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对当代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的特征与主张应准把握,其将自然原理和人道原理结合起来,由人及物将非人生命体或自然作为人的“伙伴与朋友”。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制定相关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政策,建构相应的社会组织机构,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从伦理层面上加强对待自然的道德自律,确立正确的道德自律原则,以此来规范自身的实践行为,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谐提供必不可少的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3.
TheIdeologyofWhichHumanBeinginHarmonywithNatureCaiShouqiu3从“是”中推导出“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的基本认识论刘文认为能否从“是”中推导出“应当”是自然主义生态伦理观所面对的一个最主要的理论难题。笔者认为,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是”推导出环境道德或生态伦理的“应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环境道德或生态伦理学的共识,且是当代生态伦理得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愿意、不承认甚至反对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是”推导出环境道德或生态伦理的“应当”,恰恰是传统的或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缘起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一般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也是人类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周书钟 《环境工程》2022,(4):297-298
<正>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是当前社会上关注的热点话题,生态是自然界的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文明状态,生态文明是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一种愿望。随着当前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也在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的实现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我们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进行尊重和保护,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与自然彼此依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农村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道德伦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向往的生活和追求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称的环境法的道德化是一种简称,并不是指取消环境法与环境道德的界限,将两者合二为一,而是指当代环境法存在着一种借助环境道德解决认识问题,并将一些环境道德规范法定化的趋势。主要表现是:环境伦理、生态道德逐渐进入环境法的认识论,环境道德规范不断被法定化,环境法律规范不断被道德化。环境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人类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关系特征的历史回顾,进而对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发展观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克服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实现物质生产生态化、生活方式生态化、社会制度生态化,构建以生态产业为标志,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志伟 《环境保护》2007,(5A):41-43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对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环境与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逐渐认识到传统发展理论的局限性,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逐渐被世界所接受。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有赖于科技的发展,还需要有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协调配合。本文主张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以强化人类自我约束,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党和国家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认识后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准确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以连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自然要素的生态产品为切入点,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降低发展的环境负荷,构建“两山”转化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是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正>人类文明已历经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之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撑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机凸显,这就需要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2007年"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以来,中国积极推进生态  相似文献   

14.
绿色文明     
《环境》2000,(5)
绿色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基础的文明。这个文明的灵魂是绿色价值观,环境伦理是绿色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环境伦理的实质,就是要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把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人类对于自身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大家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量越来越强,但人类从未停止对自然界的保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出了要求,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显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追求。本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利奥波德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作为立足点,探讨人与自然同属土地共同体,将人类的伦理尺度拓展至自然界以及土地伦理原则等思想的合理性、独特性,并阐述了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温以才 《环境》2000,(9):23-2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状态,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美。老子曰:“道法自然”,人们应向自然学习,与自然和谐。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风景画(我国称之为“山水画”)这种直接讴歌“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样式首先根植于画家热爱和赞美自然的环境文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伦理能够用一定的生态道德观调节人们的生态行为,并对盲目开发自然、污染环境的行为予以“道德谴责”,使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达到真正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以强化人类自我约束,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低生产力水平上的和谐及生产力极大发展状况下的冲突等阶段。在可持续发展下,人与自然可在新的高度下重新协调统一,但也存在许多矛盾,在一系列矛盾中,人类应选择整体性,协调渐进性,与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来调整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