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 硅酸盐熔体结构是了解熔体的物理、化学和热性质与结构之间关系的基础,是确定地球和类地行星的岩浆形成和演化条件所必需的资料。在火成作用中,熔体-矿物-蒸气体系的相  相似文献   

2.
赣东北岩浆混合杂岩体的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赣东北横峰县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组成极为复杂,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点,偏酸性岩浆端员、基性岩浆端员、岩浆混合单位等在野外均能见及。该岩浆混合杂岩体中偏酸性端员肉红色角闪石石英正长岩中颗粒级锆石U 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445±4Ma,反映为加里东期产物;同时获得的残留锆石U Pb年龄值2958±62Ma,说明该岩浆混合杂岩体中存在中太古代残留锆石,该年龄值也是目前已知的江西省境内最老的残留锆石U Pb年龄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硅酸盐熔体结构和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基本特征,计算了玄武岩中基质和液态不混溶共轭熔体对(富铁相和富硅相)的NBO/T值,发现三者具有不同的熔体结构(NBO/T值明显不同),据此总结出硅酸盐熔体结构与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利用硅酸盐熔体结构解释了组分对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火山的历史与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白山火山跨越中朝两国,在我国境内包括天池火山、望天鹅火山、图们江火山和龙岗火山,火山活动从上新世持续到近代,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分布区.长白山火山的母岩浆是钾质粗面玄武岩,将长白山火山岩区称钾质粗面玄武岩省,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混合作用主导了岩浆演化过程.天池火山之下地壳岩浆房和地幔岩浆房具双动式喷发特点,一方面来自地幔的钾质粗面玄武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另一方面钾质粗面玄武岩浆持续补给地壳岩浆房,发生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和混合作用,导致双峰式火山岩分布特征和触发千年大喷发.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东北亚大陆弧后引张是长白山火山活动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层理侵入体岩浆的分异作用,溶解度的变化表现为:远在岩浆中斜长石于液相线晶出之前,该岩浆与新鲜注入的初始未分异岩浆的混合可能造成铬铁矿饱和,但不会导致硫化物的饱和。然而,当斜长石作为一种堆积矿物相从残余岩浆中晶出或即将片晶出时,这种混合作用可以导致硫化物的饱和,就可以以此方式产生富含硫化物,并因而富含铂和钯的层位。这一机理可以说明斯提沃特杂岩体和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中铬铁岩和含硫化物“矿层”中Pt和Pd的分布。该含硫化物矿层被解释为硫化物的“分批分凝”的结果,而这种硫化物批料被认为是由湍流热缕中的含矿岩浆产生的,随后被湍流对流作用悬浮在岩浆中,这就为硫化物与岩浆之间达到彻底的平衡提供了机会。在层理侵入体分异过程的任何阶段,岩浆的简单结晶作用都可能导致硫化物的分凝,这取决于岩浆中硫化物接近初始饱和程度;但是以这种方式分凝的硫化物含量不可能大于同一时间结晶的堆积硅酸盐的2wt%。津巴布韦大岩墙中的Ⅰ(3)、Ⅱ和Ⅱ硫化物被认为是依此分凝过程的产物——硫化物形成的。而岩浆混合作用被认为对“大岩墙’的主硫化物带(Ⅰ(1)和Ⅱ(2)带)的形成起了作用。安大略省列岛湖杂岩体中的洛比(Robie)矿床的野外关系表明,含矿的宿主辉长岩经历了部分熔融和角砾岩化作用。(Pt  相似文献   

6.
<正> 岩浆混合虽然是一个适用于多种岩浆类型的老概念,但近年来岩石学研究对此理论又重新发生了兴趣,因为它能解释钙碱性岩浆和大洋中脊玄武岩的成因。至于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岩浆怎么能够混合形成安山质成分的均一岩浆或产生如条带状英安岩中所见的那种构造,以前尚无实验研究。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强制对流,可以使玄武质岩浆很容易发生混合,在不到几小时的时间内就能形成条带状英安岩及均质安山岩。下面是这项实验的简要报道。将基拉韦厄火山喷出的一种橄榄拉斑玄武岩和日  相似文献   

