化均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6.
赵艳  孙翔  朱晓东 《环境保护科学》2011,37(4):41-43,65
运用DEA方法中SBM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1~2007年间环境效率及其变化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各地级市间环境效率差异明显,苏州、无锡、常州、盐城和宿迁5市处于前沿面上,其他市均是DEA非有效或弱有效.Mahnquist指数计算显示各地级市在研究期内变化率不大,但扬州市近年来环境效率持续降低.综合经济产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水足迹的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时空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平衡省份山东省为研究区,首先计算2005—2014年山东省水足迹及2014年17地市水足迹,实现水足迹时空分析;从DPSIR视角出发,基于水足迹计算结果,融合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综合得分来反映全省10 a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强度,以2014年为水平年,对17地市因子综合得分进行空间聚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时空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5—2014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得分呈现增长态势,表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趋于加强,但分值总体较低,仍需提高利用效率;2014年17地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整体呈现东优西劣、南优北劣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浙江省2013~2020年人为源NH3排放清单,利用ArcGIS软件对NH3排放量进行空间分配,并与浙江省部分城市PM2.5组分中的NH4+浓度进行对比,探究了人为源NH3排放对NH4+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2020年浙江省人为源NH3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人为源NH3排放量为13.5万t,较2013年下降23.1%.人为源NH3排放以农业源为主,2013~2020年占比分布在57.2%~69.6%,其中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NH3排放量占比较高,且2020年排放量较2013年下降最为显著,分别为34.5%、44.1%.从空间分布来看,NH3排放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和金衢盆地地区,杭州市和嘉兴市年排放量位于全省前两位.NH3排放量较高的城市NH4+浓度也较高,部分城市NH4+浓度下降趋势与NH3排放量下降趋势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