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个社会角色不同的人:一个肥得流油的大款,一个混到局级的官吏,一个挣扎熬出名的作家,不幸人到中年都得了绝症。回光返照的最后一刻,那大款对妻子说:要是还有来世,我一定天天陪你上街;那官吏对儿子说:要是还有来世,我要带你走遍世界;那作家对挚友说:要是还有来世,我会更珍惜我们的缘分。  相似文献   

2.
要是由电工换一个烧坏的灯泡,需要几个人?答:只需一个人,可是当你找他的时候,却总是找不到。要是由评论家更换呢?答:需要两个人。一个换灯泡,另一个则在旁边指手划脚地批评他。要是由一个父亲来更换呢?  相似文献   

3.
村子东头的三毛二十多岁的时候,都没出过远门,没见过火车。有一次带着三五个馒头,步行十八里去任桥火车站看火车。回来的时候依然是步行。庄子里的人都调侃他:“三毛,火车趴着都跑那么快,要是站起来跑岂不是更快!”三毛为了“开眼界”、“见世面”,不惧授人以笑柄,很率性地释放了自己挣脱封闭和落后的勇气。当年,这条喘息白色蒸汽,长啸可闻百里的庞然大物,的确是一部分远离铁路的“粉丝”奢望一睹的神秘风物。  相似文献   

4.
<正>姥姥家在冀中姥姥家在冀中滹沱河南岸,抗日时属于拉锯地带,白天日伪军来,晚上八路军来。这伪军真不是好东西,时不时就打着日本人的旗号到村里派粮派花姑娘,派了细粮自己先留足,剩下的才上缴日本人。要是派到花姑娘,年轻的自己留下,老倭瓜(年纪大的)才送上日本炮楼。好在大部分日本兵都抽调到太平洋和美国人打仗了,全县也就剩下一个小队的鬼子,缩在炮楼轻易不敢出来,能有个老倭瓜也就算不错了。1945年秋,舅舅抗战八年终于回家了,  相似文献   

5.
人生草稿     
有个叫伊凡的青年,读了契诃夫“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段人生,只是个草稿,有一次誊写,该有多好”这段话,十分神会,打了份报告递给上帝,请求在他的身上搞个试点。上帝沉默了一会儿,看在契诃夫的名望和伊凡的执著上,决定让伊凡在寻找伴侣一事上试一试。到了可婚年龄,伊凡碰上了一位绝顶漂亮的姑娘,姑娘也倾心于他。伊凡感到理想,很快结成夫妻。不久,伊凡发觉姑娘虽然漂亮,可她一说话就“豁边”,一做事就“翻船”,两人心灵无法沟通,他第一次把这段婚姻作为草稿抹了。第二次伊凡的婚姻对象,除了绝顶漂亮以外,又加了绝顶能干和绝顶聪明。可是,也没多久,发现这个女人脾气很坏,个性极强。聪明成了她讽刺伊凡的本钱,能干成了她捉  相似文献   

6.
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树、有花、有草……但是,可怕的白色污染却在危害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月十一日,我乘坐班车去了家住玛纳斯的大姑家。大姑带我去地下市场买菜,这个市场很大,来这买菜的人也很多。我看了看,在这里买菜的人基本都是用塑料袋,有一个阿姨在离开市场时,手中提了装满蔬菜的大大小小,五六个塑料袋,这样的客流量每天会用掉多少个...  相似文献   

7.
过去人们来大寨,登虎头山,就是看七沟八梁一面坡,在这里体验以陈永贵为首的大寨英雄向穷山恶水宣战的豪情和艰辛。而今,来大寨登虎头山,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不但让你沉思历史,更让我们憧憬未来。沿着当年周总理三上虎头山的路线攀缘,青翠欲滴的油松中一座六角形纪念亭映入眼帘,这就是1965年周总理第一次登虎头山休息的地方。周总理站在这里看着对面山坡上有一片葱绿的松树林,问:“那是什么地方?”贾承让回答:“那是武家坪的天齐山。”周总理自语:“要是能把所有的山头都搞成像武家坪那个山头那样,该多好啊!”陈永贵解释:“我们的虎头山只有石头,没有土,没法种树。”周总理说:“永贵啊,你们可以向山东厉家寨学习石山上植树的经验,这山上要多栽树啊,水果树、木材树都要种。”站在周恩来纪念亭,凭栏远眺,我仿佛看到当年的大寨人正  相似文献   

8.
雕花萝卜     
荷告诉母亲,明天几位要好的同学想到她家玩。正在厨房里洗菜的母亲动作慢了下来。荷看在眼里,马上说:“妈,要是不方便,我就让她们别来了。”母亲回过头来,亲切地帮女儿擦了擦汗,说:“有什么不方便的,让她们来玩,都来!”荷看看母亲正在洗的几棵青菜,蔫巴巴的,那是母亲赶在菜市场收摊前买的,这时候买便宜。家里经济困难,荷不是不知道,母亲体弱多病,长期在家病休,父亲是个收入不多的工人,而荷自己马上就要上高三了,各方面都要用钱。每个月,母亲把各项开支算了又算,现在又是月末了,父亲还没发工资。荷怕母亲为难,该拿什么来招待客人呢?母亲看着…  相似文献   

9.
李婷 《绿色视野》2009,(9):49-50
一篇《宅啊宅啊就习惯了》的帖子在天涯上引来上万点击率,网友们的反应让帖子作者都感到吃惊,“居然有这么多同道宅人。”在宅人眼中,“办公室就是家里那100平方米,同事只是MSN上的头像,每天接触的只有送快递的大哥和送外卖的小妹。”  相似文献   

10.
<正>不久前,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4个相依为命的兄妹一起喝农药自杀,最大的13岁,最小的仅5岁。这桩惨案报道出来之后,举国震惊。这几个孩子并不缺吃穿,有父有母有乡亲有同学有老师,如果不是绝望到顶,但凡有一个环节给孩子们以温暖,花蕾一样的年纪怎么可能会选择死亡?这不能不令人反思:我们的社会,对孩子有爱吗?可能有人会激烈地反对。他们会说,贵州4兄妹是贫困和超生的恶果,是个案。但那些生活优裕的独生子女们就真的感到幸福无比吗?有一位班主任痛心疾首地说:"看孩子们的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