7.
大岩墙超铁镁质岩层上部主要有三个硫化物带,铂族元素(PGE)主要分布在这些矿带中,尤其富集在硫化物带的底部。下部两个矿带属星散硫化物成矿,二者距离较远;上部矿带铂族元素品位较高,分布在十分薄的岩层中。目前对层状硫化物矿床形成的模式尚未进行足够的研究。初步认为下部两个矿带是硫化物从硅酸盐岩浆中经连续的结晶分凝作用形成;上部矿带是由于岩浆房底部比较原始的岩浆与顶部伴生浆液混合形成。  相似文献   

8.
<正> 混合岩的成因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讨论和争论的题目。下面四种作用之一或四种作用的结合,一般可用来解释混合岩的发育:(1)分离结晶作用各个阶段的岩浆贯入作用;(2)地壳岩石的深熔作用;(3)交代作用;(4)亚固相变质分异作用。贯入作用是Pitcher和Berger(1972)作为形成混合岩(发现于爱尔兰地区多尼戈尔的托尔和法纳德深成岩体中)的机械作用提出的。Winkler(1976)指出了“贯入混合岩”和“原地混合岩”的区别,赞成原地混合岩为深熔作用成因。  相似文献   

9.
<正> 在岩浆熔体分异和结晶作用中,稀有元素的地球化学历史取决于两种主要的作用。在结晶分离过程中,稀有元素的大部分原子,在岩浆结晶时保留在岩浆岩中。只有小部分原子,由于同岩浆的挥发分形成化合物,可以与挥发组分一起在岩浆房中迁移  相似文献   

10.
闽东南长乐—南澳构造带沿线出露大面积白垩纪花岗岩岩基,普遍存在岩浆混合现象,肖厝侵入岩是其中的代表性岩体。野外观察和化学分析表明,肖厝侵入岩由二长花岗岩和辉长闪长岩、以及该两种混合端员岩浆混合形成的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过渡岩类组成;岩石总体富碱、富LREE和LILE、贫HFSE;A/CNK=0.82~1.05,属准铝质-微过铝质钙碱性系列,部分受流体交代的岩石A/CNK值可升高至1.69;岩浆混合过程中发生了元素的选择性富集/亏损和同位素组成的均一化,(87 Sr/86 Sr)i为0.7055~0.7061,εNd(t)为-1.9~-3.0。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肖厝侵入岩的岩浆混合开始于约136Ma,于121Ma时初始侵位于下地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了肖厝侵入岩的成岩机制,提出岩体侵位早于长乐—南澳构造带的变质变形作用,两者不存在成因上的联系;118~100Ma时该构造带曾发生过深层次地壳逆冲推覆,使形成于中—下地壳的韧性剪切带和肖厝侵入岩共同快速上升至地表。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控制钨矿体分布的岩浆-构造特性 在矿区内广泛发育着太古代的各种片麻岩、混合岩、结晶片岩以及穿过这些岩石的花岗岩类岩群。 (一)岩浆作用特性 阳德侵入体由作为侵入岩体基底的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沿着侵入岩体北西边缘发育的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组成。此外还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酸性岩脉和闪长玢岩、煌斑岩及  相似文献   

12.
在壳幔作用道程中,壳幔源岩浆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混合,而它们Sr含量的差异会对混合岩浆的Sr同位素组成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简要介绍壳幔源岩浆的Sr含量差异对形成大陆型等同位素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的制约、幔源基性岩浆岩高(87Sr/86Sr)i的可能成因、岩浆混合程度的定量汁算及壳幔相互作用的一些最新的观点与研究成果,并讨论东南沿海白垩纪等同位素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指出基性端员玄武岩起源于上地幔楔.其高的Sr含量和高(87Sr/86Sr)i归因于地幔源区受到了俯冲板决的深海沉积物的参与,而酸性端员流纹岩岩浆由古老变质基底部分熔融生成的初始熔体与少量(5~6%)玄武质岩浆混合而成,并由于后者Sr含量近高于前者而使混合成因的流纹岩岩浆之(87Sr/86Sr)i明显低于古老变质基底而接近于玄武岩。  相似文献   

13.
<正> 引言在大多数情况下稀土元素(REE)对岩浆作用特别敏感,所以REE模拟实验被证明是一种定量确定结晶分异和部分熔融作用(尤其是玄武岩套)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模拟实验通常无法解释地壳花岗岩系的REE行为,  相似文献   

14.
<正> 目前一般通过阐明在大洋中脊玄武岩中观察到的同位素变化来推导上地幔的构造和洋脊顶部发生的各种作用。对大西洋中脊、东太平洋隆起以及胡安·德富卡和戈达洋脊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三个洋脊的大洋中脊玄武岩的同位索研究结果在 Pb/Pb、Pb/Sr 和 Sr/Nd 图中表现出共同的线性相关关系。这些大洋中脊玄武岩的线性排列往往作为洋脊下面两类幔源物质相互混合的证据。第一种幔源物质是对流软流圈物质(相当于“亏损值”),其放射成因Pb 和 Sr 较少,而放射成因 Nd 较多;第二种则是由岩浆团所组成,这种岩浆团被认为是洋岛  相似文献   

15.
<正> 尽管普遍认为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上新世—更新世岩浆区产出的以硅质为主的岩浆起因于地壳深熔作用和沉积物的大规模同化作用,但是与日俱增的论据表明,类似于罗曼更新世—全新世岩浆区中产出的那些岩浆,至  相似文献   

16.
<正> 引言 有关透岩浆流体的假说是岩石学中一个基本的假说。Д.С.Коржинский主张把透岩浆流体理解为由地幔内自身脱气作用而产生的流体。这种流体上升时会使固态岩石发生熔融,并在其周围及所形成的岩浆物质上引起岩浆阶段的交代作用,继之还会使沉积物发生变质  相似文献   

17.
<正> 引言近年来地球化学家们指出,富含稀土(REE)的附属相(如磷灰石)在主要火成岩系列的产生和演化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相对REE分布的影响远远超过它们的体积在源区或母岩浆中的重要性。然而,只有证明磷灰石是源区中一种可能的残余相,或者是任何母岩浆中的析出相,才有理由在各种地球化学模式中把它当作有贡献的相考虑。 Watson(1979、1980)曾对一般岩浆类型中磷灰石的析出条件作了定量研究,指出岩浆的温度和硅的含量是确定磷灰石结晶所需要的岩浆中P_2O_5含量的重要因素,而压力的作用似乎较次。这项工作是在无  相似文献   

18.
实验的初始物质是两个化学成分不同的天然流纹岩样品,介质是含铅和锌的NaCl或HCl溶液,压力为1—5kbar,温度为800℃,实验时间为3天。所有实验都是在内加热高压釜中完成的。K_(pb)~p及K_(Zn)~p的总误差小于±15%。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压力的增加,K_(pb)~p及K_(Zn)~p值明显减小。温度对K_(pb)~p和K_(Zn)~p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含HCl溶液的K_(Zn)~p比含同样重量摩尔浓度的NaCl溶液的K_(Zn)~p高几倍.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当岩浆流体从地壳浅处的水饱和岩浆中释放出来时,岩浆流体含有高浓度的贱金属。  相似文献   

19.
<正> 研究来自地幔的岩浆和溶液与地壳岩石相互作用时的同位素交换过程,是同位素地质学的现实问题之一。地幔岩浆作用的产物在地壳条件下的同位素混染,以及地幔岩浆和热液对地壳围岩同位素平衡的影响,是解决许多岩石学概念的关键。它们也是同位素地球化学中目  相似文献   

20.
岩浆不混溶作用过程中的岩浆动力学研究是岩石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空白。本文以粘性流体力学、流变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某些岩浆动力学实验结果,首次探讨了在岩浆发生不混溶作用过程中,某些岩浆的物理性质及岩浆运动的动力学约束条件,主要包括:不混溶作用产生的两液相的分离速率,球体的沉浮条件、分布特征及雷诺数的计算方法,并探讨了这些参数在研究岩浆不混溶作用过程中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